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三次同理由召回,但它不是LG OLED電視面臨的根本問題
前不久,LG宣布針對OLED電視中電源板過熱的問題,召回澳大利亞不同批次的電視,而這也是繼2020年7月韓國本土召回、2020年9月中國市場召回后,LG針對OLED電視的第三次召回。三次召回原因一致,均為用于消除輸入電源中雜質干擾的電容器(X-Cap)單品質量問題,引起電源板內的電流增加,從而引發過熱。結合LG官方發布的信息和LGD生產的OLED面板未爆出相關問題,不少分析人士也因此判斷LG三次召回在電視供應鏈管控方面存在較大疏漏,其OLED技術本身可能并不存在問題。
不過,LG電視業務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召回事件,而是在消費市場中逐漸式微。事實上,中國消費者對于LG電視的印象已經逐漸模糊,甚至在去年9月爆出召回消息后,其百度指數也依然維持200-400這一日常水平,并未出現明顯的波動。
近幾年,LG將OLED技術作為彩電技術的主推方向,旗下LGE和LGD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中也分別圍繞OLED電視進行了一系列宣傳,但這一技術方向在國內始終沒有激起太大的水花。可以說,LGD在OLED大尺寸面板領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將影響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未來前景。今年不少彩電品牌推出的mini LED電視產品,一些指標甚至優于OLED電視,無疑會威脅到后者的市場份額。那么,OLED電視依靠現有優勢,能否抵御住miniLED等新技術的沖擊?在未來幾年里又是否有被取代的可能性?
國內市場占有率偏低 遭遇miniLED等新技術阻擊
市場調研機構Omdia預測,OLED電視在2021年全球電視市場銷售額所占比重,將從2020年的7.4%上升至10%,這也是自2013年LGE推出首臺OLED電視起,市場占有率有望首次突破個位數。不過,OLED電視全球增長速度的提高,背后主要由歐洲、美國等發達地區支撐,其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依然處于極低的水平。
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看似火熱,但消費端的關注度始終偏低,除了價格較為昂貴外,還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目前液晶電視在顯示技術的各項性能指標已經集大成,與OLED電視不相上下,甚至在部分指標上超越了后者,并沒有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一個例子就是今年不少彩電品牌推出的Mini LED電視產品。
現階段Mini LED主要有兩種應用,一種是Mini LED直接顯示,具備高亮度、廣色域、高對比度、高速響應、低功耗和長壽命等多種優勢,但成本和技術難度極高,僅有極少數應用于商用場景;另一種則是將Mini LED作為液晶面板的背光源,再通過中間嵌入量子點材料,填補液晶面板存在的一些顯示缺點。綜合成本和技術等多方面的考量,市面上銷售的大部分Mini LED電視均采用第二種應用,因此嚴格意義上說,這些Mini LED電視本質上是液晶電視的一種升級形態。
Mini LED背光源的應用,讓液晶電視綜合性能超越疊屏電視、OLED電視,對比度方面可媲美OLED電視,HDR亮度、殘像、壽命、能耗等方面甚至有更佳的表現。OLED電視的優勢在于高對比度和柔性形態在各場景的應用,隨著曲面電視的市場聲量逐漸衰弱,對比度又無法和其它新技術拉開差距,OLED電視的技術優勢逐漸消失。后續能否在形態和創意上找到突破點,將成為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是否能夠得以大范圍推廣的一個關鍵因素。
其次,除了OLED技術外,顯示領域還出現了Mini LED、Micro LED等其它并行的新技術,在應該著重布局哪個技術方向上,各彩電品牌尚未達成共識。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告訴中國家電網,任何一個新技術的商業化和普及,更要看產業化的陣營規模和速度。“電視產業的領導者三星、TCL均沒有站在OLED陣營,還有更多的腰部彩電品牌在OLED上的態度僅僅是兼顧或關注。”
