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專欄:全渠道一詞的出現始于2012年,對全渠道感受最多的是移動技術的發展。全渠道起步階段,相比線下渠道,線上渠道相對要曲折很多,從經營方式到用戶使用,線上線下用戶的重疊也很小。早期線上的渠道僅是一種沖擊,但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線上線下融合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但隨著移動迅速發展,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就成為一種可能,并且融合地越來越大。
全渠道零售發展回顧
第一階段:從商品維度出發,在線上各個渠道開店第一個階段。
零售商開始思考是否要去淘寶開店,是否去做B2C,是否要給線上零售平臺供貨,起步比較原始,大多從貨的緯度去思考。零售行業的做法多是在各個渠道上鋪貨,比如王府井、亞馬遜、天虹、銀泰在天貓開店。
第二階段:從用戶、商品、支付,到分享營銷的多維度管理這四個方面發展。
1.用戶管理
硬件層面,三年前智能設備的成本還很高,現在成本已越來越低。舉例熱感應攝像頭,因為人的熱量、總量是不變的。但是通過這個熱量總量不變去感知到底這個商場有多大的熱量,有多少人,熱流的動向是怎么樣?都可以做的到了。
軟件層面,數據分析的軟件系統也越來越完善。這些維度,構成了全渠道零售的大數據時代--即用戶管理。
2.支付管理
早期的支付方式包括刷卡、現金、會員卡。隨著發展,現在顧客常常問能否支持掃碼,能否使用微信掃碼支付,能否使用支付寶掃碼支付,顧客直接通過自己的手機和商家的手機就可以完成整個支付過程了。這是一個全渠道引發的支付變革。
3.商品管理
從前,商品管理的難度主要集中在庫存管理上。為什么?因為去一家店,通過POS系統和ERP系統,很難或者無法獲知有多少貨,每件貨有多少個尺碼,因為ERP系統只管理到品牌的維度;但是線上不同,線上是管理到了單品的維度,比如說尺寸、顏色等。一方面,線上系統又無法到線下來,另一方面,線下的動態庫存變化會更快,因此一旦使用全渠道,系統的融合就成為一個核心。那時大家會發現它們無法融合。線上平臺與進駐商的ERP系統也無法對接,困難重重,平臺的庫存由平臺管理,進駐商僅提供商品即可。在電商行業中,重新盤查貨就很常見:線下是一盤貨物,線上自己盤貨,這就是庫存體系的分離。
現在的全渠道,庫存的體系是要融合的,線上線下的商品需要更快捷的管理,而不是要導購員打開一臺電腦,打開后登錄后臺,再輸入庫存數量,這種手動的方式既不智能,效率很慢,成本也很高。但是現在不是,現在通過手機,掃入條碼,就知道會否有貨,僅需發出即可完成同步。
4.分享營銷管理
這在以前作為分銷體系,是沒法做的。分銷體系跟導購利益之間無法嫁接。因此店里有多少貨,就賣多少貨。但是當一個店的貨,導購無法售出,可能就希望讓其它店的導購協助賣出,但常常無法實現,因為沒法計算,無法計算收益,利益分配也無法做到。但是現在可以,比如微店的分銷系統,在后臺輸入分銷比例,僅需按鍵,貨物即可展示在其它店里。
這種分銷系統在以前的PC時代是無法想象的,很難做,很難做得好,但現在做的就很好。而且可以很快的把產品的連接分享給顧客,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傳播。所以現在的分銷系統變得更加簡單,以上就是在移動技術革新下,對全渠道的新的闡釋,以及很多創新的部分。
第二個階段標志著用戶時代的到來,用戶和商家通過移動技術方式跟線下的方式進行融合,此次融合突破了傳統貨的維度,從以上四個維度的管理進行了詮釋:包括支付手段,用戶管理,商品的管理以及分享+營銷的管理。之前的管理,多專注于用戶的線上消費軌跡包括:訪客登錄,線上訪問軌跡,購買記錄等等。在全渠道零售第二階段,開始從線下數據方面進行融合。線下數據包括: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視線在哪些地方有停留,停留的時長,那么這些是跟移動硬件技術就息息相關,比如智能攝像頭。三年前智能攝像頭,還可望而不可及,現如今已開始逐步普及。
全渠道零售未來預測
未來全渠道零售中,隨著智能硬件的普及應用,每件商品自身將構成一種銷售渠道。
1.智能硬件使產品自身成為渠道
智能手環,智能的鞋、服裝,未來一切皆智能。包括商店出售的珠寶,日常食品等,以后都是智能的。那么就意味著,零售渠道的重要性可能繼續下降。
