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花66億增持了圓通速遞,阿里要通吃?
圖/聯商圖庫
9月1日晚間,圓通速遞公告稱,實控人和創始人喻會蛟將自己12%的股份轉讓給了阿里,售價66億元;阿里在圓通持股比例上升至22.5%,成為第二大股東。
這已經不是第一家投向阿里懷抱的快遞公司,另一家快遞公司申通早已“賣身”。
2019年3月,阿里巴巴以46.6億元人民幣入股申通快遞,獲得14.65%的股權。同年7月,阿里又與申通股東簽署了99億的購股選擇權協議——在三年有效期內,阿里巴巴可購買申通實控人的股權成為申通的實控人。
按照京東的說法,阿里已經成為申通的“實際大股東”,因此對申通進行了封殺。雖然申通極力否認,但根據投中網從業內獲悉,菜鳥系已在申通快遞內部掌權。
阿里與加盟制快遞公司,從最初的互相成就,到上市后的資本捆綁,曖昧和微妙的關系之下,市場上關于阿里“通吃”通達系的觀點由來已久。
通達系為何在現在萌生退意?好好的生意為何不做了?下一步,中國的民營快遞業將走向何方?
喻會蛟搬救兵?
距離浙江杭州1小時車程的小縣城桐廬,申通、圓通、中通和韻達的創始人都來自這里,人們也將他們稱為“桐廬幫”。
2000年,圓通快遞成立,在通達系中屬于較晚成立的。當時,申通快遞已經成立了七年,風頭正盛,圓通頗受壓制,直到遇到了馬云。
2005年,馬云找到喻渭蛟,希望圓通快遞能幫淘寶送快遞,彼時淘寶每天交易量只有幾千件。2006年5月,圓通正式成為淘寶的配送服務商,日業務量陡然上升。在淘寶的幫助下,圓通一舉拿下快遞行業第一。
不僅是業務支持,阿里更通過資本與圓通深度綁定。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聯手云鋒基金首次入股圓通,后者于次年上市。
因此,相對于中通、申通和韻達,圓通是第一家接入淘寶業務的快遞公司,也是最早接受阿里入股的,與阿里的淵源和感情,都是最深的。
不過,上市四年后,圓通與阿里的關系,從原先的業務伙伴關系,變得愈加復雜。
8月21日,有媒體稱,阿里巴巴正與圓通快遞創始人進行談判,希望增持圓通快遞股份,成為圓通的最大股東。隨后雙方并沒有證實。
據報道,喻會蛟、張小娟夫婦希望以至少500億元出售手中的30%股份,當時價格和細節尚未敲定。如果上述消息屬實,結合剛公告的股份轉讓,可以確定地是,喻會蛟夫婦正謀求全身而退。而阿里并沒有選擇全盤接手,只收購了不到一半的股份。
菜鳥方面對此表示:圓通想加大航空投資和國際化,這些都需要錢。
不只是圓通,目前阿里已入股了全部的加盟制上市快遞公司。
百世集團從2008年成立之初,就獲得了阿里巴巴的多輪投資。其赴美上市時,阿里系已成為第一大股東。最新數據顯示,阿里系在百世集團持股比例約為33%。
2018年5月,阿里巴巴、菜鳥等向中通快遞投資13.8億美元,持股約10%。目前,阿里在中通快遞持股8.7%;韻達方面,目前阿里持股2%,位列第八大股東;而申通,更是早早簽了“賣身”協議:三年內,阿里巴巴可用99億換取申通的控制權。
過去二十年,中國快遞與電商相互成全,創造了全球商業歷史罕見的持續高增長奇跡。但目前,隨著電商紅利褪去、快遞行業增速放緩,行業的競爭格局在迅速改變,電商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就在圓通萌生退意之時,競爭對手卻捷報連連。
一邊是,順豐在疫情期間憑借直營模式業績大漲,股價翻番,老板王衛還自掏腰包五億元,為員工每人發了888元紅包;
另一邊,中通快遞在疫情中市場份額繼續增長,件量已經突破百億,并且傳出回港二次上市的消息。
顯然,在一起創業二十多年后,大家的心態正在發生改變。這背后,是快遞行業格局的變化。
加盟制快遞公司的競爭,可比作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2016-2019年,快遞企業集體上市后,行業處于春秋時期。在這個時期,行業增速還比較高,市場仍然供不應求。五家巨頭通過蠶食邊緣快遞公司的份額加大自身規模,同時不影響對方的份額,這時各方的差距并不大。
2017年,五大民營上市電商快遞公司業務量占全行業(電商快遞+商務快遞)的60%,但第一名中通與第五名百世的市場份額相差僅6%。
但在最近,行業增速逐步下行,供需關系逐漸出現較大變化,競爭不再是一線快遞與二線快遞之間,而是快遞巨頭內部的白熱化競爭。
同樣從桐廬縣起家、連家都挨著的三通一達,一直以來井水不犯河水,步調一致、高度默契,為何現在非要拼個你死我活?
