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的反思:零售出現了三個變化 看到了什么?
注:在2014易觀電商大會上,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做了一個名為《電商平臺巨頭轉型后的創新版圖》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到蘇寧現在正在發生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是平臺的策略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蘇寧對于互聯網認知的變化。或許,這能成為我們從財務之外對這家傳統零售巨頭的新認知的開始。
我想跟大家分享兩方面,第一個把蘇寧這幾年走過的戰略性路徑跟大家分析一下,第二通過我們戰略路徑的過程做一些思考。
蘇寧的轉型
在1999年,我跟當時中國B2C先驅性的人物一起交流,他提到未來經濟是鼠標加水泥的模式。當時我認為鼠標加水泥不能融在一起,因為鼠標是想點哪就可以哪,但水泥不是想運到哪就運到哪。最后我們沒有走那條路,走的線下連鎖的道路。
從07年以后,我們明顯感覺到線下連鎖受到兩種勢力的挑戰。一方面線下連鎖的成本迅速上漲,產出開始出現徘徊的狀態。如果去看1999年的環境,我們會發現那個年代開店成本非常低。但07年以后,隨著整個中國房地產迅速的攀升,很多企業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而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崛起的情況下,互聯網的渠道分流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了互聯網渠道的打造。我們打造了線上的蘇寧易購,打造蘇寧連鎖,開始兩條路走路。
今天來看,這種思維方式還是比較簡單的。當時我們認為,有一些消費者在線下,有一些消費者在線上。我們做兩個渠道可以同時進行消費者的攔截,進行不同模式的銷售。但隨著我們大力度的推廣線上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發現,雙渠道的策略越來越不靠譜,這種不靠譜尤其是在移動互聯崛起之后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互聯網對實體渠道的分流,從07年到2010年再往后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進一步加強了兩個渠道的融合。在2012年我們規劃新的路徑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蘇寧到底做什么?
一開始我們講到全品位,全渠道。
2013年年初,我們做了企業名稱的變更,蘇寧電器到蘇寧云商,開始了線上線下的融合。
相比名稱的變更,企業內部的融合是非常困難的過程。融合首要解決的,就是企業內部阻力的問題。在過去,兩個渠道互掐。不過還好,由于有統一規劃并不混亂。但真正到要變成兩條腿交叉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進行采購融合,然后就是價格融合。
按照計劃,融合之后就是開放。不管線上線下怎么融合,最終還是要開放。開放是借鑒互聯網模式,現在不能一次性做出評價,但我們至少是朝著傳統企業向互聯網企業過度的路子走的。
蘇寧的反思:零售出現了三個變化
從今天來看,蘇寧從2010年到2013年這幾年一直都在戰略布局上做轉型。戰略層面上,雖然我認為這些戰略的轉型是對的,但從現在的結果來看并不好(蘇寧的利潤是下降的)。這使我們開始反思:為什么戰略上正確的東西,在行動中間,并沒有產生正確的結果?
對我們而言,我覺得有幾個東西需要我們重新審視。
零售是什么?零售就是商品信息資金的互動。
怎么才能做好零售?做好零售就是三樣東西:商品,價格和服務。商品豐富,價格優惠,服務要好,零售的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做了幾十年零售,也對此深信不疑。但是到了互聯網的時候,是不是同樣有了這樣的東西,就能夠做好呢?其實不是的。
從商品思維到產品思維
過去,我們做商品的思維是什么呢?商品有一定功能,功能越多越好,價格越便宜越好,同時服務做的越好越好。
但是,商品功能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不一定。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做商品的時候,往往看到的是大眾群體的東西,我們有很多的產品。一個消費者從使用產品到產品報廢,有很多功能可能他都不知道,但是他對這個功能也買單了,我們工廠也對功能買單了,這就是成本。
我們不能簡單地做商品,我們要從商品思維轉變成產品思維。這就是說,需要了解這個產品到底是解決哪一類消費者什么樣的需求。
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
過去,價格競爭是非常有效的競爭手段,到今天還是如此。但是在價格競爭這件事上,如果我們做到極致——不僅僅是免費,還倒貼了。假如價格競爭真打到這樣的地步的話,對消費者是有益處,對企業也有益處,因為終究是有彌補的。
不過,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看中的東西不僅僅是價格,是價值。在過去經營過程中,我們一直都是線性簡單的思維方式,就是便宜。現在,互聯網時代出現了不便宜的東西。如果零售企業,還始終把價格作為重要手段,而不能把價格變成價值的導向,其實不管是在線下還是在線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弊病。
從好的服務到好的體驗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做好服務就行了。但是在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做規范、做嚴謹、做的好,消費者有沒有感受到,顧客有沒有感受到?假如顧客感受到了,那這點是不是顧客所需要的?也就是說,從實體服務到互聯網時代,大家講的是一種體驗。體驗是顧客能感受到的服務,他愿意接受并愿意為之買單的服務,這才是服務的價值。
從商品到產品,從價格倒價值,從服務到體驗,這是我們這幾年走過來的經驗。
蘇寧還看到了什么?
此外,今天我還想在這里分享一些我們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教訓。
第一個就是免費的問題。如果你做了一個東西,一定得免費,這就說明你沒有真正抓到你所關注的用戶,或者你還沒有發現用戶的需求。免費的東西在過去可能會成功,但在今天越來越難了。
第二個就是對流量的看法。流量是傳統的互聯網思維,這種傳統的互聯網思維又源于傳統的零售思維。過去大家都講零售開發空間,地段地段加地段,這就是開店的原則,因為地段就是流量。
實際上,在互聯網時代里面,流量同樣是這個概念。流量確實非常重要,但是比流量更加重要的是品牌和顧客。如果你是通過引流的方式吸引來顧客的,那么這個流量始終需要用成本維系,同時它的商業價值也始終是最低的。
但品牌可能就不同,以小米為例。小米的成功是它經營的顧客,經營顧客本身所形成的一種流量。小米形成這樣的流量以后,到哪個平臺上去已經無關緊要了。如果我們真正回到顧客經營和品牌經營,這可能是我們未來創造流量最終的歸宿。
(口述/孫為民 整理/i天下網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