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視曝光,家用美容儀效果甚至不如手
近年來,因宣稱能解決各類皮膚衰老的問題,滿足消費者居家美容的需求,家用美容儀日漸走紅。
據青眼情報(企業版)調查的數據顯示,家用美容儀的市場規模已由2017年的38億元,上升至2019年僅淘寶天貓平臺美容美體類儀器的銷售額就達114億元。
10月18日,央視新聞《每周質量報告》欄目針對這一熱門品類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10款熱銷的家用美容儀中,有6款產品的鎳釋放量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2款產品在使用時存在低溫燙傷的風險;5款產品的清潔功能卸妝不如日常人手卸妝干凈;另有5款產品的溫熱導入效果未達到宣稱效果。一時間,引起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截自央視新聞微博
鎳釋放量超標、存在低溫燙傷風險等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近期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對電商平臺上關注度高、銷量好的10款家用美容儀進行了測試。其中5款為微電流類美容儀,品牌為NuFACE、娜蜜絲、康堡仕、金稻、黎琺(ReFa);另外5款為電離子型美容儀,涉及SKG、松下、MKE、Notime和雅萌等品牌,基本涵蓋了家用美容儀的暢銷品牌和類型。
▍截自央視新聞視頻
測試結果顯示,上述10款產品中,有6款產品的鎳釋放量不符合我國家用美容儀推薦性標準以及歐盟相關標準的化學安全指標。其中,一款產品的按摩滾輪部位鎳釋放量超出歐盟限值要求的近80倍,手柄部位鎳釋放量是歐盟限值的近150倍。據悉,鎳是最常見的致敏性金屬,長期或反復地使用鎳釋放量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可能引起過敏癥狀。
除此之外,檢測結果還顯示,2款加熱型美容儀的工作溫升機制不符合標準要求,使用時存在低溫燙傷的風險。
國家日用電器檢驗中心工程部副部長黃凱杰表示,帶溫熱功能的美容儀對表面溫度的控制特別重要,如果感溫裝置設置不合理,則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而據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膚科主任醫師賴永琿介紹,熱源在41℃以下對人體是安全的,46℃以上就能導致低溫燙傷,而且溫度越高,接觸時間越長,皮膚的損傷程度就會越嚴重。
據報道,此次檢測還對家用美容儀宣稱的提拉、清潔和導入效果進行了消費者主觀評測。結果顯示,5款產品的使用清潔功能卸妝不如日常人手卸妝干凈,二次清潔效果也不明顯;另有5款家用美容儀的溫熱導入效果沒有達到宣傳的效果。
4年銷量增7倍 問題頻出
事實上,美容儀最早是出現在專業的美容院,由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操作。后來,家用美容儀由于使用方便,作為美容院和醫美機構的衍生與補充應運而生。與此同時,隨著消費升級和顏值經濟的到來,家用美容儀也開始逐漸走紅。
這首先就體現在各大品牌在該品類上的紛紛加碼。譬如,ReFa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支美容滾輪;聯合利華于2011年成立高奢美容品牌iluminage;日立于2011年推出第一款家用美容儀;歐萊雅集團于2011年底收購美容儀品牌科萊麗等。近幾年,金稻、佳禾美、SKG等本土品牌也相繼入局了家用美容儀市場。
由此,家用美容儀的產品類型和細分功效也在不斷增加,目前主要的家用美容儀類型有潔面儀、導入儀、光子嫩膚儀、美容棒等,涵蓋了補水美白、提拉瘦臉、修護嫩膚、淡化皺紋等多種功效。
與此同時,我國家用美容儀的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美容儀市場規模為66.2億元,產量為679.4萬臺,同比增長21.82%,從國內需求來看,2014-2019年中國美容儀需求量從131萬臺增長至655.2萬臺,復合增長率高達37.79%。
從線上渠道來看,我國家用美容儀線上年銷量也從2015年為1000萬件,增長至2019年的7000萬件,4年增長了7倍。今年618期間,京東上2000元以上的家用美容儀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倍。
▍截自央視新聞視頻
青眼以“美容儀”為關鍵詞在小紅書上進行搜索,顯示相關筆記多達25萬條,且部分熱門筆記下,顯示相關產品已有上萬人種草收藏。在天貓平臺上,以“美容儀 家用”為關鍵詞的相關商品共有19457件,其中銷量最高的一款為璐瑤吸黑頭儀,月銷量為8萬件;京東上,則顯示共有7.5萬件與“美容儀”相關的商品,銷量最高的一款產品的累計評價已超過12萬條。
▍從上至下分別截自小紅書、天貓和京東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家用美容儀在市場規模與日俱增的同時,市場也存在的一定的亂象。除了上述央視新聞曝光的問題,其他相關問題也屢屢被曝出。
譬如,據中國質量網的報道顯示,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18年6月發布的抽查結果顯示,深圳市臻美亞太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納米離子冷熱雙噴蒸臉器、中山市歌信電器有限公司生產的俞兆林加濕器(香薰美白蒸臉器)均因輸入功率和電流不合格而登上“黑榜”;而標稱生產企業為由廣東順德美鎧電器有限公司生產的Florihana蒸臉器,被檢出連續騷擾電壓不合格。
2018年3月8日,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官網發布的公告稱,深圳市吉奧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Ulike品牌美容蒸臉儀,在工作溫度下的泄漏電流和電氣強度、耐潮濕等方面不符合安全性指標的要求。此外,2019年7月,強生旗下的露得清品牌也因為一款紅藍光祛痘面膜儀存在潛在安全問題而召回。(詳見《露得清“電焊工”面膜儀被召回,家用美容儀為何總“出事”?》)。
此外,無證經營、專利侵權等也是家用美容儀市場的一大頑疾。
典型如,去年4月18日,廣州市迪美美容科技有限公司因通過線下業務和淘寶網店銷售的808系列半導體冰點脫毛儀產品,未取得二類產品經營備案或三類產品經營許可,被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8000萬的罰款;而金稻旗下的KD308產品則因侵犯了斐珞爾(上海)貿易有限公司旗下產品LUNA設計專利,而被要求賠償對方300萬元。
▍截自中國法院網
缺少行業標準和消費者教育
在此次央視新聞的報道中,深圳市品質消費研究院李蔚蘭稱,“目前我國針對家用美容儀產品還沒有專門針對鎳釋放量出臺限值的要求,所以此次試驗參考的是歐盟法規中的相關要求。”
根據2013年7月,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皮膚美容儀產品不屬于醫療器械的管理范圍。因此,不僅僅只是在鎳釋放量上沒有出臺限值要求,而是整個美容儀品類仍處在醫療器械和家用電器之間的灰色地帶,沒有明確的界定。而這也是該類產品亂象叢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不屬于醫療器械管理范疇,家用美容儀的效果不要求臨床驗證,目前也沒有家用美容儀美容效果的相關標準,部分品牌隨意宣稱,甚至炒作概念的現象也很常見。
此外,從市場層面來看,大多在售的美容儀也沒有就適應癥、禁忌癥及可能的并發癥及不良后果進行相應的消費者教育。一位業內人士以射頻類美容儀舉例稱,“尤其單極的射頻類美容儀,有造成灼傷、表淺神經損傷的可能,非專業人士操作不當容易誤傷肌膚。”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市場對消費者的教育層面,家用美容儀均亟待進一步的規范。
另據青眼情報(企業版)的調查顯示,全國19個省份的多名資深消費者中,有約87%的人看好美容儀市場前景,更有業內人士預測到今年年末,美容儀市場規模將達200億。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如何讓這200億的市場有序發展,國家強制性標準的盡快出臺也成為了重中之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