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夏:現代流通與農民增收
(張炎夏,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農業顧問,上海市金廊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是一個農民,從種幾百畝到現在的幾萬畝。
三農問題說到底是農民富裕問題。
中國農業80%是種糧食,但種糧食的農民只能是賣谷子,不能賣大米。所以首先要使流通環節的利潤讓農民分享。
怎樣讓農民富裕,農民為什么窮?
一、農民貧困的原因
1、農民太多了(導致人均耕地太少,平均只有一兩畝地,每畝地產值1000元,除去成本,只能賺二三百元。)
2、居民太少(導致對農產品的需求太少,城市居民3億多,消費有限)
3、產量太高了(導致農產品價格上不去,要減少播種面積,要讓土地休耕)
4、生產方式落后(導致農業小規模經營,農民不能參與流通)
農民轉變成居民,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大米的漲價跟石油的漲價、工資的漲價相比根本是小菜一碟。農民用怎樣的方式來分享流通的利潤是最重要的。
二、國際農業的典型模式
1、美國模式(規模農業,通過機械化降低耕種成本,有專門的施肥公司、收割公司等等,農民的產品直接進入期貨市場)
2、日本模式(高端農業,通過改善品質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民協會幫助農民直接把農產品進入超市)
3、以色列模式(科技農業,通過技術手段提高土地產出)
4、中國模式(個體農業,強調自給自足,土地聯產承包長期不變的前提下,如何實現規模經營,農民的意識需要改變)
三、大農業和小農業的區別在生產方式
1、產業化不是公司化
2、大農業是“專業分工”、“社會化生產”。如收割機自買,一年用一次,成本很高,而專業的收割公司全國各地收割,成本就分攤到各個月。
3、現代流通是大農業的前提
四、改變生產方式是中國農業當務之急
1、中國農業沒有市場化(耕地等主要生產資料不能自由交易,農民不能自由種植糧食以外的農產品)
2、農業不市場化,農業的規模化必將重蹈人民公社覆轍
3、上海廊下對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探索就是以流通為杠桿,改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五、《廊下農業模式》是小農經濟體制下的規模農業模式
與上萬個農民簽訂合同,在國家收購價格基礎上上浮20-30%,農藥是由公司提供,實現綠色種植,公司統一收割。去年生產了1000噸大米。與訂單農業相比,公司賺的是品種、品質、品牌差價。
1、個體農業使農民難以獲得流通利潤
2、土地規模不是規模農業
3、現代農業必須以流通為龍頭
4、流通不僅是產品,還包括職業、服務、機械設備的流通
(聯商網現場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