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4S店的命運在誰的手中?
先講一個有關汽車4S命運的的故事。
去年春天,鄭州市區某汽車市場的眾多老板“集體發愁”,郁悶的不是生意好壞,而是這個市場要拆遷搞房地產,大家年底前各謀出路,于是問題來了:新店是否符合廠家品牌網絡布局?合適位置是否有商業機會?原有建店投資咋辦?新老客戶是否適應?能否形成新的市場人氣?新店投資何時能收回?挪店是否“傷筋動骨”?等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擺在了老板面前。
山窮水盡,峰回路轉,現在市場還是那個市場,店還是那個店,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讓他們暫時躲過一劫,去年底美國的“金融風暴”也使得我國房地產市場進入“寒冬”,很多項目暫;蛘呔徑ǎ荒苷f“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周圍高樓林立,此市場早已成為房地產旺地,如此一個優越位置,做市場收益抵不過房地產,因此,市場與汽車4店續約也僅僅一年一簽,今年不知明年如何?
此案例中有這樣幾個現象:一是這些汽車4S大都在前幾年汽車市場火爆時建的,當時能申請一個汽車品牌專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市場很快吸引眾多品牌入駐,有的作為過渡店,不少無處可去希望能長久;二是這些店建立都是受汽車廠家品牌區域布局制約,這個市場位于相對一個區域,恰到好處;三是每建一個4S店投資大小不一,動輒千萬,有的幾千萬,當然也有不少幾百萬的;四是投資目的之一是追求利潤,投資回報率不可能回避?偟膩碚f,汽車4S店能否長久發展既受到廠家汽車品牌發展制約,也受當地市場影響,同時盈利能力也決定存亡。
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在中國汽車市場總體投入相對較大的這種汽車4S店模式受到質疑,但是質疑歸質疑,發展歸發展,這種模式仍方興未艾,蓬勃發展,根本原因是受到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這就是商業利益。這種商業利益只有符合市場發展趨勢才能獲得,也只要高效率才能會有長期存在,而汽車4S店正是迎合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需要。
當初汽車4S店興起并迅速生長成為城市一景,有兩種力量:一是中國汽車市場“井噴行情”式增長,無論汽車廠家還是經銷商,僅僅靠賣車就獲利豐厚,汽車曾被評為“暴利行業”,自然資金爭相進入;二是合資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安營扎寨”,自主品牌要成長,它們都需要自己的銷售和服務網絡,讓自己的品牌貼近消費者,從而讓自己的品牌競爭力更加突出,并長遠立足。這種合力將汽車4S店快速遍布于中國大中城市,成為汽車業最主流的商業業態。
市場發展有高潮就有低谷,有盈就會有虧,市場不好的時候很多汽車4S店賠本,于是有人說汽車4S店是中國特色,西方發達汽車市場并不是這樣,因此不會長久,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用用歷史和發展的眼光去思考就大不一樣,發達國家的模式是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由當時市場條件限制,正是在此基礎上,它們希望有一種更高一個層次模式,這就是汽車4S店,并有機會得以充分在中國市場成長。
對于未來汽車4S店命運不用擔心,還應該看好,為什么呢?一是汽車行業是一個更加注重品牌的行業,對資金、技術和管理等要求相當高,也是全球性的公司和品牌占據主導,并通過一輪輪兼并重組,就是那么幾十個品牌,網絡是他們的根須,否則無法生存,汽車4S店正是他們想要的理想的模式;二是汽車4S店位于汽車產業鏈下游,是服務業而非制造業,汽車一旦購買最需要的就是服務,對于車主而言售前沒有售后重要,需求決定存在,如果布局合理投資適當,服務業利潤是有保證的,而且生命力隨著市場擴大也是長久的;三是這種商業業態是否符合市場發展,各地消費能力和市場不同,城市和農村不一樣,經濟發達地方和欠發達地方也不一樣,人口稠密和居住相對稀少的地方還不一樣,這就需要“汽車超市”、“汽車市場”等,同時汽車4S店也是必須的。就像商業一樣有大型超市,也有社區便利店,既有專業市場也有百貨,相互補充,多層次滿足需求。所以,汽車4S店在很長時間內仍是主流模式。
當然,任何企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生老病死”,任何商業模式也都有時代特點,也有發展周期,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成為“百年老店”,這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也沒有永久不變的商業模式,所以,對于汽車4S店是合乎當前市場需求,這就足夠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