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米粉江湖,為何只跑出螺獅粉
在地方特色小吃中,米粉產業已經發展到千億規模,但卻少有規模化的頭部品牌。
米粉的消費市場主要在南方,由南方盛產稻米的地理條件決定。米粉產業龐大又分散,就算來自同一個地方的米粉,按照原料和制作工藝的差異,劃分出上百種也很常見,所謂“一縣一味”。在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品牌。
把米粉店開到省外的創業者,多少抱著還原家鄉味道的想法。外地的正宗食材自然是少的,可復制性是最大的門檻,于是不免經過一番改良。只要好吃,門店總能招徠客人,不管是街頭巷尾的小館,還是開在購物中心的門店。
拋開地域限制和飲食習慣的差異,偶然嘗到一種美食,味蕾被征服,立馬成為回頭客。螺螄粉,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類,不論是餐飲還是零售模式,都很吃香。
大的賽道對應更多的機會,在細分領域誕生的一些品牌,已經獲得資本加持。例如近日宣布連續完成B+輪和C輪融資的霸蠻米粉,把地道的湖南常德米粉帶到北方。還有去年完成Pre-A輪融資的新品牌陽際山野,把南昌米粉做成方便食品,在電商渠道走紅。
不過整體上,米粉賽道的投資,遠不如當下的一碗面來得有吸引力。五爺拌面、和府撈面、遇見小面和蘭州牛肉面等,齊刷刷站上了融資風口。
連鎖率低的米粉店,顯然不及餐飲巨頭們的體量。目前最大的連鎖米粉品牌無名緣,門店規模不到4000家。好吃當然是必要條件,想要做到規模化和品牌化,大部分局中者都還在摸索。
美味和標準化為前提
全國具體有多少種米粉,恐怕是數不盡的。每個省按地域劃分,都能找出幾十甚至上百種不同口味的米粉。其中螺螄粉,堪稱米粉界的超級網紅,已經成功出圈。
螺螄粉,從去年起頻頻登上熱搜,通過網絡話題這塊天然的廣告牌,吸引了無數愛好重口味的年輕人入坑。
螺螄粉的特點是酸、辣、鮮、爽、燙,靈魂在螺螄湯,臭味則來源于酸筍,發酵后酸化產生的氣味,對很多人來說難以接受。恰恰是口味獨特且容易成癮,聞起來臭但吃起來“真香”的螺螄粉,捕獲了大批年輕人。
小吃快餐是分布最廣泛的品類,口味豐富,性價比高,也易于加工。具備這些優勢的米粉,又能大大縮短出餐速度。
拿制作一碗螺螄粉舉例,需要提前用螺螄、豬骨和二十多種香輔料熬制高湯,另外將干米粉提前用冷水浸泡。等客人點單,把適量米粉在沸水中翻燙,添加酸筍、木耳、花生、酸豆角、腐竹等,舀上一勺螺螄湯,出餐時間只要幾分鐘。
大大小小的螺螄粉實體店,在全國已經有1.8萬多家。賣米粉能賺多少錢?一位餐飲人士告訴36氪-未來消費,在當地賣一碗螺螄粉,價格是9元左右,毛利大概在50-60%。開到外地,尤其是一線城市,價格基本在14元起步。搭配小吃和飲料,客單價可以拉高到30元以上,當然租金是最重的成本。
我們來聊聊標準化的問題。人們愛吃肯德基或麥當勞,不止是因為菜單上的油炸食物更誘人,而是無論到哪里,食物的味道是不變的。讓菜品持續穩定地輸出,保證口味的一致性,就要把菜品做到極致的標準化。從采購食材,到所有原料切配,以及烹飪方法,都遵循對應的標準。
對門店而言,通過后端工廠或中央廚房供應,輸送半成品和調料,確保了質量的穩定和安全性。外地經營者,有的為了保證絕對的原汁原味,首選仍是向原產地訂貨,加上到當地培訓手藝。這種做法雖然可行,但成本很高,適當改良是最佳方案。做成包裝食品的螺螄粉,同樣經過了一番升級。
比起做線下餐飲,螺螄粉更大的市場空間,其實在于電商。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柳州袋裝螺螄粉銷售收入,高達109.94億元。網上店鋪超過2萬家,比線下餐飲還要發達。
如何讓袋裝螺螄粉,做到和現煮堂食一樣好吃,難題仍在于如何標準化。首先速食產品可以分為沖泡型和水煮型。雖然沖泡型更方便,但口感較差,失去了米粉原有的嚼勁。所以市面上的袋裝螺螄粉,以水煮型為主。
米粉產業鏈,上游是食材、湯料、調味品和預包裝等供應商,經過中間的生產加工,連接到下游的眾多餐飲企業。柳州當地形成的產業鏈優勢,已經推動螺螄、竹筍、豆角等規模化種養和加工。加上柳州當地在2016年制定了地方標準,以工業化理念生產螺螄粉的廠家,可以說是遍地開花。
所以我們看到,實現標準化生產的螺螄粉,比其他米粉更具備預包裝,且口味高度還原的優勢,對外推廣的阻力也較小。
高度電商化的螺螄粉,誕生了許多頭部品牌,例如淘寶上月銷超60萬的李子柒螺螄粉,還有好歡螺、螺霸王等,月訂單量都輕松達到幾十萬。
