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倉一體化,細分最后一公里
聯(lián)商專欄:店倉一體化,厚積于店,正在嘗試、可望成勢。
前置倉、網絡,應以店鋪為顧客實體觸點,將物流配送、實體零售、網絡銷售多渠道納入一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理性細分通達客戶最后一公里(國外稱Last one mile、ラストワンマイル)業(yè)務。 以下案例,讀者自有心得。
1、宜得利(NITORI):自理,多管齊下
宜得利是日本國內超過宜家、無印良品勢頭的獨勝家居企業(yè)。低價、便捷、新穎是其主要競爭力。
2019年7月3日召開的宜得利決算說明會上,似鳥昭雄會長分析零售企業(yè)命運時,強調說,僅僅靠店鋪零售已經不行了,必須組合商社、物流和制造業(yè)務,實施一體化策略。
2016年2月,宜得利將自動商店(AutoStore)引入網購配送中心,共有60臺機器人,導入后約1個月,發(fā)貨效率提高3.75倍,最近效率提高到了最初的5倍。
2016年12月,引入新庫存管理系統(tǒng),使店面庫存與網購配送中心的庫存信息聯(lián)動。
2017年春,整合全渠道家庭物流機制,應對網絡、實體店、公司外部業(yè)務,推動了城區(qū)店鋪的開店速度。以2017年6月的澀谷公園店開張為例,這個店約有5000平米面積,樓層多,購買不方便。他們推動“空手購物”新服務,顧客讀取店內商品專用碼,通過網購系統(tǒng)確認購買、配送協(xié)議。
宜得利自身掌控“最后一英里”宅配業(yè)務。到2019年,宜得利的家庭物流配送事業(yè)整合其它合作的網絡資源,擴大公司以外宅配業(yè)務,本公司業(yè)務占95%,外部業(yè)務占5%。以圖壓縮綜合物流成本。為巡回訓練全國2000名投遞員,持續(xù)改進宅配投遞員訓練設備,2019年6月,展示一款模擬家庭環(huán)境的訓練車,也稱作流動訓練單元。
▲圖片為訓練車
車內使用普通房屋用的墻紙和地板。既可以訓練不傷人和環(huán)境的搬運方法,也可以訓練在樓梯上調運商品,再把商品從二樓吊起來搬入戶內的作業(yè)。五十嵐明生社長說,比起建設一個培訓基地設施,更應該去全國各地拜訪、訓練。他希望通過這種先進的手段,留住優(yōu)秀的投遞員,持續(xù)做好制造、物流、零售一體化跨界企業(yè)。
2、OK超市:嘗試會員互助宅配
日本的OK超市到2019年已經連續(xù)8年獲得全日本超市顧客滿意度第一。他們的重要訣竅在于和制造商談判售價,不接受價格談判的制造商基本不合作。業(yè)內專家今野保說,OK超市有一只精干、廉潔的業(yè)務隊伍,他們的價格談判能力非常強。飯?zhí)飫駮L有一條經營原則,就是高品質+EDLP(Every Day Low Price)是源自高品質+EDLC(Every Day Low Cost)的。沒有理性的成本控制保障,低價格帶來的有限利潤也會被高運營成本侵蝕掉。
對于宅配業(yè)務,2017年6月推行“朋友宅配”(お友達宅配)服務項目,在9個店鋪嘗試。基本套路是:把想買商品的會員和想買東西順便送貨賺零錢的會員連接起來,在內部會員平臺上互相匹配服務。操作程序是,會員消費者利用APP選擇在OK銷售的商品,發(fā)出申請,委托正在店購買的會員代買送貨上門。
他的報酬收益是購物總額的5%。含稅不滿3000日元的,一律給300日元報酬。送貨手續(xù)費的最低金額是一次500日元。2018年3月擴大到47個店。OK會員俱樂部只需登記郵政編碼和200日元的手續(xù)費就可以入會,會員數(shù)超過400萬人,以聚客為目的。
