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下一個五年:商業人格重于技術變化
聯商專欄:談五年,我們總會想起貝索斯的那句話:別人總在問未來十年會發生什么變化,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未來十年什么不會變。商業世界復雜繽紛,藏龍臥虎,我們始終需要一個敬畏之心。慎重之余,我們也總想相互有所啟發,以期自己和行業有所進步。
在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營運規模、所處環境、內外資源有很大的差異,其實很難有個范式的聲音能定義一些必然,有人說東好,有人說西美,都很有道理,業界再多美好,很多時候和我們沒什么關系,企業最需要專注的,還是自己邊界,商業的世界沒有必然,只有因果,最重要是修煉自己的邏輯適配體系。但這個邏輯適配始終需要方向,始終需要放到未來這個時間軸上去衡量,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問問,未來到底會怎樣呢?
我們先來整理幾個思考:
一、商業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任何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訴求,生存和發展是兩大本能主題。今天,我們能鮮明的發現幾個確定的事實:
(1)企業的現金牛和高毛利業務一般都很難持續,尋找第二空間是必然選擇,不斷投入也是必然選擇,如果把商超領域剝一剝,當下最熱的生鮮和餐飲,有可能是最危險的兩個領域;
(2)任何一個獨立場景業務,邊緣創新、外部分流和大平臺打劫都是必然態勢,像大海鮮、像很多企業玩的平臺化、像快遞物流業;
(3)任何新業態的窗口期、業態紅利期、政策紅利期只會越來越短;
(4)綜合營運成本剛性上漲和組織熵增拐點是必然;
(5)外部增量空間越來越小是必然的。
總之,確定性的一句話是,好日子不多,而這些確定性,恰恰造就了企業最大的不確定性:
(1)企業“持續”指數級、哪怕是線性增長是不確定的;
(2)企業的投入能不能快速、持續的獲得回報是不確定的;
(3)企業的發展能不能獲得規模效應、做大做強等戰略目標能夠觸達是不確定的;
(4)行業會否再迎新業態、新技術沖擊不確定的。
認識變化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可能等于廢話,但卻該讓我們在危機層面多一些心態儲備:
(1)企業在紅利期應加速擴張;
(2)企業可以少一些線性成長的妄想;
(3)預備過冬資金;
(4)總是讓綜合成本更低;
(5)發展精益創業精神。
同時我們也能深刻的看到,今天我們談的很多新趨勢,如果蔚然成風,如果我們也看不太懂,那它很可能像個孩子,一定會成長,比如商業智能化、物聯網、5G應用、區塊鏈等,像互聯網,過去何嘗不是被當做“騙子”,很多時候,是這些看起來不靠譜的概念,撐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我們真正能夠確定的,恰恰是未來的不確定性。
二、企業的內部和外部
對商業的各種變化,不同企業的內外響應機制不同,那么資源組合方式及使用效率也很不同。其中主要是兩個問題:
1、應對內部管理問題主要依賴自省、自我批評還是外部智囊、外部沖擊,體現了文化的自閉性和包容性特質;
2、應對行業熱點的態度主要是積極跟隨、冷靜旁觀還是嗤之以鼻,體現了企業的外向性和敏感度。
從過去的史實來看,國內大多數零售企業都是偏內向的,所以今天,內部失能成為很多企業的問題。今天,我們建議企業業務上多些內部性,而管理上多些外部性。
1、業務上多些內部性,核心是指企業需要保持方向的內部效率性思考。在過去商業潮頭疊起、熱點不斷的情況下,很多企業的內部性是不夠的。這個內部性,指的是企業嚴格依照自己的資源稟賦,務實的、精益的進行試業。在過去的O2O虛火旺盛的時期,那些真正保持了小團隊、小投入但快步跟的公司最為成功,即跟上了時代節奏,又能避開大坑,業務的內部性,大意是這種最佳平衡。
2、管理的外部性,核心是評價企業的文化效率。一個企業能夠重生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對外來思想的消解程度,就像城市,越是要素多元的城市越有生命力,越是雜食的動物也越有生命力。一個企業管理如果對外產生了抗體,八成自己也很難獲得新生。
