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下4S店真會淪為資本棄兒么?
昨天,我在上網瀏覽時看到一則新聞稱,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網站上,上海汽車工業滬東銷售有限公司50%股權“1元底價拍賣”的信息懸掛了20天之久仍然無人問津。
據該報道稱,滬東銷售是一家成立13年之久的老牌汽車經銷企業,在車市日漸低迷的10月份遭遇了資不抵債而無奈掛牌出售的命運。
上汽銷售負責處置股權轉讓事宜的一位工作人員道出了股權方急于出手的原因:由于汽車銷售量大幅萎縮,而作為經銷商,在場地租賃、銀行貸款、員工工資等方面還需要投入大量現金,空轉的成本非常高。
滬東銷售的悲慘境遇,只是全國經銷商的一個縮影。
一般經銷商虧本賣車只是完成銷量沖刺所做的短暫行為,但像今年虧本賣車的時間如此之長,虧損面之大還是第一次。今年之所以出現大批量的經銷商瀕臨死亡,是因為在艱難時刻車企還將庫存壓力轉嫁到經銷商頭上,在銷路不暢的情況下,庫存增加對資金鏈形成嚴峻考驗。而在信貸再次緊縮后,人脈有限的中小經銷商們已經很難再從銀行貸來救命的現金流。
低迷的市況下,已令部分地區的汽車經銷商萌生轉讓4S店的意向。相對于其他項目,近兩年來汽車行業生意越來越難做,尤其是今年汽車經銷商能不虧損就已經不錯了,再想盈利就更困難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股東商量決定甩掉“包袱”。據筆者了解,不少地區甚至出現了以往很強勢的汽車4S店股東也開始撤資的現象。
曾有媒體評論一針見血指出,相對弱勢的經銷商實則淪為了廠家各項規劃的最大買單者。
一為廠家的品牌建設和宣傳買單。消費者在購車前,對汽車品牌最貼近的真實體驗就是該品牌的商店,所以,商家理所當然地承擔其品牌宣傳的責任。
二為廠家的銷售任務買單。大家在制定銷售目標的時候都是樂觀的,但市場競爭是殘酷的,當銷售任務達不到時,很多廠家只管往商家處壓庫。經銷商不斷吸入庫存,實在賣不出,只能大降價虧本清庫以維持經營。
三為廠家的利潤最大化買了單。車實在賣不出去了,必須降價,廠家首先制定的是由商家讓利,然后按照完成的任務額定期返點返利。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廠家保證了利潤,商家往往要犧牲利潤,為廠家賣出了更多的車。
四為廠家自身發展的資金運作買單。分網,增加網點,一方面對廠家增加鋪貨量,增加銷量,加大資金運作力度有好處,另一方面的好處就是圈錢,店開得越多,品牌授權費越多,保證金越多。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輪直撲汽車經銷商生存底線的最猛烈優勝劣汰或許真的要來了。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預測稱,2008年中國將迎來經銷商倒閉高潮,約三分之一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將倒閉或被兼并。現在看來,這似乎并非是危言聳聽。
其實,近年來中國車市增速較快,各品牌經銷商網絡也在快速膨脹中積淀了不少問題,網絡擴張導致“僧多粥少”,經銷商內部競爭加劇,直至無利可圖,于是籌劃轉賣4S店現象。更壞的惡性循環是,經銷商利潤下降,就不能保證高質量的售后服務,最終不僅傷及品牌,更會使得企業失去發展的后勁。
這些問題一直都擺在那里,可聽之任之的、視而不見的,卻不少。
賈新光對此曾一言以蔽之:“大家很關心汽車廠,但是很少有人關心經銷商,經銷商的日子從來沒有好過過。市場不好的時候,先從經銷商開始,市場好,好到最后才好到經銷商。”
不知在這輪經銷商洗牌過后,能解決多少曾經的問題,又能給中國車市留下幾許反思?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