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武漢服裝零售市場呈現五大特點
來源:
聯商網
2004-03-05 10:59
首先,非典明顯影響了武漢市的商業周期。去年1月12家大商場開局良好,零售額達到3.37億元,為近幾年的新高。2月份以后持續回落,4月、5月銷售額都在1億元左右,客流量急劇減少,各大賣場均出現大規模的負增長,“五一”黃金周也沒能幸免。6月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后,消費信心全面回升,積壓的購買力釋放出來,使6月、7月、8月的傳統淡季不淡,銷售增長都超過了10個百分點。9月稍有回落,進入相對平穩期后,12月商家在圣誕節、元旦推出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市場興旺。12家大商場實現服裝銷售創記錄的3.43億元。其中,中商廣場銷售8004萬元,武漢廣場達到7340萬元,中南商業大樓為7311萬元。
其次,國有商業有進有退,合資民營企業逐鹿江城。國有商業兩極分化,強者愈強,武商集團全年服裝銷售額為12.37億元,同比增長12.64%;中商集團全年服裝銷售額為9.8億元,同比增長19.22%;魯巷廣場服裝銷售近8000萬元,同比增長51.63%。中百集團銷售1.47億元,同比增長6.62%。漢商集團和武漢王府井比上年有所下降。合資、民營企業如華氏百貨、群光百貨等紛紛搶灘江城,并形成各自的風格與顧客群體;新世界百貨仍然以高品位吸引著高端顧客群。
第三,大型購物中心引進時尚品牌,超市連鎖在中低檔市場露出鋒芒。服裝是大型購物中心經營的重中之重,各大商場不斷引進歐美、港臺及沿海地區的時尚品牌,艾格、ONLY、Esprit、寶資等品牌很有吸引力。去年,中商平價連鎖服裝銷售1.6億元,同比下降了7個百分點;武商量販連鎖超市服裝銷售8299萬元,同比增長超過97%;中百倉儲連鎖超市銷售6400多萬元,同比增長超過51%。雖然連鎖超市服裝銷售量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店鋪數量的增多,但以內衣、睡衣、運動休閑和低檔西服為主體的超市服裝仍有較大上升空間,是大型購物中心的有益補充。
第四,武漢服裝價格變數較大,各種折扣令人眼花繚亂,而且真假難辨。如某大型商場去年圣誕節期間推出“買238送208”、“買338送308”的促銷活動,但元旦的促銷活動變成“買308送338”的更優惠措施。大多數大型商場的折扣額度都很大,“價格戰”過于頻繁,不斷升級。消費者對促銷手段的心態非常復雜,購買行為難以預料。工商服裝企業只有從款式、面料、花色、做工和品牌信譽等方面吸引顧客,提升競爭層次,才會有更好的企業生態環境。
第五,消費者消費心理的變化對購買行為產生很大影響。求異、求特、求新的個性化消費需求和消費心理的年輕化,要求企業在產品設計上更下工夫。不少企業以多款式、小批量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而定位于中老年服裝的企業采用更加時尚和休閑的設計,色彩體系更加豐富。(消息來源:新華網 記者李延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