在變革的時代,這很重要。業務上低頭看路,貼地能走的扎實,管理上卻要多看窗外,關注新的資源配置方式。這里核心的問題,是企業的組織系統。業界已經有很多高管談過這個問題,天虹董事長高書林曾說:天虹戰略轉型背后的組織變革,京東無界零售依賴積木式組織,企業如人,有自己的性格、能力邊界和思維層次,這些是企業成就的成因。
值得警醒的是,大多數企業家要跳出組織外圍才能感受到企業的問題,應對下一個五年,許多企業真正要轉的就是組織,技術設備都可用錢解決,唯獨組織活力要靠自長。就像我們需要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一樣,企業也需要健全的企格。老板一言堂、層級失控、中層老化、戰略與業務脫節等組織效能問題都需要去破解。
我們說內部和外部,其實更多還是希望探究商業運作的本真力量,面對誘惑、面對變化、面對利益,企業要堅定的邏輯。
三、企業創新和堅守
過去我們一直有一種執念,就是企業一定要創新才能活得更好,但從過去零售發展的路徑看,零售創新更需要自己的態度。
1、要掐準業態創新的周期。大部分新業態都有個“從流行”、在層級市場有個排浪式的繁榮過程,許多新業態都從北上廣深開始,先有個概念或樣板店,然后在行業里熱炒,再不斷下沉,一兩年經市場檢驗后,或成歷史或為標配,往往有個序列節奏。企業可以依照自己的市場環境去掐這個節點,不需要過度時尚,土就土點,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2、要精益創新而不是泛泛創新。泛泛和精益最大的區別,是對待模仿或抄襲的認知境界,在于企業的獨立思考和適配改造能力。我們不該抄也抄不會胖東來、盒馬和生鮮傳奇們,而要悟其文化、成本和效率的本質,悟透了,有時候甚至可以反邏輯走,這世界上本就不止一條優秀之路。筆者也見過幾個優秀的企業,你做線上,我就只做線下,你送到家,我就只讓你到店取,把成本和效率做透,成就是一樣的;而泛泛的創新往往只見新,不見“創”,所以只能一直在屁股后面追。
3、始終把效率放在創新的前面。這個效率核心是成本回報,只要你做零售業,它永遠是本質,五年后,新零售舊了,最終還是要回到這條線上。我們不能把企業階段性的寅吃卯糧、先虧后賺、二級收費等策略當成商業持久的本質,沒效率,那就先不要新。而要抓創新效率,關鍵是去試驗業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你要上盒馬的傳送帶,你就去測一下速率,再評估一下上游揀貨、倉儲、配送全鏈路,否則,還不如讓員工跑腿。
4、從現有要素中放大強點去創造更好。就是把經營中可能的包括供應鏈支持成長到位、消費市場集群足量、技術難點完全破解的強點要素進行放大,比如現做、比如體驗、比如DIY等,今天,消費可能更加依賴單點極致。
企業主業堅守并與時俱進,那任何五年、十年、二十年其實都是一個邏輯。當然,后浪推前,時代的主角和玩法也會變,今天,更多的平臺型、垂直型玩法,可以讓企業可有更大的效率去發揮主業優勢、網點價值優勢和資源聯動效用,創新可以不單是企業自己的事情,還是企業資源聚合力量的事情;有資本、有能量,可以去做些引領的事情,否則,可以更多一些堅守。
討論這些問題之后,我們會鮮明的發現,未來,一定還是變與不變交織的狀況,商業世界會一直有熱點,企業家會拉大格局差、層次差,企業一樣會拉大流量差、速度差。最好的未來,一直應該是企業適配發展邏輯并且資源調度效率極高!像海上的艦船,不管大小,各有自己的驅動系統,快慢續航,自有因果。
然后我們再來看技術層面的趨勢,它有最大的不確定性、最有可能產生顛覆式影響但也可能是最不需要害怕的。
一、數字化和全渠道普及,商業全體上船,流量爭奪落位于新價格戰。
時代進步,總歸會有個技術采用生命周期,今天,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商業革命應該已經進入中期深水階段,創新應用會從早期大眾向晚期大眾擴散,商業格局大致會有一段的穩定期。所以,零售的三種層級會有自己的態勢:
1、零售新勢力、頭部市場態勢會更猛。我們有時會看到許多噱頭企業的頹廢跡象,但比起傳統企業的老化、憋屈、安逸和無力,我更愿意相信他們的活力、努力和迭代能力會換來回報,五年消費者會有代級,就像拳怕少壯一樣,我們需要拉長時間軸看終局。
2、零售第三極會更加迅速的壯大。沒有存量包袱,零售第三極會涌現更多的商業明星,逐步進入第二級甚至頭部市場。但這個第三極,可能不是當下的一些包裝明星,而是像瑞幸咖啡、樸樸這樣思維的公司,他們的認知是時代性的,后生可畏。
