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零售直供 海市蜃樓般的夢幻
近日,據某報報道,某市一家藥店開業,所售某一集團的藥品全部由廠家直接供應,省去了中間流通批發環節。
業內人士都明白,常規的藥品銷售形式是從藥廠—一級批發—二級批發—三級批發,再到藥品零售企業,直供藥品則是藥廠直接供貨給藥店,省去了中間環節,直接效果是降低了藥價,最大限度地讓利給消費者。
比如,某祛咳顆粒以前走逐級批發的程序,在藥店的統一零售價是26.5元,現在由藥廠直供,價格降到了16元。某一補鈣產品的出廠價是14元,直供到藥店僅售14.4元。據此推算,直供藥品比傳統逐級批發的零售藥品,價格降20%左右。
據此,該報在總結一些專業人士的說法后得出結論:藥品生產企業讓利于消費者,藥品零售企業將重新洗牌。
在此,筆者不敢茍同。試分析如下。
該藥店所售藥品中,也僅是其中包括某集團產品的才由某集團直供。也就是說,其他產品還是沿襲逐級批發的程序。一個藥店,所售產品少則成百,多則上萬品種,某一集團的產品最多也只能占其的多少多少分之一而矣。如此小的份額,就想讓在市場根深諦固上十年的傳統藥品零售企業市場重新洗牌,我想是絕對不可能的。
作為傳統的醫藥批發環節,之所以能生存下來,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國內的藥品生產企業,也同金字塔狀一樣,幾個大型企業盤踞上端,占據市場較大份額,更多的中小型企業是蹲在這個塔狀的中下端,分食余下的市場。中小型企業的強勢在于生產,沒有也不可能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來做市場鋪貨市場開發,能將生產這一塊兒做好做精,保持企業持續發展,就是一種高要求了。所以,將市場運作這一塊兒交由專業醫藥批發公司來打理,就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醫藥批發公司的強勢在于市場運營,與精于生產的制藥企業通力合作,才是市場共贏。所以,醫藥批發公司才有了合理生存的土壤。這就是社會分工的不同。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也一樣,都有好幾個層級的批發環節,由于這些行業的產品沒有關系到國計民生,沒有引起民生艾怨,也就不為媒體或大眾所關注罷了。
將一件美好的東西置入放大鏡之下聚焦,影響視覺感觀的一些東西就會被無限放大,美好的一面也會湮沒在非議中。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原來美好的東西卻是如此陋不可堪。這就是思維陷阱。我們將醫藥批發公司放在顯微鏡下,就會發現,原來為老百姓所詬病的藥價虛高,竟然都是他們惹的禍,卻未曾看到藥批們在流通環節的努力,為百姓健康所付出的艱辛。
問題的關鍵是,目前的國內藥店尚沒有這種實力改寫零售市場。能夠直接向藥店鋪貨的是處于金字塔上部的一些大企業,規模大,財力足,藥品直供省卻中間批發環節,直接掌控終端話語權。對于更多的中小型生產企業來說,根本就無力直供。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存與發展,而不是操縱市場,這些讓專業批發公司來做更省力省心。
現在一年三次的全國藥品交易會(據說2008年調整為一年四次),一年比一年紅火,參會者無不是藥品批發人士,終端藥店很少參與,就是很好的佐證。當然,藥批們的經營模式也在適應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如現在興起的全國大包商,仍然是藥批們在唱主腳。
再說說制藥企業讓利于消費者一說。現在的醫藥市場競爭慘烈,藥店終端被一些平價連鎖大藥房壟斷,新生藥店要想占領導市場,在沒有其他競爭優勢的條件下,降低價格就是唯一選擇。同時,一些大型藥品生產企業,由于規模大,成本高,需要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企業規模,以規模效應來抵消生產成本,在現有的醫藥市場格局下,最好做的也就是直接把產品直供給終端藥店,省去中間環節后,就可以更低的市場價格來搶占市場,以彌補價格降低產生的利潤萎縮。
雙方因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來,一拍即合。但這只代表某些企業行為,不能等同于行業行為。只能說是資本逐利的天性使然。美其名曰讓利于消費者,僅僅是為給自己的產品提高競爭力而加上一個動人的噱頭。
藥品直供終端,對藥批與醫院甚至中上藥品生產企業的利益產生直接沖擊,也必然會引起他們的連鎖反彈。君不見,某某平價大藥房開業產品進貨繞過中間批發環節,遭遇經銷商集體抵制;某某平價大藥店開業要求生產企業低于市場批發價進貨,又是生產企業拒絕供貨。我們可以預料,向零售終端直接供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藥價,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這一形態將會在市場長期存在,但不會引起行業更大的洗牌。
作為市場發展的趨勢,未來的醫藥市場,將是大生產企業兼并小企業,全國形成數個全國性的制藥企業品牌;醫藥批發公司仍將長期存在,也在兼并重組后形成寡頭壟斷格局;藥店、醫院的地位將平等一致,醫院產品加價15%將不復存在,醫院將以服務以技術贏得市場,“買藥去藥店,看病去醫院”,藥店以專業店的形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品零售終端,而不是現在醫院的一個補充。藥品由:生產—批發—藥店,省卻幾級中間環節,成為可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