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之戰的真正贏家:貝恩資本
黃光裕家族兵敗國美,理所當然的推論是陳曉獲勝,其實不然,真正的贏家是貝恩資本。從此,陳曉本人將被兩大股東置于股掌之中,此前打出的“業績牌”成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枷鎖,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何去何從均系于兩大股東之間的博弈和妥協。
黃光裕家族所持股份占絕對優勢,之所以落敗,是由于機構投資人83%的選票投給了陳曉團隊。機構投資人并非是在黃陳之間選擇,而是在選擇團隊,現代企業的核心價值是經營價值,經營價值的核心是管理團隊。由于黃光裕深陷獄中,開會前僅推出了董事人選而沒有合適的CEO人選。軍中不可一日無帥,擺在機構投資人面前的黃陳之爭因此變成了有團隊和無團隊的選擇,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之中,機構投資人選擇了有團隊的陳曉,拋棄了無團隊的黃光裕。由此推論,只要黃光裕家族與貝恩資本能夠選出合適的CEO人選,陳曉還將被國美拋棄,這個決策不會拖過兩年。道理也很簡單,陳曉背水一戰已是被逼無奈,如今與黃家結怨至深,雙方已失去了互信與合作的基礎。
難得有閑,國慶長假期間一口氣看完了高希希執導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三國》,欣賞之余突發奇想,覺得“國美內戰”很像《三國》中之曹操兵敗赤壁,從此開啟“后國美時代”的三國演義。貝恩資本在陳曉失寵后借機“翻牌”支持陳曉,很像當年劉備結盟孫權,孫劉聯盟在赤壁一役火燒連營大敗曹操,魏蜀吳從此三分天下,亦敵亦友。今日商場利來利往,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貝恩資本此時成為黃陳雙方的朋友,所以是國美內戰最大的贏家,理由有三:第一,貝恩資本借黃陳之爭進入國美,以第二大股東的身份制約雙方,成為在國美未來發展中舉足輕重的角色;第二,貝恩資本已經提出了“五年計劃”來規范國美的發展方向,將可避免雙方再因意氣之爭而開啟“兩個國美”之戰;第三,貝恩資本隨時可以拋棄陳曉作為籌碼來換取黃光裕家族的妥協,從中獲取其最大的經濟利益。
簡單類比僅僅是個比喻,但透過國美內訌應可看到兩個“三國”:其一是國美內部之爭的“三國”,其二是行業競爭格局的“三國”。國美內部的“三國”是黃陳雙方和貝恩資本,行業競爭的“三國”是國美,蘇寧及業內其他公司。如果黃光裕貿然開啟“兩個國美”之戰,國美內部的“三國”都是輸家,不僅蘇寧是贏家,業內其他公司也將在不同程度上獲益。所以,貝恩資本應竭盡全力避免國美內戰的升級,不得已時只能犧牲陳曉以化解國美內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大局為重,顧全大局的說法通常是利益之爭中的借口或托詞,在我看來,現在應該是陳曉認真思考自己的選擇了。
無論是從國美的大局還是從行業的大局看,中國都不會出現一個屬于陳曉的國美,因為現代企業的民主制度雖不保護大股東的獨斷,卻不會否定大股東的權益。既然如此,今日國美只缺少一個能替代陳曉的CEO人選,這是黃光裕家族與貝恩資本長期合作的前提,也是貝恩資本提出的“五年計劃”得以實施的關鍵。從黃光裕的角度看,愿賭服輸,需要找一個借口休戰,而只要陳曉在位,國美內戰就不會休止;從貝恩資本的角度看,只要能找出替代陳曉的候選人,黃光裕就會表態支持,此后國美內戰休矣,貝恩資本可以在五年后套現退出,完成其作為股權投資人的使命。
在國美內戰的背后是一個理論命題:管理的職業化。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走向管理的職業化,無論是職業化的老板們自己主政還是職業經理人代理主政,管理職業化的趨勢都是不可逆轉的。過去十年,中國企業在市場化決策與職業化管理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在眾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中,陳曉無疑是最優秀的一個。但2010年卻是管理職業化的大災年,先是發生了“唐駿事件”,而后發生了國美之變,管理職業化的趨勢在中國至少會因此倒退幾年。再出類拔萃的職業經理人也不能挑戰普通人的道德底線:誠信。現代企業的核心文化是三個字:利—智—信,君子愛財取之以道,而求財之道要以誠信為本,這就是國美內戰的旁觀者們所應得到的理論啟示。
(上海證券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