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被指“馬后炮”
“瘦肉精”事件塵埃未落,“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來。食品安全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惡性事件卻頻頻出現。食品安全屏障為何屢屢被突破?監管到底缺失在哪兒?
■安全監管防線失守
來自權威部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有關部門共檢查各類食用農產品、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經營單位3552萬戶次,查處各環節違法違規行為13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締和停產違規企業單位10萬余家。食品安全的整頓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頻現?
隨著上海盛祿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產“染色”饅頭的曝光,相關部門迅速進行了查處。然而,疑問卻并未隨著調查結果公布而消除。一個饅頭從生產到銷售再到最終上到百姓餐桌,需要過企業內控、質監、工商等諸多關口,但遺憾的是,除了經營者“黑心”外,安全監管防線“集體失守”。
記者梳理發現,從近期曝光的“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瘦肉精”豬肉、“牛肉膏”事件,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頭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其中暴露出的“馬后炮”監管,并不少見。
■“執法為民”還是“執法為利”
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監管部門“在辦公室看樣品”成為“監管習慣”。雖然近幾年財政支持力度加大,但當前食品安全監管任務繁重,經費需求還有很大缺口。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現行體制下,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要依靠上級返還的收費罰款來“解決”,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執法為利”。
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曾多次向記者反映基層監管問題:“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這樣的監管能沒漏洞嗎?”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削弱了監管力度。一位地方質監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說,政府頭等大事是發展經濟,監管部門如果只是管管小企業、打打蒼蠅還無所謂,要是對于地方“有重要貢獻”的食品企業、行業“鐵面無私”,領導就會找你“談話”。
■嚴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今天,食品安全監管一旦不及時,極易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強化監管是重要的突破口。”輿情問題專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陳月生等專家認為,應從問責“查處比曝光慢半拍”現象入手,鐵腕查處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執法腐敗、部門牟利等行為。
(新華社“新華視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