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奢侈品店遇冷 消費者正逐漸回歸理性
奢侈品在中國市場遇冷。近日,記者走訪新光天地、燕莎友誼商城、金融街購物中心等商場發現,店內購買奢侈品的人寥寥無幾,更多的人愿意去一些“輕奢”的店里光顧。
發現
奢侈品店顧客寥寥
近日,記者在新光天地、燕莎友誼商城、金融街購物中心等商場發現,店內購買奢侈品的人寥寥無幾。
據消費者反映,奢侈品店里的銷售人員并不熱情,剛剛光顧完新光天地里的Chanel專賣店的李女士告訴記者:“服務一般,店內冷清,沒有享受到尊貴的待遇,還不如讓朋友去國外代購,那樣更便宜。”她還表示,來這里消費的人也有一買就買好幾個LV、Chanel的,但人數不多。
正在國貿商城里光顧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網上購物很方便,沒必要一定得去專賣店里讓銷售人員幫你穿鞋或是其他的什么來凸顯自己的尊貴,其實只要性價比高就可以了。而在一些“白富美”的90后看來,奢侈品店內提供的一些服務反而會讓自己感到不自在,不如網購這么輕松愜意。
分析
消費者更成熟理性
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奢侈品進入中國內地的十幾年間,高端消費群體及中產階層在國內外消費日趨理性,甚至日益挑剔,對奢侈品的產品工藝及品質更加關注和重視。當消費者選擇產品時,性價比是決定性因素,所以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變得更成熟理性,更多地依據個人品位來購買奢侈品,而不是盲目的彰顯或證明身份地位,品味也逐漸提升。
據記者了解,很多奢侈品網站都會把目標受眾定位在25-35歲的白領群體。因為這個群體具有年輕、有活力、購買力強同時又兼具個性和品位的特點。所以據很多消費者反映,那些知名度高的奢華品牌不會作為首要考慮。而且鋪天蓋地的宣傳如果太雷同,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聲音
“高端”轉型為“大眾”
隨著消費者心理的變化、高端人士的個性需求,奢侈品商場的商業模式應該如何轉型呢?有專家稱,奢侈品商場面臨兩種人群,頂級人群自然不用考慮金錢的顧慮,但是他們更在乎購買時候的尊貴享受,現場的服務體驗,達到貴賓的待遇;另一種是想買便宜的消費者,這類人注重的是性價比,對于服務的待遇并沒有那么高的要求,所以商場在面臨這類人,需要的是個性的體驗。
很多高端百貨業最致命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現在是消費在升級。業內人士認為,商業業態應該是圍繞消費者的心理變遷,消費模式的變化而去相應的改造。此外,消費者對售后服務的體驗要求也是比較看重的,這將是眾多奢侈品品牌面臨的新挑戰。
(北京娛樂信報 鄭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