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監管碼引眾怒 連鎖藥店為何要"民告官"
聯商網消息:食品藥品安全一直是關系民生問題的大事,最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推行了一種新型的監管辦法——電子監管碼,沒想到在藥品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民告官”,電子監管碼如何“惹眾怒”
1月25日,因不滿國家食藥監總局強行推行的藥品電子監管碼,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訴國家食藥監總局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屬于行政違法,應立即停止。
1月30日下午,國內連鎖藥店行業三家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聯合聲明,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
《聯合聲明》表示,“我們鄭重表態,我們僅僅是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這一個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于重復建設的不良政策。對于養天和大藥房起訴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行為本身,我們不予評價,但是對于訴狀里面的內容,確屬感同身受!”
“因為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起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一事,現在有些人在說,零售藥店行業為了一己之利反對國家搞藥品的電子監管,我們必須站出來為行業、也為自己說說話。”三家連鎖藥店在《聯合聲明》中表示。
那么,犯了眾怒的電子監管碼到底有什么功能呢?
記者翻閱資料發現,藥品電子監管碼是國家總局2006年開始建設的一個藥品監管系統,最初只用于特殊藥品監控,直到2008年又提出將其分類分批推廣到所有藥品,旨在實現藥品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監管,防止假藥流入渠道。
2015年1月4日,食藥總局發文《關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公告》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內藥廠、進口藥品制藥廠須全部納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在藥品各級銷售包裝上加印(貼)統一標識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碼(以下稱賦碼),并進行數據采集上傳,通過中國藥品電子監管平臺核注核銷。2016年1月1日后生產的藥品應做到全部賦碼。而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也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須全部入網,對所經營的已賦碼藥品“見碼必掃”。
1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一則公告,稱根據電子監管碼提供的信息,查處了陜西廣聯藥業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存在購銷非法回收藥品或為購銷非法回收藥品企業違法提供發票等嚴重違法行為,讓相關部門體會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意義和作用。
既然電子監管碼這么么好用,為什么藥店不買賬呢?
聯商網記者隨即對湖南養天和大藥房和鴻翔一心堂等藥店連鎖企業進行了采訪,了解到藥店之所以不買賬,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成本增加驚人
養天和大藥房王律師給記者詳細地算了一筆賬,若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將會大大增加企業成本。按照正常程序,連鎖企業采購入庫需要進行一次核注,配送門店出庫又進行一次核銷;而藥品進入零售門店進行一次核注,門店銷售又進行一次核銷。如此掃碼,藥品從采購入庫到完成銷售需要兩次核注、兩次核銷。零售企業90%以上的藥品按盒為單位配送到門店,以湖南本部540家門店為例,每月均要對購進銷售的藥品掃碼四次,物流后臺需要增加入庫、出庫、掃碼、上傳、復核人員約60人,門店增加工作人員約180人。以上人員按普通員工年均40000元/年的人力資源成本核算,將需要增加960萬元的人力成本。而軟件和硬件投入成本的增加也將在300萬元左右(不含后期維護費用)。整體增加成本將超1000多萬元。
記者從一心堂總裁趙飚那了解到,一旦實行電子監管碼,他們至少需要增加上億的費用。其中包括一次性投入約5000萬及后續的運維費(主要是人工成本)1億左右。而每個店交給阿里健康300元,一年100多萬的維護費,一心堂表示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老百姓大藥房則表示,若每個門店都完成配置,需額外投入8000萬元,超過2015年稅前利潤的1/3。
2.涉嫌重復建設
“不結合原有批號管理、條形碼管理進行藥品監管信息化的統一規劃,而是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單獨推行一個作用微乎其微的藥品電子監管碼”,“以巨大代價強推電子監管碼,只為解決醫藥市場上絕對不占主流的回購藥問題”。這是《聯合聲明》強調的一點。記者也從一家醫藥上市公司了解到,作為上市公司,他們本身就有一套非常完善的ERP系統,并且監管碼與批號+條形碼作用相同,強調這次推行的電子監管碼完全是浪費。
3.阿里健康存疑
此外,對于阿里健康數據運營方的身份,湖南養天和也有話說。他們認為阿里健康運營電子監管碼存在程序上的嚴重問題。其獲得運營的資格并沒有公開公平公正的招投標程序,而且其同時也經營藥品銷售相關業務,而藥品的電子監管只應該由行政機關或者公開招標委托獨立公正、非營利的第三方來運作。
其次,藥企的相關數據很有可能被用于謀利,消費者的隱私也有被泄露的風險。
老百姓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也公開表示,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由本身參與藥品有關經營活動的企業運營,這違反了市場公平競爭原則。
而阿里健康則通過微博發布聲明,回應外界對于藥品電子監管碼的相關傳聞。聲明稱,藥品電子監管碼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一直歸政府所有,阿里健康僅僅是技術、運維服務。
除此以外,外界對藥品電子監管碼的收費合理度也提出了質疑。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電子監管平臺,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理應由國家食藥監總局持有,堅持非盈利性運營。即使國家食藥監總局不具備這樣的技術實力,也應委托給無利益糾葛的第三方機構在其嚴格監管下獨立運營。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老笑在《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應打消藥企疑慮依法而為》也提出,對于藥品零售行業,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規范管理,但不宜從企業身上收費獲利,加重企業負擔。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還是一家盈利性質的網站,顯然從程序、法律、道德等諸多層面都難免讓人生疑。
而對于接下來事態的變化,各大藥店的后續行動,都成了未知數。一心堂總裁趙飚告訴記者,他們會持續呼吁國家取消現有的電子監管碼系統,取消阿里健康運維電子監管系統。而養天和相關負責人則要視北京市一中院立案與否再決定下一步的維權行動。他向聯商網記者透露,除了訴訟之外,他們還有很多可以做,但細節方面尚不方便透露。
這場官民告官的訴訟案最終結果將何去何從,是重復建設,浪費資源;還是可以從根本上組織假藥泛濫,規范市場,你怎么看?
聯商網會繼續關注該事件的進展!
(聯商網 陳肖麗 羅秀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