最早的零售渠道是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即籌集資金,拿到土地,新建建筑,然后零售商匯集開店,這是資金密集型。一般情況下,資金密集型的方式很難被跨越,門票也較高,像國內企業王府井百貨,外企的沃爾瑪就可以開起來的。反之,作為一般個體想去開一個這樣規模的店鋪,那肯定沒有太大的可能,這個是原來的傳統渠道。到了PC時代,淘寶開店變得很容易,打破了資本密集的門檻,但是大家發現想做淘寶也很難,因為技術上的要求也很高,像海爾這樣規模的企業想進B2C也非常不易。
全渠道零售第三階段中每個產品都是渠道。每個產品最小的渠道就是二維碼。再往后就可能是產品本身,無論是連接其他設備與否,它就是可以完成新的購買。產品自身就是一個銷售渠道。那我買的這個商品本身就是一個銷售渠道,只要跟手機一靠近,就自動調用一款APP。相比之下二維碼就很復雜,它需要到體積比較大的地方展示,實際上從美學上說它并不美觀,因此iphone6就在提升。NFC的芯片可以做的很小,植入到商品之中,植入到消費者的食品上,感應后,APP自動調用起來。
目前這種場景已經得以實現,且技術成本也較低。調用之后,比如顧客可以通過APP再次購買一個洗發水補充裝,就變得非常容易。這就是商品的渠道化。這種商品的渠道化在原來二維碼的技術下還很難實現,但是在近場支付(NFC)的支付技術下就會發展的更快,在技術層面上將引發很大的變化。
2B與2C的商業模式都發生了巨變,這種巨變中我們發現兩個極端,一、品牌很難有很高的溢價,二、消費者以零成本獲得商品。
2.商業模式的成本變革
實際上零售業以前認為賣東西就是差價賺錢,即利差。舉例一枚戒指的出廠價是50元,零售商開價2000元,商品出售后就可以賺很多錢。而在現在,大家會發現利差賺錢這個事情變得越來越難了。消費者可以很快很容易地知道這個戒指實際值多少。
此時商家可能在構建品牌上的能力就要加強,比如自媒體。以前構建品牌可能會很費勁,比如喬布斯開發布會,一般零售企業就未必開得不起,怎么辦?可以在群里開發布會,開的也很酷眩。盡管PPT做的不夠好看,甚至可以不會做PPT,現在通過H5免費開發平臺就可以實現,結合動畫、音樂,它的展示效果相比傳統PPT可能在新型社交媒體中就更容易吸引到讀者眼球,引爆話題,不但可以把品牌做的很好,同時降低了品牌建設的成本,加快了建設速度。過去找一家專業的公司做一份營銷PPT,費用常常高達十幾萬,用時長達兩個月。現在比如市面上一些免費的H5開發平臺,僅需三五千,一兩周時間就可以做的很好。這就需要內容夠好,這直接影響著內容品牌以及銷售通路的建立。
另一個趨勢是:商品在豐富之后,商品不是用來出售的。新型商業中的盈利并非通過商品來實現。比如游戲,游戲可能不是用游戲來盈利的,有人在游戲中投廣告費用,有人來此做宣傳。如果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游戲中,這個時候也許可以把廣告費拿一部分去買生活必需品比如大米,購買后發放給參與者,這個時候消費者獲取商品,并非通過錢來獲取,而是通過時間來獲取。
現在很多的商業模式在創新,它們已經超越了以前思考的方式,不一定就是:5元商品×10倍,然后出售價標為50元。顯現,眾籌大米的用途并非是拿來出售,而是供給游戲公司,游戲公司采購。大米供應商可以供給兩百家這樣的游戲公司,兩百家游戲公司來做采購,一年就會帶來很多收入。
2B與2C的商業模式都發生了巨變,這種巨變中我們發現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品牌很難有很高的溢價,品牌做的好,雖然利潤很高,有一批消費者在這里就愿意花10塊錢買,愿意出價1元消費者可能就都不買。這是一個極端。
第二個極端是消費者以零成本獲得商品,就是有人幫你付錢。這個大米不用錢,食用油不用錢,手機不用錢,但是為什么把這些商品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因為手機會吸引流量,手機可以下載APP,這樣每個APP直接將推廣費用支付給手機廠商,那么手機就成為了免費。可能就是這個極端,這個極端就極好的闡述了消費者是如何不花錢購買即可獲得商品的。
上述這些商業模式上的變化,會越來越快、越來越豐富,它們脫離了以前零售業的想象。因為零售業的盈利模式很少,他們大體追求以下方式:(1)追求利差 、(2)追求現金流 、(3)規模化、(4)供應鏈金融。從沃爾瑪到京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變化,區別就只是換了一個場所而已。預計接下來,這些都會變化,包括像淘寶、京東,可能會被切割的很厲害。
