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日化專賣店最后的幸福時光
中國日化專賣店的成長經歷了一個風和日麗的黃金期。在幾乎不受外界打擾的情況下,以封閉半封閉的模式悄然摸索前行。置身百貨和大超市勢力的邊地,享受獨自的陽光茁壯成長。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而今有女初長成。日化專賣店終于從游擊隊變為主力軍,成為化妝品市場的新增長極。專賣店丑小鴨變白天鵝的幸福傳奇,頓時引來各路人馬的效仿與拚爭。僅用了10年,中國日化專賣店就達到發達國家花30年才達到的10萬店的規模,而且每年的發展速度高于化妝品消費增長而達30%。如此的發展速率當然令天下為之攘攘。專賣店的密度越來越大,可比米鋪藥店;店的規模越來越大,幾百平米的單店面積已不足為奇,幾十家乃至上百家店鋪的連鎖比比皆是;店的規格越來越高,香港屈臣氏、萬寧、莎莎、臺灣康是美、法國絲芙蘭、加拿大舒普瑪等海外名店如狼入室,加劇競爭。幾番龍爭虎斗下來,一個超常態的行業迅速回歸常態,暴利行業的稱謂僅僅是局外人的夢囈。日化專賣店的幸福時光只剩斑斕,近于尾聲。
說2009年是中國日化專賣店的最后幸福時光絕不是虛語妄言。你可以深入中國各級市場去親身驗證。
驗證一:即使在內地省份,縣城下面富裕點的鄉鎮,從無到有,今天隨意就能找出幾家專賣日化品的商店來。在那你會看到中央八套或湖南衛視某廣告品牌的專柜赫然陳列,而在早二年這是不可想象的事。開店意識全民皆有。一店成功,多店效仿;城里滿了,鄉鎮跟上,渠道就這樣沉到底了。再想下沉除非是沿海發達省份的村。想在無店之地開店的想法至此可以打住,日化專賣店的凈土已不復存在。
中國化妝品消費總量年增長是20%多,而日化專賣店的年增加比例是30%多。兩廂比例,就可知專賣店的發展過熱,專賣店的增長快于消費需求的增長。如此,專賣店與專賣店的競爭加劇,每店的生意總額被削薄。競爭升級直接導致營運成本不斷被抬高,利潤的絕對值必然降低,賣一瓶賺一瓶的暴利時代只成追憶。與之相應的,日化專賣店的開店門檻居高難下了,幾萬元開個店理論上在村里還可以,其他地方只能是夢想。如今想通過開日化專賣店實現暴富那更是天方夜譚,一個步入常態發展的行業只適合投資者而非投機者。
驗證二:當年超市和商場死守一二級市場鷸蚌相爭、無暇他顧之時,日化專賣店在他們的夾縫地或拋荒區悄然下種、生根發芽并快速成長。在被忽略的形勢下,避實就虛,蓄勢迸發,東征西突而速成霸業,與超市、商場三分天下。在許多地級城市,專賣店化妝品銷售量幾乎達到商場專柜的40%多,護膚品這項的銷量有的已超過大超市。丟師失地的超市和商場如夢驚醒,全面反擊。于是,我們看到老百貨的分店開到各地市,連鎖超市更是逐級下沉,在多個省的縣城你可以見到許多全國大連鎖超市的分店,如聯華超市等。商場、超市充分利用他們店牌的影響力,放寬政策而接納專賣店渠道養大的知名品牌。一時間泊美、自然堂、珀萊雅等紛紛“登場入市”,屬于專賣店的“租界”立即變小了,日化專賣店渠道封閉或半封閉的稱謂成了歷史名詞。更進一步,商場、超市恃其強勢地位,向廠家多要促銷支持,廠家基本上不能不遂其愿。而專賣店一向所要求的毛利水平要高于商場和超市,故廠家不太可能額外給專賣店比商場、超市更大的促銷支持。如此,專賣店促銷力度比不過商場和超市,顧客被商場、超市拉去不少。肥水外流,日子當然過得更緊了。
驗證三:專賣店渠道頂峰期的這幾年,現已成名的那幾個一線品牌,幾乎每年都暢享銷量翻番的快感。每年都因上一年的翻番目標順利達成而期待來年好戲再來。但是專賣店發展也有個峰值,不能可能無限制的增長。可廠家被激發起來的欲望是無窮的,幾乎每年都有翻番的增長要求。一旦現有“地塊”增產不足時,廠家就要增開新“地塊”來實現其增產目標。今年,專賣店一線品牌的代理商都接到了限時開進多少家商場,打入哪些連鎖超市的網點拓展令。老代理做不到的網點,將另尋新代理去覆蓋。知名品牌已經在三條線同時開戰了,我們在此不去詮論他們的得失,眼下的實情是專賣店從曾是廠家的唯一和全部,變為現在只是廠家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專愛被割了,日子還有那么遂心嗎?