有兩個因素注定了快遞行業的殊死搏斗,一是電商快遞的2B特性;二是快遞行業本身薄利多銷,需要規模效應盈利。
與大家的生活體驗不同,實際上,電商快遞屬于2B端產品,客戶是B端電商賣家,賣家可以通過后臺清晰地對比各家快遞的時效、丟包率等指標,快遞服務的優劣極為透明,競爭更為殘酷。
另一方面,快遞行業規模經濟極其顯著,三大環節收派、轉運、干線運輸都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
因此,勝出的龍頭企業,可以通過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利潤率,這導致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于是,各個快遞公司緊摳成本,價格戰也愈演愈烈,利潤只有幾毛錢的快遞價格還是一降再降。
在最新的7月份,通達系的單票收入跌了20%以上。二季度,CR4(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指標)達到65.4%,同比提升3.3%。
在慘烈競爭下,各方去留是遲早的事,而當下的疫情則成為催化因素。
在此次疫情中,快遞公司表現分化:順豐憑借直營優勢逆勢擴張,加盟制快遞公司反而因為無法復工拖累業績,在疫情改善后,又因更加兇猛的價格戰競爭慘烈,增量不增利。
二季度,順豐扣非凈利潤同比大漲75%;圓通歸母凈利潤增長40.6%;中通凈利潤同比增長5.6%。而韻達歸母凈利潤下滑52%,申通扣非后歸母凈利潤減少96%。
申通稱,受疫情影響,業績下滑。與此同時,受價格戰拖累,申通的單票均價為2.58元,同比下降19.12%;整體毛利率為4.29%,同比大幅下滑9.49點。
安信證券曾發布研報預測,疫情后2020年全年行業競爭將加劇,短期快遞企業業績承壓,中長期看,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加速行業出清,快遞企業分化將加速。
阿里要通吃?不一定
在過去二十年,雖說中國快遞與電商相互成就,馬云也對快遞大佬們給足了面子。但在電商平臺的流量壓制之下,快遞公司最終也只是個“跑腿的”。
事實證明,電商企業對快遞行業的格局有干涉能力,可以利用流量優勢扶持、或打壓快遞公司。
自從阿里入股快遞公司、并與后者深度資本捆綁以來,市場上就有了快遞公司“戰隊”、阿里收編快遞公司的觀點——控制并擁有屬于自己的快遞企業。
但快遞公司上市四五年了,阿里還沒有真正控股一家快遞公司。
阿里的真正意圖難以猜測,但收編所有快遞公司未必是好事。
2005年,淘寶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幾千件,那時候馬云找到喻渭蛟,希望圓通接入淘寶,但前提條件很苛刻——必須把快遞價格降低三分之一。雖然如此,快遞公司們最終還是擁抱淘寶。
2005年,也是劉強東做電商的第二年。兩年后,2007年,京東開始自建物流。
與京東不同的是,阿里巴巴一直堅持利用市場自由競爭主導物流,包括讓賣家自由選擇快遞服務商、加盟商自由選擇快遞平臺。自由的環境讓快遞行業走上上述自由競爭路線,最終才創造了全球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產能彈性最大的快遞體系。
因此,當電商平臺過度干涉快遞市場、甚至控制并擁有自己的快遞企業,將完全改變上述競爭環境。可以預見的是,當快遞公司依靠壟斷一家獨大,快遞費用將大大提高,并不一定有利于電商的長期發展。
國泰君安認為,在高效進化的快遞體系上,“扶弱抑強”或“陣營化”的博弈策略都將阻礙行業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限制平臺上無數賣家“用腳投票”的權利,提升“交易費用”,從而阻礙快遞的效率和創新,提升快遞成本。
但世事難料,拼多多橫空出世,電商競爭加劇,這時阿里也難免產生控股快遞公司的意愿,并且隨時可以實現。
成立僅兩年的2017年,拼多多訂單量已占快遞行業增量大頭。根據中通董事長賴梅松披露,二季度來自阿里系的包裹占比為56%,拼多多為20%。其中,阿里系的包裹占比下降7%,拼多多則上升7%。
綜上,加盟制快遞公司還將繼續競爭,阿里是否將繼續出手,答案靜待揭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