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圈食匯要轉型前置倉?
鍋圈食匯再獲融資,具體金額不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D+輪投資與前5輪有顯著不同,投資方從清一色的基金背景(不惑創投、IDG資本、嘉御基金、啟承資本、招銀國際、天圖資本)變為了實業背景。這也意味著,物美、茅臺建信基金的投資目的不局限于財務,或有業務資源的輸出,以及業務戰略融合的可能性,甚至鍋權的部分股權也要讓渡出去。
《零售商業財經》在與鍋圈工作人員確認融資狀況時發現,對方只提及了物美,對茅臺入局的信息只字未提,鍋圈方面似乎對物美、茅臺建信基金“親疏有別”。
公開資料顯示,物美集團以商業流通產業為主,1994年12月在北京率先創辦綜合超市, 目前在中國已擁有大賣場、生活超市、便利商店、百貨公司等各類店鋪700余家,如今的物美已將觸角伸向各行各業。
茅臺建信投資基金則設立于2015年,參投企業包括王老吉、燕京啤酒、達利集團,李子園等快消品品牌。
對于投資方,鍋圈重物美、輕茅臺建信的原因究竟為何?
01
誰在局中,誰在局外?
過去幾年,鍋圈以令人咂舌的速度開出了7000多家門店,這樣的成長速度也引來了物美的注意。
物美作為零售業巨頭之一,投資鍋圈是戰略布局。得到物美支持的鍋圈,“野心”愈發膨脹。
物美看重鍋圈7000+門店和多點Dmall技術輸出,鍋圈則看重物美近千家門店和上萬商品供應鏈,兩者相加等于做了個盒馬鄰里PLUS。
物美希望借助鍋圈品牌為各大超市引流,但此舉究竟能否為線下門店增加客流量及營收,還得打個問號。顯而易見的是,鍋圈在借助物美進行眾多超市場景擴店時,其流通渠道增多了。
此外,本次參與投資的物美旗下多點Dmall還可進一步加強鍋圈食匯的供應鏈能力。
商品方面,物美可以提供包括活鮮、冷藏、凍品、常溫、標品在內的近萬種日常高消費的商品。商品體系直接支撐著鍋圈項目的供應鏈,鍋圈亦可視作是物美的有機集合。通過靈活的選址,有效控制成本和效率的批量履約自提,豐富的商品清單,是雙方最為看重的契合點。
一線城市是必爭之地。物美深耕北京市場多年,通過分析物美店中店的銷售情況,鍋圈能夠及時掌握北京市場的偏好與需求,調整步伐。
鍋圈以入駐大賣場、布局物美“店中店”的方式“搶灘登陸”,為物美新增“火鍋+燒烤”一站式采購場景的同時,一定程度減輕了線下擴張的壓力,將貨品放到大賣場,擴寬了銷售渠道。后期,鍋圈必定會加快步伐,將標準單品布局到物美千家門店中。
長期投身于超市行業的零售專家李斌認為,鍋圈存在集客能力差,產品場景單一,復購率不高等問題。鍋圈線下門店位置決定成敗,很多加盟商反映夏季虧損嚴重。雖然家庭小火鍋的需求因疫情防控被放大,但實際上眾多消費者吃火鍋注重的是味道和氛圍,這一點鍋圈難以滿足。
客觀來看,鍋圈的商業模式有著明顯的天然弊端,受時間、季節限制較大。不同于粵滬地區24小時、全年營業的便利店,它們開一家店相當于做了兩家店的生意,鍋圈一年只能做三個月的旺季生意,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不屬于A類加盟品牌。
鍋圈實際上是從超市凍品和生鮮兩個品類分離出去的小類別,對于物美這種體量的企業而言,投資鍋圈的方案是優于以采銷方式(如安井等品牌)合作的,其次自身在京的影響力和地位也可為鍋圈撬動巨大的增量資源。
旁觀者清,物美與鍋圈看似有較多互利點,實則鍋圈才是真真切切受惠的一方。
02
用加盟店,為APP導流
細看鍋圈的發展路徑,當合作方、加盟商為其開疆拓土后,鍋圈會逐步將“渠道”控制權牢牢抓在手里。
聰明的加盟商已經發現了鍋圈“暗藏”的小心思。相比加盟店,鍋圈更在意使用APP及小程序的用戶,同樣的商品,在APP或小程序購買可領到多種代金券,而線下門店,只能實打實地付現金。
一位早期入盟鍋圈的加盟商張華表示,鍋圈描繪的藍圖很美好,但日益下滑的客流和銷量,大幅縮水的利潤讓他萌生了閉店的打算,可是周圍卻涌現快速擴張的新店。雖然鍋圈密集開店的策略能階段性提升品牌影響力,但傷害的最終還是這些信任他們的加盟商。
在鄭州,鍋圈APP及小程序的線上下單“一小時到家”業務如火如荼。“以前來我們店的客戶大部分都在網上下單了。之前我給他們推薦過線上平臺,他們能領優惠券,這一單的利潤鍋圈也直接給了店里。”加盟商王建新坦言,短期來看利潤未減少,但自家門店越來越像鍋圈的倉庫了,他有些擔憂。
鍋圈為線上渠道導流的方式是通過加盟商拉新,待店主們恍然大悟時,才發現客戶早已從線上下訂單了,來門店購物的次數越來越少,門店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一旦成為自提點/倉庫,那黃金的選址、高昂的租金是為了什么?