最后,很多消費者對于OLED電視的認知不強,各品牌針對OLED電視的宣傳和普及,仍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彩電行業資深媒體人馬聰向中國家電網表示,負責面板業務的LGD始終將自身定位為to B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為創維等彩電整機企業提供市場費用的方式,來達到宣傳的目的。
近幾年LGD曾嘗試過進駐人流量高的賣場,搭建OLED電視專區,這些宣傳較依賴于線下門店的自然人流,缺少線上傳播用于向門店導流,因此相關的普及宣傳并未有效觸及到消費端。2019年,LGD在中國多個城市還做過一次“OLED Big Bang燎原之旅”的活動,借助媒體來向大眾傳播OLED電視的優勢,這個活動在行業內有不錯的反響,但在消費端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提升。“LGD自身針對C端的活動仍然偏少,希望能夠借助整機企業來宣傳推廣OLED電視,但布局OLED電視的整機企業未形成合力來共同推進針對這一技術方向的消費認知,可能也是影響OLED電視觸及消費市場的一個原因,”某彩電相關分析人士向記者透露。
布局OLED電視還是Mini LED電視 成本和市場說了算
OLED電視并未被大多數國內彩電品牌選作主要發展方向,除了其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本身沒有明顯增長,無法吸引品牌布局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LGD在OLED大尺寸面板領域中占據絕對優勢。
目前維信諾、天馬等面板廠商雖然有布局OLED面板,但這些產品主要為4.5代、5代等小尺寸面板,小尺寸的面板制程和像素排列方式與大尺寸完全不同,技術層面差別極大,因此不太具備向大尺寸進攻的能力,而其它國內面板廠商在大屏OLED面板領域也尚未具備可以與LGD相抗衡的研發制造能力。
現階段國內彩電品牌如果想主推OLED電視,就必然要通過LGD獲得面板供貨,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技術方向的發展受制于單一上游企業,無疑是一個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因此,國內面板廠商也通過布局Mini LED背光、激光等技術方向,試圖與OLED技術分庭抗禮。其中,Mini LED背光面板由液晶面板技術升級而來,相比OLED電視,其技術難度相對較低,可以通過控制燈珠數量和分區數量來實現不同的成本。目前市面上銷售的部分Mini LED電視就具備與OLED電視相媲美的分區數量,但在成本上要遠低于后者。
彩電品牌布局哪類技術方向,往往不取決于自身的意愿,整機生產的綜合性成本和市場對于產品的需求量等才是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彩電品牌受市場因素影響加大某一技術方向的布局,也會反過來推動上游面板廠商對于這一技術方向的產能增長。
相比LGD一家獨大的大屏OLED技術,Mini LED技術已經在中國產業鏈的上游芯片、中游封裝、下游顯示等各個環節上得到覆蓋,據不完全統計總投資規模已超過265億元。對于中國面板企業來說,從液晶技術向Mini LED技術轉型,也要比向OLED技術轉型容易得多。
據了解,從液晶技術轉型為OLED技術,生產線就需要進行顛覆性的調整,原材料重合度僅為10%-15%,但Mini LED背光技術,只需要在原有液晶技術的技術上添加背光板,而LED背光技術幾年前已經有相關應用,需要解決的其實是將背光LED燈珠變小的問題。馬聰表示,目前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在Mini LED技術方向上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客觀條件已形成,該技術能夠在中國市場有多大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消費市場是否買單、規模增長后成本能否大幅下降等因素。
現階段OLED技術未在中國市場占據明顯優勢,又有Mini LED技術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其競爭程度遠超當年的液晶技術與等離子技術之爭,在物聯網趨勢的影響下,可能會呈現出更加復雜的情況。董敏認為,物聯網大背景下,顯示的應用場景相當豐富,使得不同的技術背景、不同的技術路徑,都有很好的應用場景可以去發揮,而這種場景多元化的特征,會導致顯示技術長期是百花齊放的狀態,不同的技術路線可以長時間共存。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