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如何理解顧客滿意
第五章 研究“Quality”
——“Quality”不等于“品質”
“Quality”和“品質”的含義并不一樣。在“品質”這個詞中,不包含英語的“Quality”概念。也就是說,“Quality”不等于“品質”。
日語的“品質”一詞是客觀性的,不帶有價值判斷。但英語的“Quality”一詞中,包含著諸如“優秀”、“高級”之類的價值判斷。
我想大家都知道“Quality”有個形似詞“Qualify”。“Qualify”的名詞形是“Qualification”,在日語中被翻譯成“資格”。
比如說您為了取得汽車駕照去駕校學習,在駕校里要聽指定的學科課程,練習要達到所規定的時間要求。之后,如果通過了筆試和路考,就會被授予駕駛汽車的“資格”,即得到駕照。無論茶道還是花道,為了取得相應的資格都需要掌握規定的科目,而且考試必須合格。
大學也是一樣。我舉一個某大學的例子。專業教育科目的必修科目最低要取得42學分,選修科目要在50學分以上,但加在一起如果沒有達到140學分,也不能畢業。選修科目即使取得了60學分的高分,如果必修科目只有40學分的話,也不能畢業。如果從大學一年級起就沒有充分理解學分的獲取方法,那么四年后就無法畢業,還得靠父母多養活一年。我的班里就有幾個學生盡管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可由于沒有取得必修科目的所需學分,大四時沒能畢業。
——“Quality”的含義
“Quality”這個詞是“滿足某規定標準”的意思。比如練車時的倒車或定點停車,滿足了駕車所需要的這些標準,才會被授予駕駛資格。所以說,“Quality”的概念是“滿足”或者“充足”。
20世紀60年代后期,在美國,特別是以加利福尼亞為中心的地區,出現了汽車排放尾氣等氮氧化物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因此政府制定了規定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馬斯基法,為了符合這個嚴格的標準,各汽車制造廠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心血。由于日本汽車制造廠家甩開了世界三大汽車巨頭、迅速達到了該標準,所以日本汽車的“Quality”(此后均譯作“質量”——譯者注)受到了很高評價。這正是當今日本汽車能夠在美國市場占有30%份額的契機。
由于現在的制造業都是電腦操控,所以沒什么精確度方面的問題。但是在手工操作的時代,螺栓和螺母等是工人用車床加工出來的。在鐵板上開孔時,如果想開一個直徑為11毫米的孔,那么開成11.5毫米或12毫米都不行,必須精確地開成11毫米的孔。滿足11毫米的標準就是質量。而日語的“品質”一詞中缺乏此概念。
——服務經濟型社會的標準是什么?
服務經濟型社會的標準是什么呢?它既不是企業生產率,也不是企業收益率,而是“顧客滿意”。所有企業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標準都必須是達到“顧客期待和顧客滿意”。這就是“質量”。因此,在今后的服務經濟型社會之中,標準并不是生產率和效率,而是“質量”。
所謂“質量”,就是“要達到顧客滿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質量”等于“顧客滿意(CS)”。
邁克爾·羅布森已經在其所著的《優秀經營建議》一書中指出了這一點。
這樣想來,一切事物的中心都是“質量”。它相當于創造、支配萬物的上帝。即“質量先行”。“質量”當中,如眼睛看不見的圣靈般在世界上飄蕩著的就是所以“服務”,如基督取得人形一樣有形化的就是“商品”。這就是“質量的三位一體論”。
慶應大學的井關利明教授發表了“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商品’,存在的只有服務,商品是服務所凝結而成的東西”的言論,他的觀點和我完全一致。我感覺在日本真正理解“顧客滿意”的學者除了井關利明先生以外別無他人。
我想,至此各位應該已經弄清了顧客滿意、服務和質量之間的關系。顧客滿意和質量是同一個東西,而服務是質量的化身。
反言之,不能讓顧客滿意的服務就不是真正的服務,甚至可以說是冒牌的服務。我們遭遇的幾乎所有的服務都是冒牌服務或虛有其表的服務,可以說我們能遇到真正服務的機會是少之又少。
本文摘自《如何讓顧客的不滿產生利潤》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購買地址:http://www.ntjiede.cn.cn/shop/book_info.aspx?id=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