▲圖片為手機入口端
2018年,公司在《有価証券報告書(第51期)》坦率承認設計不周全,要進一步完善。即便如此,OK超市還要繼續(xù)投入推行這個項目。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超市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只是超市本身,還有便利店、藥妝店、亞馬遜網店等,OK超市的規(guī)模不足以開展網購,于是設計出朋友宅配,挑戰(zhàn)探索,不然,只能被別人拿走市場份額,這種競爭精神,正是OK長期獲得消費者支持的真正理由吧。
3、7-11便利店:嘗試代行宅配
從2017年10月開始,在北海道的一部分店鋪開始了被稱為“網絡便利店”的新的網絡郵購(EC)服務。客戶用手機從7-11店內常備的2800種商品(柜臺的關東煮除外)中訂購,如果有庫存的話,最短可以在2小時內宅配到家。
客戶的訂單信息被送到加盟門店的專用平板電腦終端。聽到平板電腦的訂單鈴聲響起,員工在平板電腦上查詢庫存狀態(tài),再用短信反饋到客戶手機。如果發(fā)現(xiàn)缺貨,員工選擇缺貨以外商品確認、追加·變更商品、取消訂單等操作。訂單確定后,員工從賣場取得商品在后臺保管,等待配送。
負責宅配的是西濃(Seino)運輸下屬企業(yè)GENie,該公司為7-11配備100名專屬投遞員,穿著7-11制服,用7-11的標志專用車配送,就像是7-11的員工把商品送到客戶家。約5家加盟門店中配1人,在停車場等待,隨時進店領取商品配送到位。
這兩家的合作起于2000年開始的7-meal(セブンミール),當時,集團內部人事糾紛,加上員工配送忙不過來,到2014年8月交給西濃公司。從廣島部分店鋪開始,2016年7月設立GENie作為7-11專屬快遞公司。到2019年8月,業(yè)務覆蓋北海道約1000家,2019年9月以后,嘗試向全國推廣。
另一個大手便利店羅森專門成立“最后一英里事業(yè)部”,本部長兼數(shù)據(jù)商務商品部長中村雄一郎表示,羅森有難度,沒設計好最后一公里怎么走,全家便利店也是依托實體店,沒有推出新的宅配渠道。
4、無人店:細分、個性化,靠近客戶
之一:自動售貨機+無人便利店
進入2019年,面對國內對無人便利店出現(xiàn)嘲笑聲音的時候,日本出現(xiàn)自動售貨機+無人便利店組合模式,將服務觸點送到客戶面前,這是筆者一直關注的點,終于出現(xiàn)了。
2019年4月,經營自動售貨機的飲料制造商戴多集團宣布與經營無人便利店的“600”合作,向“600”出資3億日元(出資比例13%),面向商務白領,開設寫字樓“無人便利店”。
“600”無人便利店項目是2017年創(chuàng)業(yè)的,按照中國的說法算是新零售探索項目,目前在中心城區(qū)寫字樓75個網點設店,與自動售貨機容納幾十個品種不同,它最多可容納600種商品。戴多集團將自身的自動售貨機業(yè)務延伸擴展,期待拉動自動售貨機的市場業(yè)績。
有日本商界人士說,中國搞的無人店,不就是日本人熟悉的自動售貨機嗎,其實不然,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太多不同。自動售貨機在中國沒有大力怎么普及就面臨自身淘汰局面。
在日本,傳統(tǒng)的自動售貨機市場已經過剩,據(jù)日本自動售貨機工業(yè)協(xié)會報道,截至2018年底為212萬臺,近10年減少5%。
戴多集團2018年國內飲料銷售1248億日元,80%通過自動售貨機獲得。預計2019年度全部營業(yè)額為1700億日元,比上年減少0.9%,營業(yè)利潤為34億日元,同比減少44%,下降幅度很大,這就是他們尋求新式無人便利店合作的動力。