抓住餐飲零售化風口
網購精包裝的家鄉美食,是地方特色小吃零售化的結果。從袋裝螺螄粉的研發和生產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產品都能完美匹配零售模式,背后取決于供應鏈成本。
對成熟的餐飲品牌來說,推出零售產品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例如海底撈,把調味料和自熱小火鍋推向市場,西貝和眉州東坡則賣起了特色食材。
去年疫情帶來的影響,對餐飲零售化又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預制菜、速食面、自熱火鍋,這類方便食品的需求開始激增。重要的是,在這波新消費浪潮下,誕生了許多新品牌。
米粉品類的分支太多,加上連鎖門店少,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全國最大的米粉生產地之一江西省,數得出來的米粉有30多種,包括南昌拌粉、景德鎮冷粉、鷹潭牛肉粉等。引用官方口徑,江西有近3萬家米粉餐飲門店,仍面臨品牌化困局。
把江西米粉產品化,并且高度還原本地口味,做到這件事的人不多。速食品牌陽際山野告訴36氪-未來消費,品牌創業初期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供應鏈。尤其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尋找合適的供應商,難度非常大。甚至需要從底層技術開始摸索,參與所有設備的調試和操作。
食品工業是一個成熟的行業,對于早期缺乏生產經驗的品牌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與螺螄粉的供應邏輯不同,陽際山野的每一個產品配件,對應著不同的供應商,最后集成完整的產品。其中干米粉選用江西特產,由本地秈米制成,口感勁道。調料和小菜則從全國采購,兼顧品質和成本。
把一碗米粉做成方便速食品,優勢在于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了解本地美食文化。而陽際山野的核心競爭力,還包括產品方案的設計能力,讓消費者通過視覺感受到產品價值,產生愿意嘗試的心理。
一款售價在7元左右的招牌拌粉,貢獻了70%以上的銷量。這種高性價比的爆款單品策略,有利于強化消費者的認知,同時降低了決策成本。
前期方案做得相對全面,還原的口味也更多樣化。陽際山野幾乎把市面上的各類速食米粉,都嘗試了一遍,包括原湯、沖泡等。從迭代周期來看,一款全新的產品,研發需要2到3個月。如果單純對口味進行優化,一兩個月就能完成,目前形成整體SKU有12個。
本地缺少規模化品牌,成熟的速食類產品也相對稀缺。于是陽際山野抓住這個機會,目標是把別人做不起來,或者別人沒有嘗試的產品給實現。
從電商起家,可以迅速得到消費者的反饋和意見,獲得快速增長。去年,陽際山野一共賣出1000多萬盒米粉,GMV達到7000多萬,在淘系細分品類中銷量第一。
而直播帶貨,又是品牌出圈的一大利器。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陽際山野與一些中尾部主播合作,有了不錯的帶貨效果,之后逐步找到李佳琦這樣的頭部KOL帶貨。
有很多品牌都和陽際山野一樣,在電商渠道完成從0到1的成長。而扎根線上渠道,除了流量越來越貴的困擾,也意味著會碰到更多的競品。在線下商圈,范圍內能碰到的對手不過20家。但在線上,競爭對手或者潛在目標,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而陽際山野選擇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新品研發上,而非短期的銷量增長。除了經典口味,陽際山野還上新了廈門沙茶面,目的是不局限于江西米粉,從而鍛煉產品研發能力,開拓新的市場。
現如今,做成方便速食品的地方米粉,已經相當多,諸如云南過橋米線、湖南常德米粉、重慶酸辣粉、桂林米粉等。專注細分領域的餐飲品牌,例如霸蠻米粉,在2015年就推出方便食品。
零售化的風口,又不僅僅對于一碗米粉,而是餐飲行業爭奪零售場景的新要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