共享經濟不是鏡花水月
1.快樂是共享經濟的核心
中國已經度過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資本主義已經完成并到達發達階段,所以資本主義率先提出了共享經濟,其實就是進入共產主義的另一種表述,共產主義是怎么定義的?共產主義定義就是勞動是快樂的,這個是至高無上的定義,這是發展共享經濟的是前提。如果開車的人不快樂,共享經濟就持續不下去了。比如消費者下了預約,司機接受了專車的派單,司機就會很快樂地把這位乘客送到目的地,所有的共享經濟都是基于這個基礎,首先要很快樂,提供服務的人覺得勞動是自愿的、快樂的,這個過程共享經濟就會快速發展。
2.共享經濟的現實實踐
體力勞動者起家:舉例送包裹,共享快遞員,再比如廚師,美容美甲。共享經濟首先從體力活開始,大家買輛車,開車不需要很高的文憑,身體健康,學習2個月,他們的學習速度比研究生要快很多,研究生需要計算倒車、斜角等等。
智力行業者跟隨:智力行業比較早期的有豬八戒、威客網。更早的共享經濟可以從大學時代開始,比如專業論文寫手,代替上課考勤等等,這些都是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個體把各自的時間資源、技能資源共享出來,然后換錢,這個過程保持開心愉快的心情,這就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有了這個基礎之后,它需要平臺、技術來實現,以前為什么實現不了,或者實現的范圍比較小,為什么?
因為這些個體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在電腦面前來完成。電腦時代,設想讓司機跑去電腦前接單這就是天方夜譚,讓司機在電腦前接單,他可能會說對不起家里沒有電腦。但是現在手機就可以接單,實時在路上接單,本身汽車也是移動的,司機可以及時反饋。以前有很多人在電腦時代嘗試過共享經濟,但是沒有這個詞,也無法做起來,不要說共享經濟,想把客服做起來都很難,為什么呢?淘寶建立了客服之后,我們自建平臺沒有人來聊,有顧客問說廠家的客服都沒有反饋,為什么?因為搜不到這些信息,客服畢竟要坐到電腦面前才能收得到信息。
3.共享經濟得以實現的前提
信息的有效流通:所以信息時代是先要把信息進行有效地流通,然后才能實現所謂的共享經濟,這是技術基礎。信息產業的核心本質就是信息的流通,流通自由,如果流通不暢,后面的事情就沒有然后了。共享經濟是基于上述前提,碎片的時間和信息接收、流通變得更快速,大家也更快速的反饋。在電腦時代,可能顧客發個信息了給提供服務的人,他到電腦面前接這個單再反饋回來,肯能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可能坐地鐵1小時也能到家。這個共享經濟共享什么?什么也沒有辦法共享。
社會要有足夠多的閑散資源:共享各自的時間,那作為共享這就要有時間;要共享技能,共享者就要有技能,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是共享經濟模式的有力落腳點。但這個不得了也僅限于北上廣深,設想在二三線城市,打開滴滴叫個快車沒有人接單,就沒有辦法共享,這個是第二個基礎,叫做有足夠多的可以共享的東西,有足夠共享的車、有足夠共享的人,有足夠共享的資源。 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打著共享旗號的人,跑到三四線去創業發展,估計也就慢慢返回北上廣。
4.共享經濟在零售行業的啟發
共享經濟的構成就是兩條:第一條是有技術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讓它能夠流通的更快; 第二條是資源。在零售業里面導購員就是資源。只要有好的工具給到這些導購員就可以實現,讓導購員知道做什么,怎么用,實際上很簡單。然而現在市面上很多人把它做的都太復雜,都有前臺、后臺,后臺有登錄密碼帳號,要很高的操作技能,還要培訓。通過移動端上的工具,讓零售行業從業者共享他們的資源,共享他們的時間,且一定要簡單到不用培訓,那么將會是很好的落地。
(聯商網特約專欄 富基商業評論特邀專欄作者:莊帥/文)
- 該帖于 2015/12/18 10:1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