瞄準商務寫字樓市場,直接觸達客戶,整合“600”無人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配套經營,自動售貨機通過飲料銷售額確保盈利,“600”無人便利店每月可以收取3萬至5萬日元管理費,由于“600”具備LINE的結算服務,是LINE Pay成員,可以用信用卡結算,借此收集購買數(shù)據(jù)信息,連帶幫助自動售貨機優(yōu)化商品組合。
之二:亞馬遜宅配細分、個性化
在美國,由于亞馬遜交易量不斷增加,UPS表示無法承受,于是亞馬遜開始與聯(lián)邦快遞(FedEx)等其他服務商合作,將到達顧客手中最后1英里的配送網點細分、分散化。美國郵政(USPS)及另外一些區(qū)域型快遞公司因此借力發(fā)展。
2012年亞馬遜美國公司利用的快遞伙伴業(yè)務比例,UPS減少為30%,F(xiàn)edEx為17%,USPS增長為35%,地域快遞公司擴大為18%,顧客服務效率明顯提高。
2012年以后,亞馬遜強化細分客群策略,用戶居住密度高的區(qū)域,設立獨自配送中心。在高消費稅率的區(qū)域,進一步縮短配送時間,讓顧客對時間感受超過消費稅。根據(jù)生鮮品類特點,構筑自主配送體制,建立即時配送服務“亞馬遜鮮度”和最短1小時配送服務。
從2015年開始,導入了利用普通人空閑時間配送的機制。私家車主可以報名,成為便捷的副業(yè)。
▲亞馬遜宅配細分
在日本,2016年9月,由于宅急便的快遞司機用工成本上漲,亞馬遜日本公司同樣采取細分、分散策略。從2017年4月和2018年4月業(yè)務比例看,委托宅急便運輸?shù)谋壤?1%減少到49%,各個地區(qū)快遞公司的業(yè)務利用率由5%增加到20%。
與此相關,日本的輕型汽車運輸經營者快速增加,據(jù)日本國土交通省統(tǒng)計,
從2007年3月末到2016年3月末,輕型貨物汽車運輸經營者總共約15萬~16萬家,2017年3月底,猛增為26萬2792家,尤其是地方快遞業(yè)者暴增,與美國套路完全相同。
5、三點感想
第一、國外相對成熟的實體商業(yè)格局下,圍繞最后一英里還在精打細算,出現(xiàn)多種模式。除了亞馬遜以外,包括自動售貨機和無人店組合,都呈現(xiàn)店倉一體化、圍繞店鋪做文章的探索特點,在做好店鋪的基礎上,發(fā)揮“倉”、“網”的輻射作用。
第二、2019年7月10日,“美團買菜”在武漢開出10個站點,采用到站自提、當日下單、次日取貨服務模式,改變之前其他區(qū)域利用前置倉半小時宅配到家形式,筆者以為這是理智的。
雖然,看上去覆蓋范圍很大,但是從店鋪的邏輯觀察,還不夠到位,假如店的邏輯不成立,那么單純靠“倉”的形象,可能無法聚集現(xiàn)代消費者,需先夯實店鋪、穩(wěn)定渠道、控制成本。
第三、從歷史的眼光看,新零售在應用層次的探索才剛剛顯露曙光,很多外國同行都在關注中國新零售從理論到應用的走向。
下一步應從可以掌控的市場機制規(guī)則入手,建立相對敬業(yè)、廉潔、團結的店鋪層級的運營團隊,磨合跨越式的店、倉、網鏈接的商品配送系統(tǒng),加大與顧客每日面接的店鋪在決策程序中的權重,吸收整合傳統(tǒng)店鋪,夯實店倉一體化店鋪,可望迎來新的跨越成長。
(本文系聯(lián)商網特別策劃“前置倉會是風口嗎”系列報道,文/聯(lián)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lián)商立場)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