另一方面,據業內人士透露,經過第一季度的碰撞后,連年翻番的幾大一線品牌都對2009年再度翻番的目標私下作了修正,不再大談目標翻番了。有個別品牌甚至很務實地把今后每年的增長目標定為20%。據此,也不難預見中國日化專賣店的發展速度有所放緩。
驗證四:中國日化專賣店連續10年一路飆升,屢造神話的無限風光,不僅令國內商場、超市始料不及,更讓大批海外同行噓唏驚嘆。累累碩果引大批業者競相采摘。
屈臣氏來得最早,1989年大陸日化專賣店萌芽時它涉足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馬步扎穩后即實施其宏大的向全國進軍計劃,北上和西進策略同步。它乘著中國專賣店發展的大潮,時刻沖在潮頭浪尖。2009年幾乎以每兩天開一家店的加速度裂變擴張,至發文時止,其全國總店數已逼迫500家。他們的目標是2010年在中國開店滿一千家。屆時,許多二級市場的份額也大量入其彀中,在精品店的數量、規模、配送和營銷策劃上還有誰能出其右?
香港莎莎、法國絲芙蘭、臺灣康是美來得正是時候,他們2005年進軍大陸,正好是中國專賣店渠道大成氣候之時。莎莎巧借其在大陸赴港游客中多年來形成的良好口碑和形象,乘勢而來,居高臨下,首攻北京上海市場。2008年的店數10家左右,未來3-5年的目標是100家店。絲芙蘭恃其國際名店的威勢,對大陸市場嘴饞眼熱,借得與上海家化合作的跳板,高調來華,在沿海一線市場快速拓展,店數現有30多家,2010年的店數篤定過百。康是美仗著統一集團大陸市場的成功經驗,從容上陣,現在一線城市有店10多家,2010年開到100家。
以他們為代表的海外老店,家家都有獨特的市場必殺計。屈臣氏是都市生活精品超市;莎莎是世界專業美容品匯萃之店;絲芙蘭是國際一線名牌之窗;康是美是醫學美容保養品的總匯。他們所要俘獲的無一不是城市的白領以上的消費階層。隨著他們擴張的加快,在一線乃至二線市場,專賣店渠道中高端市場的份額多數會被他們把持。事實上許多一線城市的都市白領已經非常忠于屈臣氏,而富貴一族熱戀絲芙蘭。當前國內哪家專賣店的魅力有他們迷人?
狼真的來了,他不是一匹狼,他們是一群狼在圍獵。他們未見水土不服,胃口還挺不錯,身體倍棒,四處覓食。面對洶洶而來的狼群,就是一頭獅子也不敢輕易言勝,何況我們充其量只是出身不久的小獅子。嘴邊的肉再肥美,還是忍痛割愛吧,保命要緊。翅膀并不很硬的國內專賣店,綜合實力明顯弱于海外老店,同臺直接交手,敗的機會多。現在很多店活得不錯,那是因為對方還沒有來到你的演武場,區域空間大,雙方還隔一大段距離呢。
大敵當前,敵我力量如此懸殊,想在海外兵團看上的一二級市場死守硬拚是極不明智的。本土店的好去處還是三級四級市場,那里畢竟是本土店的福地,大部分店都是在那滾大的,是那里的地頭蛇,而海外兵團一時半會還顧不上這欠發達的三四級之地。本土店有足夠的時間在那里深挖洞、廣積糧、高筑墻,堅固城壕,以待敵之來犯。若此,以空間贏得時間,爭取更長的決戰準備期,或有機會在未來某日的大戰中守好城池。
2009,當全世界都捂緊錢袋的時候,中國日化專賣店不可能置身其外。不管你是店大的還是店多的,無論你是老店還是新店,客單量的下降,利潤的變薄,變挑剔的客人,貼身惡斗的對手都是少不了的待遇;2009,你不太可能再瀟灑地拿著你專賣店的剩余資本投于股市或地產,因為你能剩余的也不會多;2009,快樂并幸福著的專賣店真的不多,賺一樣錢要多花二倍力。幸福時光真的要揮手說再見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