零售大變局系列連載三: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零售變革
聯商專欄:信息網絡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是不言而喻的,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新成果、新應用,注定會顛覆傳統的方式。在零售領域,可能我們今天看到的、習以為常的,如收銀、補貨、訂貨等,都將不復存在。
以下繼續闡述兩項新技術領域及對零售經營帶來的機遇,并論述新技術革命為零售經營帶來的變革。
5、 無線識別
無線識別主要是指RFID識別、紅外識別及圖形識別等。計算機系統通過一定的信號輸入,如RFID信號、條碼信息、二維碼信息等,迅速對物體或內涵的邏輯進行識別判斷,并做出反應。
尤其是RFID識別技術在安防方面、二維碼識別在支付方面、條碼識別在商品管理方面,在零售和物流領域已經得到了普遍運用。如RFID防盜標簽、掃碼支付、自動存儲和分揀系統等,使零售系統運營的效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由于二維碼識別的局限性及RFID標簽本身的價格及體積原因,無線識別技術還不能貫通零售全過程。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所有商品在生產后就會攜帶一個專屬的識別標識(取代或升級現在的條形碼),在整個的物流及零售環節都會被迅速、準確的識別。結合大數據系統、人工智能系統和機器人系統后,商品流動的效率將進一步提升。
實現這一目標,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無線識別信號源與商品的融合問題,可能是升級版的RFID標簽,也可能是其它更先進的識別信號源。
以上僅是狹隘意義上的無線識別,廣義范圍上包括圖形識別、人臉識別等,都可以成為無線識別的范疇。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深入應用,將為零售行業帶來一次深刻的變革。它將深刻的改變現在的現場營銷、會員管理模式,并將為商品選擇、客群與選址等,提供巨大的支持。
人臉識別在過去幾年,由于價格及識別度的問題,很難是實體零售行業中應用。但今年以來,人力識別監控的價格已經降到與普通監控差不多的價格,而且也已經有很多的應用平臺軟件開發出來,具作者了解價格也不高,完全適合普通零食實體店的應用。
當前,人臉識別技術在一些實體店已經展開應用,主要在客流統計、熱點分析等方面發揮作用。如再解決如信息關聯、信息反饋及平臺接口等問題,將在會員管理、重點營銷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6、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即AI,是對人類智慧的擴展應用,及研究使用計算機代替人類的部分工作,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智能咨詢等。
它的出現將為零售的售賣形式、支付形式、配送系統及服務咨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并深刻影響到商品本身。當前,主要在無人收銀、無人貨架、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倉儲系統、無人機/車配送、智能咨詢機器人等領域進行實踐。
百度提出了All In AI的口號,投入大量資源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現在主要在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咨詢等方面走在前列。阿里與2016年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并與次年發布了首款智能語音終端設備“天貓精靈X1”,并大舉注資無人配送方面。京東主要在無人機、無人車配送方面展開多方面的實踐,并在北京、成都等多個城市投入探索式的應用。
關于人工智能當前主要是網絡企業在主導和推動進行,更專注于與本身業務相關的應用層面。中科院及中國科技大學主要投入基礎層面的研究,中科院于2017年發布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芯片,采用深度學習技術,適用范圍覆蓋了圖像識別、安防監控、智能駕駛、無人機、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的重點應用領域。中科大主要在語音識別及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取得不菲的成果。
整體而言,當前的人工智能在零售領域的應用主要表現在無人配送、智能機器人客服、無人貨架和智能倉儲等領域。尤其智能倉儲系統已達到成熟應用階段,極大的提升了倉儲效率、倉庫管理水平商品管理等。但是在無人售賣和無人配送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無人售賣環節。
早先出現的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可以說是無人售賣的先行者,不過都因為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而銷聲匿跡。現在的超市已經在通過無人收銀、掃描付款等實踐無人銷售的形式,隨著其它技術的成熟及成本降低未來的超市會變成這樣:機器人會根據貨架承載及商品銷售情況,自動完成排面補貨,并完成所有的價格標識調整;消費者進入超市把需要的商品放進購物車,從出口出去的時候自動完成結賬,打包帶走就好了;或者可以在家里或辦公室完成下單,預約提貨時間,到指定區域帶上商品就可以走。
這將從根本上顛覆現在超市的經營形式,超市也將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變成技術密集型企業。其實完成這個轉變需要的技術現在都已經逐漸成熟了:大數據系統、機器人系統、無線識別系統。現在需要的只不過是成本降低和技術細節的磨合而已。
7、基于技術革命的零售變革
大數據、物聯網、VR/AR技術、3D打印技術、無線識別和人工智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現在認識的零售經營。其實,這一切在今天已經在發生了。
比如大數據分析、自動收銀、黑燈倉庫、智慧物流,以及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等。技術革命已經深入到零售開生活的各個環節,現在需要的不過是進一步的深入并全面展開。
不過,這大部分都還是線上平臺在主導進行的,線下實體在這方面表現的還比較沉默。而且,這些大部分的實踐,是脫離線下實體的或者脫離線下實踐的,也應該也是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模式曇花一現的原因。
這是不對的。線下實體才是最接近消費者的,才是零售經營的主要形式。并且,線下實體店積累的幾十年的零食經驗,以及對商品和消費者的了解,才是支撐新零售發展的基礎。只有將新技術革命的成果,與歷史的零售經驗相融合,才能催生未來的新零售。
所以,做新零售的實踐不能離開線下實體,新零售的模式走向成熟更離不開線下實體的參與。而且,不是合作,而是深度的融合,甚至可以說是線下實體主導的融合。
新技術革命成果的應用,是線上平臺的優勢。不過這主要是提供工具和技術的支持,還停留在工具的層面。具體的實地應用,還應該考慮線下巨大的個性化差異和消費者需求,這應該是線下實體去主導實現的。
作為掌握技術的線上平臺,應主動的為線下實體提供技術的支持和建議但不應該去干涉具體業務。作為線下實體,更應該主動的導入并使用線上平臺的技術成果,助推企業的升級。
比如在大數據領域,線上平臺的優勢是大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初步分析。但具體應用方面,還應該是線下的實體去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客群特點等,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當然,憑借現在的線下實體是無法做到的,現在的線下實體缺乏新技術使用的思維與數據分析的能力。對于實體而言,成立熟悉新技術運作與實體經營,并熟悉大數據分析的團隊是首要任務。
比如與口碑的合作。口碑可以為線下實體店提供很多的關于客群、商品、銷售等的數據及分析,但線下的實體卻缺乏對這些數據針對企業實際情況的進一步處理,并轉化為企業行為。最終這些大數據沒有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雖然線上平臺的團隊在賣力的推廣,但距離實體的運營還是距離那么的遙遠。成立這樣的一個團隊,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在當前,同時具備新技術思維及線下零售思維、具備線上及線下操作經驗的人才,必定會成為高價值的稀缺人才。而且,這部分的人才只能是線下實體店中產生。畢竟,技術思維的學習和理解,需要的時間要比線下經營思維少的多,技術是可以學習的,經驗只能靠積累和長期的思考總結。
(本文是《零售大變局》系列連載,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滄浪之水,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