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萬達百貨緣何難甩盈利難?
一直被市場詬病利潤率不高的萬千百貨,期望以“改頭換面”的方式開啟它的快速盈利之路。
今年7月25日,一再延期的“萬千百貨改名萬達”的發布會終于在北京召開。這也意味著,當年作為萬達廣場“配菜”的萬千百貨品牌正式謝幕。然而,從目前來看,改頭換面似乎沒有帶給這家“富二代”百貨企業一個振奮人心的轉機。
按理說,借助萬達廣場近年來在全國的快速擴張,萬千百貨應該順理成章地成長為國內百貨業的翹楚。但事實卻是,遍布全國的40多家門店并沒有帶給行業增加一席國內百貨業真正的強者。
盈利難,緣何就成為萬達百貨一頂總也摘不掉的“帽子”了?
前世的“配菜”
2001年,長春。萬達集團開出的其第一個訂單式商業項目——長春萬達廣場成功試水。而為該廣場主力店埋單的正是世界連鎖巨頭沃爾瑪。此舉標志著萬達廣場的訂單式商業模式取得開門紅。
此后,樂購、新世界、家樂福、華潤等隨著萬達廣場新項目的落成紛紛落戶其中,萬達的訂單式商業模式也在延續著成功。這讓萬達集團不斷品嘗著訂單式商業的甜頭,同時也積累下了寶貴的運營連鎖百貨的經驗。
就在此間,萬達廣場也逐漸由單純的訂單式商業地產模式發展成為萬達商業地產運作模式的第三代產品——“城市綜合體”。
但是,王健林并不甘心于只為他人做嫁衣。
有了6年的運作經驗,更是為了滿足萬達廣場擴張的胃口,王健林開始打出了自己的百貨牌。2007年5月8日,萬達集團全資子公司萬千百貨在京正式注冊成立,并于同年10月在哈爾濱萬達廣場開出首家百貨店。
隨后,依托萬達廣場的快速布局,萬千百貨也順理成章地拿到了集團開給自己的“商業訂單”。從此,新店拓展捷報頻傳,直至2012年7月,被稱為富二代的萬千百貨5年拓展到了40多家門店。
從門店數規模上來講,萬千百貨年均8家以上的開店速度,在行業尚無人與其相比。可是,萬千百貨的牌子還是走到了它的終點。
頻現經營短板
對于改名為萬達百貨,萬達稱是公司的戰略調整,但在行業人士看來,公司在人才、經營上的短板才不得不逼著萬達集團采取“改頭換面”的方式,再在百貨領域里賭上一把。
6月底,廣百原副總經理亢小燕向廣百遞交了辭職報告,隨后便空降至萬達集團擔任總裁助理兼萬達百貨副總經理。
對于亢小燕其人,記者了解到,其在廣百集團旗下時曾經是最年輕的女總經理。
2006年9月初,廣百和新大新共同宣布新大新將成為廣百上市后募投的項目,實現強強聯合。同年10月,亢小燕被任命為新大新公司的總經理,成為新大新最年輕的總經理。
在接手新大新不到一年里,亢小燕承受著2007年必須使新大新利潤大幅度增長的壓力,對新大新的人員、財務、管理架構等進行了大改革,提前完成了過千萬凈利的指標,對公司當時已開的北京路、東山廣場、荔灣、番禺4個門店進行了較大力度的調整,使超過10年的老店業績出現增長,4個門店全部實現盈利。
在業內人士看來,萬達聘任亢小燕為總裁助理兼萬達百貨副總經理,是看中其具備豐富的百貨管理經驗和擁有大型零售企業管理成功案例,同時,與萬達快速發展萬達百貨的策略也不無關系。
除了在高水平管理人才上的缺乏外,萬達百貨的另一個短板便是其門店經營能力。
從銷售規模看,萬千百貨去年40家門店創下的營收只有69億元,目前單店平均的年營收大概只有1.7億多元,遠遠落后于百盛、王府井等國內百貨企業。
“目前萬達百貨毛利率還要略低于行業平均17%的水平,”萬達百貨總經理丁遙也坦言,因為部分門店剛進入市場,要保持價格優勢、給供應商更優惠的條件。
依然堅持速度制勝
三年成為行業老大,萬達百貨的信心首先來源于集團戰略。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此前在多個場合說道,2020年,萬達的非地產業務將占50%以上。對于百貨來說,這或許是個機會。
改名或許只是表面功夫,對于萬達百貨的未來,王健林的長遠戰略依舊是拓展速度。他認為,在展店方面,萬達百貨具備了百盛、王府井等其他百貨業競爭對手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記者了解到,在萬千百貨成立之初,萬達集團就曾下達過一個“十年預算方案”,在這個投資額為10億的總方案里,對百貨的毛利水平、開店數量等指標都有涉及。雖然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全部投資完畢,但集團對百貨的資金支持并不會終結。
今年4月,集團為萬千百貨擔保,從華鑫國際信托貸款5億元以助力百貨業發展。而兩個月之前,金谷國際信托剛向萬達集團貸出為期12個月的9億資金,用于其旗下百貨2012年度新開百貨店項目的資金需求,并發行相關信托產品。
但過度依賴集團的資源來發展,也使得萬達百貨飽受外界質疑。“集團給的支持計劃,也僅是支持新店開業,如果開業二三年還達不到盈利,母公司就不好支持了。”昭邑零售商業咨詢總經理劉暉表示。
2012年上半年,萬達集團收入562.1億元,同比去年減少9%。這也是萬達集團收入歷史上第一次同比減少。其中,商業地產公司上半年收入494.6億元,同比去年減少14%。
但在丁遙看來,這些都不會影響到今年再開18家新店的計劃,使門店數達到57家、2015年門店總數達到110家。
對于萬達百貨的這一計劃能否實現,只有時間才能證明。然而,如果在門店經營上沒起色、擺脫不了盈利之困,規模越大是否也有點在不牢的地基上強行建設高樓的意思呢?
(中國商報·超市周刊 記者劉朝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