此外,鍋圈APP上的品類和價格都與線下門店一致;滿59元免配送費的設置,極大削減了線下門店的銷量和利潤,畢竟選擇在家吃小火鍋的人群,也更愿意送貨上門。相比于以往在入駐外賣平臺銷售火鍋品類商品,鍋圈依托自家門店的及時達業務減少了加盟商在外賣平臺傭金等支出。
鍋圈的品類布局環環相扣,“火鍋+燒烤+生鮮+快手菜”的玩法,看上去是抵御加盟商的經營風險,實則是豐富自身APP的品類。如今與物美的“聯姻”會加速這一項目的推進,如此密集且規模龐大的線下門店一旦進化成前置倉,將有效降低生鮮品類的履約和物流成本,鍋圈一貫的爆品邏輯和低價優勢有了用武之地,這些都為線上商品的社區化打造了壁壘。
從這個視角出發,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加盟商,似乎是花了重金讓自家門店變成了鍋圈的前置倉,“原本以為自己才是老板,無奈變成倉管員。”王建新感嘆道,“7000家門店,14000人的地推團隊,了不起的鍋圈,不可限量的鍋圈APP。”
03
食品安全問題成隱患
快消領域投資人王白羽表示,鍋圈是國內較早開拓專業連鎖火鍋食材店的品牌,在業內有著較強的先發優勢,鍋圈近兩年發展迅速,融資也比較多,開店速度明顯加強。
王白羽認為,鍋圈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第一,目前展店迅速,但直營店和加盟店的比重如何?如果加盟店居多,那么管控難度加大,總部一定要讓管控能力與開店速度相匹配。
第二,食品安全問題是關鍵,鍋圈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和店面管控能力一定要不斷加強,不能出現食品安全事故。
第三,在經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鍋圈未來可以在自由品牌產品方面進一步發力,打造自主性、差異化的產品體系,以便于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避免陷入同質化紅海,同時也是提升經營利潤率的重要方式。
第四,伴隨著企業發展擴張,商業模式和單店盈利模型一定要動態優化升級,這樣才能適應不同發展階段的特質和需要。
食品安全問題是餐飲企業的重中之重,知乎網友“A穩”表示,自己家住杭州,平時經常光顧鍋圈門店,8月1日在鍋圈門店買的食材中,明明自己只付了一盒冰鮮魷魚的錢,沒想到鍋圈硬是送了自己一只大蒼蠅,“簡直把人惡心壞了,美美的一頓晚餐,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心情和食欲瞬間全無。”
無獨有偶,今年5月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反映:蓬萊區半島藍庭店購買的菌類蔬菜拼盤,回家打開包裝,發現蔬菜上面長毛了,而且部分蔬菜發出惡臭。此外,還有消費者反映鍋圈售賣過期食品等問題。
鍋圈創始人曾表示,鍋圈85%的產品都是獨家研發,鍋圈對食材翻譯成食品的能力很強。用鍋圈負責人的說法叫“食材食品化,餐飲零售化”,不論是OEM還是ODM,現代化中央廚房還是加工車間都有嚴苛的衛生標準,偌大的蒼蠅能被封進食品里,面對食品安全,光靠情懷是不夠的。
對于像鍋圈食匯這種模式的盈利問題,中國食品行業權威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鍋圈食匯還處于布局期,有諸多資本的支持,目前的資金鏈應該是比較充裕的。關鍵是看后期企業能否在資本的支持下做好自身的造血功能,外部資金是解決不了長期生存的問題的。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張華、王建新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