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十一”消費,多業態現新“引擎”
今年疫情得到穩定控制后的首個超長假期、疊加旺季剛剛結束,北京全城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北京市重點監測的百家企業實現銷售額65.7億元,同比增長18.6%。在此期間集中爆發的消費勢能,也成為商業企業檢驗復蘇程度、借勢加碼新業務的有力時機。
01
商場強復蘇
便利度影響進店率
長假給線下體驗帶去了更多可能。今年國慶假日期間,北京各大購物中心在客流和銷售上全面飄紅。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凱德MALL·太陽宮店在國慶當天客流及銷售環比提升30%,同時,直播活動帶動20余家租戶創造近百萬的銷售額;祥云小鎮十一期間總客流近40萬人次,帶動銷售同比上漲19%;西單大悅城在10月1日至8日期間,客流環比增長65%,同比增長11%,銷售環比增長161%,同比增長2%。西單大悅城相關人員介紹,假期間,西單大悅城舉辦了多場IP展和消費者互動活動,從而帶動了客流、銷售的增長。
餐飲成為假期中商場最強勢的業態。凱德集團相關人員透露,凱德MALL·天宮院的餐飲業態坪效在“十一”假期間同比上升21%,零售業態坪效同比上升16%。
值得注意的是,凱德MALL·太陽宮、北京來福士、祥云小鎮的餐飲銷售額增長明顯。商業項目內餐飲消費主要源于假期親朋好友聚餐增加,商場內多家餐飲商戶的包間預訂火爆。
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商業項目了解到,雖然客流和銷售均實現不同情況的漲幅,但作為特殊時期的小假期,部分商場內的商戶仍面臨進店率難以提升的現象。
對此,祥云小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開放街區擁有多個出口及每家店鋪均需測溫掃碼,進店率也受到影響。針對以上難題,祥云小鎮在后疫情時代采取各種措施精準扶持商戶經營;其次與消費者保持溝通聯動,圍繞原創IP等特色活動,持續挖掘消費點,帶動商戶運營復蘇。
02
生鮮巧助攻
景區超市“截胡”客流
長達8天的假期推動生活消費市場強烈回彈。據每日優鮮發布的生鮮消費數據顯示,長假期間,平臺訂單上漲35%,其中水產品類漲幅最大。10月1日當天的訂單量較前日猛增超過50%;長假期間大閘蟹的銷量較節前增長300%,帶動整個水產品類成為漲幅最大的生鮮類型。據家樂福北京門店統計,自10月1—7日,蘋果、丑柑、蜜柚等登陸受歡迎水果榜。其中,小蜜桔今年異軍突起,“十一”假期銷售近10噸,同比增長144%。
根據沃爾瑪銷售數據顯示,特別是大閘蟹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全渠道增長了超20%,特別是陽澄湖品牌的大閘蟹,全渠道同比銷售增長了近90%。
與此同時,線下門店客流量增長。便利蜂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十一”假期期間,全國20個城市近1600家門店服務人次整體達到“數百萬量級”,便利蜂的整體銷售額同比、環比也均呈現出“雙增長”態勢。其中,部分景區周邊和交通樞紐門店10月1日-8日的單店銷售額環比增長超過了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線上消費依然成為消費者的選擇。據叮咚買菜平臺介紹,“十一”假期期間,十大銷量最高的食材分別為黃心土豆、優質番茄、鮮切冬瓜、生菜、金針菇、雞毛菜、三紅胡蘿卜、黃瓜、清水大閘蟹、香芹。
其中,炸炒燉煮通通好吃的黃心土豆登頂國民菜單,共計賣出約207.59噸;240g裝的“日日鮮”新鮮豬前腿肉則是最暢銷肉類單品。在10月1日中秋當天,火鍋關鍵詞的搜索量上升了40%,叮咚買菜平臺的底料、丸滑等火鍋品類銷量較上月環比上漲了200%。
北京新發地市場拓寬貨源渠道,提供農產品產地直采直銷服務,蔬菜供應品種恢復往年水平。
03
餐飲客爆滿
借勢試水新產品
“十一”假期期間,多家餐飲企業銷售額實現正增長。節日期間,北京監測的重點餐飲企業營業額恢復至同期九成。根據餓了么數據顯示,“十一”假期,餐飲外賣消費整體增長穩定,小份菜更是位居漲幅前列,其中在重慶、廣州、貴陽等城市,小份菜訂單量大增8成以上,無需餐具訂單量同比實現倍增。
另外,餐飲企業積極落實《“制止餐飲浪費 踐行光盤行動”指引》,加大宣傳引導、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推動廚余垃圾減量。海底撈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底撈門店菜品設有半份菜,價錢和分量都是整份的一半。在電子屏等位置投放“半份菜、半份菜”主題海報,個別顧客剩菜品提供打包服務。在自選小料臺上,由原大、小兩個規格小料碗調整為小尺寸調料碗,倡導按需少取、勤取,降低浪費。華天集團開展光盤獎勵活動,設置“光盤”監督員,倡導文明新“食”尚。
同時,餐飲企業推出新菜品活動。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旺順閣十一期間全國門店營業額同比增長8%,目前也接收到預定年夜飯的預定。海底撈區域統籌負責人林憶介紹,海底撈北京門店此次雙節期間生意也較為紅火,其中牡丹園店已恢復至去年同期,10月1日全天排號超過1500號。茶飲業態依舊保持“火熱”。奈雪的茶在小長假期間,共售出340多萬杯茶飲和160多萬個軟歐包。根據奈雪的茶相關負責人表示,不論是供給端還是消費端,都已經恢復甚至趕超疫情前水平。
04
電商異地購
旅行購物遞回家
線上消費在“十一”假期期間沒有掉隊。從天貓、京東平臺來看,家庭戶外出游增加,線下商業活動火爆,以及婚慶消費的猛增,拉動著平臺部分品類如家裝家電、黃金首飾、食品飲料、運動產品的增長。
