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電子監管碼爭議升級 三大連鎖藥店聲明反對

養天和訴藥監局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的事態繼續升級。同為藥品零售行業的三家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603883.SH)、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727.SZ)和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603939.SH)發布了聯合聲明,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稱“這一個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于重復建設的不良政策”。
聯合聲明稱,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加強藥品質量監管,只需把原有的一批藥品一個編號升級為一批藥品一個碼,并且在商品流轉的過程中整批一次性掃碼上傳數據即可實現快速追蹤藥品流向的目的,也不會給藥品帶來一品一碼的巨額成本。在產品單價較高的煙酒、奢侈品等行業尚未推行一品一碼的防偽技術,況且如果真要做到極致防偽,僅僅在包裝盒上增加一個條形碼也是遠遠不夠的,“毒膠囊”事件發生之前,國家已經推行了藥品電子監管碼,但并沒有杜絕“毒膠囊”大范圍爆發就是一個例證。真正追求一品一碼的防偽技術的反而是貨幣(紙鈔)或個別高單價商品,而藥品中有大量低單價商品,一品一碼勢必大幅提高其成本。真正要杜絕假藥劣藥,應該從提高違規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準入門檻、加大“飛行檢查”等環節入手,努力做到全程規范,因為要想辨別藥品真偽,僅憑增加一個印刷了條形碼的包裝盒是無法做到的。
2010年6月,《關于做好基本藥物全品種電子監管工作的通知》就規定凡生產基本藥物品種的中標企業,要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藥品電子監管網,按規定做好賦碼、核注核銷和企業自身預警處理的準備工作,但藥品企業對使用電子監管碼的爭議從未停止。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全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3570家,門店總數高達15.82萬家,實行電子監管碼后藥品零售連鎖企業增加運營成本初步估算為40.87億元,而且此項成本增加僅為一次性的,如果加上后續人力與維護費用成本將更高。
而且藥品電子監管碼僅正對零售藥店,并不覆蓋藥品銷售最主要的終端醫院。聯合聲明中,三家企業就認為占據終端份額80%的醫院不賦碼沒有任何懲罰,只占據終端份額20%的藥店不賦碼就要取消經營資格不公平,單獨推行一個作用微乎其微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是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此前負責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營的阿里健康已經發布公告稱,其僅是藥品電子監管網的受托技術營運商,并非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所有權人,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所有權一直歸食藥監總局所有,阿里健康僅提供技術支持及維護服務。
而三家企業在聯合聲明里則表示,對于養天和大藥房起訴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行為本身不予評價,但是對于訴狀里面的內容,確屬感同身受。“我們僅僅是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這一個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于重復建設的不良政策。”此前已有業內人士認為,藥品電子監管碼還在繼續推行,除了國家食藥監局的態度強硬,也因為沒有藥品領域的企業聯合起來起訴。
(界面記者夏清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