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自建生鮮供應鏈成本解決之道
目前,一些超市通過掛牌飼養、屠宰、檢測等的全程跟蹤,建立起生鮮食品質量跟蹤體系,對于重建消費者的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這些進行了全程跟蹤的所謂“質量體系”產品無形中價格也攀升了一兩倍,是大多數百姓所不能接受的。
自建生鮮供應鏈增加企業成本
以“瘦肉精風波”的發源地湖南湘潭為例,步步高超市在事發后宣布與湘潭縣安全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包銷其旗下的5萬頭“湘九紅”生豬,核心是步步高對進入超市的生豬從飼養到屠宰上架進行全程監控,每頭豬的信息都有案可查。但是,安全鏈條建立后,生豬以及其他生鮮食品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可企業的成本卻相應增加了。
據了解,每公斤豬肉的成本由此提高0.6至0.8元,其中0.2元/公斤是補貼給養殖戶的。在目前的條件下,豬肉提價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可不漲價,超市就會增加運營成本,短時間還可以,若長久發展下去拿什么來保證呢?
還有像家樂福,盡管從1999年便開始在中國開發質量體系產品,迄今已經開發了豬肉、蘋果、臍橙、蔬菜等10多個。按照家樂福的質量體系標準,對產品從生產到供應上貨架每個環節均實行檔案化管理,產品的品種、產地、生產者都經過嚴格挑選,整個生產流程持續進行審核和監控,有完整的可追溯的記錄。
為了解這些這些可追溯記錄,筆者特地來到家樂福在北京的質量體系蔬菜基地———位于小湯山的特菜大觀園。筆者注意到,雖然蔬菜園里有著溫度、濕度的自動控制裝置,但在查詢追溯記錄時,明顯感到比較簡單,都是當地種植農民手寫的數據,由于沒有電腦檢索,要想查到所買蔬菜的施農藥、化肥等情況并不容易。即便查到了,誰又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因為筆者并沒有發現對數據填寫人該承擔責任的規定,因而對這種所謂的追溯也讓人在心里打起了問號。
政府幫扶還需要各部門聯動
2005年2月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能力建設,指出要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監管能力。農業部要求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結合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探索推廣農產品生產檔案登記制度,逐步實現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藏及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建立完備的質量安全檔案記錄和農產品標簽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產銷區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金卡工程”電子標簽應用試點項目、“四川牲畜、食品產業鏈電子標識管理系統”近日在四川邛崍市正式啟動。四川省生豬食品加工企業春源集團與四川鼎天電子標識技術系統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射頻識別RFID電子標簽技術,為首批1萬頭生豬安裝電子芯片,建立生豬產業鏈“信息庫”。通過電子芯片里記錄的原始數據,人們可以查到相關豬只從養殖到流通等各個環節的所有信息。一旦發生疫情等非常事件,便可通過芯片信息進行有效追溯,并迅速控制,以減少損失。
但是政府不采取各部門聯動的措施,也很難使這一先進的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到人們的食品消費中。日前國家15個部委聯合發表了《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并已將RFID技術發展與應用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建立RFID標準體系,推進重點行業應用。那么,政府是否能率先給食品安全一定的資金扶持以及相關的管理規定呢?不然的話,光有技術,不在生鮮食品市場進行推廣,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鮮食品的安全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