在長假的前4天,京東全站用戶向3-6線城市發出異地訂單數為去年同期的130%。與此同時,旅行也帶動了線上訂單增長。10月1-4日,用戶從北京、杭州、黃山、麗江、三亞、廈門、上海、西安、張家界等熱門旅游城市向自己常住城市發送的訂單數平均同比增長100%以上。其中,武漢市以增長117%排名第一,而張家界景區則比五一期間同比增長327%。據悉,京東快遞設立2000個景點攬收點。
直播依舊是銷售額不斷增長的“旺鋪”。洋碼頭數據顯示,10月1日-8日期間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58%,超2000場直播中觀看人數較多的直播品類為日本中古、珠寶首飾和潮流服飾。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假期期間,下沉市場用戶顯現出的強勁消費力絲毫不輸于一線城市。在天貓平臺,53%的商用電器賣向縣域市場,48%的購買者來自小鎮用戶,其中商用爐灶同比增長達38.6倍。
家裝帶動家電銷售。京東大數據顯示,9月京東家裝節以來裝修服務獲客萬余條,同比增長300%以上;電器方面除商用電器外,廚衛大電也進入高速增長的軌道。智能品類依然是家裝建材領域的高人氣品類,“90后”年輕一代成為智能產品的主力消費者。以智能馬桶榜單以及電子鎖為例,瀏覽量同比去年提升200%,其中電子鎖榜中全自動指紋多成為最新關注焦點,消費者關注度同比提升超100%。
05
高端酒搶位
爆發式消費不明顯
“十一”假期旺季疊加,白酒行業分化加速,超高端白酒需求較大。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石家莊、北京等超市發現,消費者購買白酒仍集中于茅臺、五糧液以及國窖1573等高端甚至超高端白酒,而水井坊、青花郎以及青花汾等名優白酒基本上呈現勢均力敵的現象。不少超市酒水工作人員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十一”假期,酒水等禮品贈送的消費品銷量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酒水消費在婚宴市場和團購市場出現短暫的消費高潮。消費者文先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十一”期間參加了兩次婚禮,婚宴用酒多為五糧液、茅臺、國窖等高端白酒產品。
線上平臺酒水消費同樣迎來小高峰。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京東超市白酒禮盒類產品的銷量達到去年同期的5倍以上;葡萄酒品類中拉菲銷量增速較快,同比增幅達到100%;啤酒品類中,果味啤酒同比增長達到300%,高端精釀啤酒同比增長120%。根據蘇寧易購發布的“十一”消費大數據顯示,10月1日-7日,蘇寧易購白酒銷售量增長183%,動銷產品多集中于貴州茅臺、五糧液和洋河等。
在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看來,今年消費旺季的國慶、中秋疊加優勢并未凸顯,預期的爆發式消費并不明顯,線下渠道在婚宴市場和團購市場迎來小高潮,商務聚餐和家庭宴請并不突出。同時,在今年的白酒旺季,酒水消費兩極化嚴重,茅臺等高端、超高端名優白酒依然熱度較高,消費需求量較大。這一現象同樣反映在婚宴市場和團購渠道,但不論是婚宴市場還是團購渠道的消費小高潮,同期銷量也不及去年。
這一消費現象也從側面體現了消費者在今年選擇理性消費。蔡學飛指出,或是受疫情影響,或是響應國家號召,今年從團購到個人消費市場,消費者購買的首選更多的是品牌和品質,消費者在選購時也更加謹慎,目標性更強,理性消費趨勢明顯,并預計會對下一個旺季春節消費產生一定影響。
06
鉆戒銷量高
婚禮帶動周邊消費
在“十一”長假開啟前,“最擁擠結婚季”、“國慶假期要吃23場酒”的話題已登上熱搜榜。與婚禮相關的珠寶黃金商品銷售額漸增。
來自婚禮紀發布數據顯示,國慶8天內有超60萬對新人舉辦婚禮,同比去年增加11.2%。其中,國慶假期結婚人數排名第一的城市是北京。在結婚花費方面,國慶假期結婚的人,20.1%的受訪者婚禮花費在10到15萬元之間。
根據蘇寧大數據顯示,國慶前1個月,婚慶用品銷量同比增長128.5%,黃金珠寶銷量同比增長136.3%,鉆戒銷量同比增長116.0%。銀泰商業蘇軍顯示,戒指銷量同比增長100%,項鏈銷量同比增長2633%,鉆石首飾銷量同比增長121%。
菜百首飾品牌方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隨著婚慶市場的需求逐漸增多, “五金一鉆”的標準模式成為了新人們的首選。除婚慶用品受歡迎外,賀歲產品銷量也有增幅。
婚禮的集中舉辦,使得酒店的婚宴收入相較于去年同期出現翻倍的情況。
國慶假期結婚人群以90后、95后為主,旅拍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國慶長假期間,國內著名的旅拍城市備受歡迎結婚新人的喜愛。其中,青島、大連、廈門、三亞等濱海城市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結婚旅拍勝地。
婚禮紀相關負責人表示,9月到12月,平臺內婚慶服務商家業務排期較滿,商家資源出現了跨城調配資源的情況。婚慶服務供不應求,市場上出現個人工作室提供婚慶服務的情況,部分個人工作室服務經驗較少,希望消費者在選擇時要注意辨別。
婚禮紀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備婚消費等新型結婚消費方式出現,有利于傳統的結婚禮儀和當前的數字備婚形式、網絡社交環境相融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