3、存量市場會動態平衡。老企業轉型基本很難,更多的老零售公司會萎縮,不發展會死,發展會死的更快。像明星過氣再博眼球也沒用、人體衰老再吃藥也難回春一樣,老業態、老企業還會有位置和空間,但無力再回巔峰,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這三級力量會不斷分化,不斷調整,符合任何世界的金字塔分布法則。而共通的表現是大家都完成了技術換裝,你有APP、小程序、微社群,我也有,可能我們還都是同一撥客源,要直接競爭,那就干價,所以,我們預測商業會重回內涵和質量競爭,就像6.16、8.18、雙11、雙12,下一個五年我們要關注的,更會是運營質量。
二、智能工具及物聯網技術普及應用,但內容支點仍是核心。
營運質量最核心的,還是商業內容---營銷鏈接、商品價值、服務溫度、體驗濕度,而這些核心的支點,來自于兩方面:
1、內部組織效率。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好奇一個事情,為什么市場上那么多好商品,有的企業就是不能快進?為什么顧客反饋的問題,就是得不到解決?為什么那么糟糕的現場,很多人視而不見?我們談五年十年,可能對很多零售企業來說,只需要簡簡單單的解決這些問題就夠了。
2、外部資源調度能力。今天,社會的分工已經極大細化,零售業更加需要用終端價值和設計力調度業態配套,通過共享機制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從趨勢上講,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超級智能化是從地基到高層的關系,未來五年,這一過程會不斷加速,各種無人、智能和智慧技術將進一步細化經營全鏈路場景大數據,在數據收集、數據交融、數據處理和數據運用方面發力,從而形成下一個超級智能時代。
三、內容創新、線上邊緣創新是大概率事件。
今天,關于全渠道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相當全面,未來,關于商品內容、服務內容、營銷內容等方面的創新必然更多,新產品主義可能聚焦成為新的藍籌市場,個性化世代崛起,商業可能迎來新一輪的內容蝶變,人文主義、幽默主義、新次元產品、游戲主題、新IP等迎來更新,就像小豬佩奇、小馬寶莉、熊本熊等一樣,最大面積的表現還是商品系列的升級。
此外,超級大鱷流量霸權之下,與任何世界的反霸權、反高成本的邏輯一樣,移動互聯網必然會催生新的低成本線商,我們無法判斷它會用什么樣的形式、在什么年份出現,但大數據和智能技術支持之下,出現黑天鵝和灰犀牛是大概率事件。
四、渠道及供應鏈繼續推動商業整合,行業繼續分化。
這可能是還將持續很多年的命題,雖然智慧零售倒逼供應鏈升級的產業邏輯已經完成,像庫特(紅領)集團已經走通了這樣的實踐,但全行業的普世表現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傳統供應鏈慢、大、舊,整體升級未來五年也很難完成基本面,這決定了供應鏈端仍是商業整合最大的機會,可能對相同的兩家企業來說,供應鏈整合能力→綜合毛利水平,加上成本管控能力的差異,兩三個點的空間能決定賽道長跑的結果,這在過去單車、生鮮電商、便利店等很多行業都有體現,未來依然如此,當下的熱門業態:社區生鮮、便利店、無人店、集合店、品類專業店、新零售店等整合都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大家都看到了渠道及供應鏈的支撐作用,也都在發力,小業態更是如此,但真正能夠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的企業并不多,那些所謂的源頭采購、戰略合作,大部分在基于營銷噱頭操作,這無可厚非,但并不是完全支點,給錢就能采并不是真正的供應鏈優化,而要向再設計、品牌化、工業化和機制共享化進軍,生鮮傳奇王衛先生主張自有品牌有“超越生產商的靈動”,“主導生產標準、設計商品功能、創造商品特點、控制商品質量、實踐商品創意”,這些思想,很值得企業的渠道及供應鏈參悟。
五、存量改造大市場迸發
盡管我們不看好很多傳統企業的轉型,但畢竟企業都是活的,都會變。大量存量企業有極好的管理積累和商圈占位優勢,只是和年輕世代脫節太多,所以存量的年輕化改造在未來一定是個熱門話題,這一輪改造,可能決定很多零售企業的命運,特別是一些區域零售企業。
而在改造投入方面,依賴企業的資金狀況,防止出現資金鏈脫節,很多企業可能在數年內穩步推進優勢區位的門店先行升級,逐步完成系統改造。
總結來說,商業永遠是思維決定了技術。筆者資訊淺陋,但我們相信,中國零售下一個五年,商業會永遠透露出不成熟性,新的問題和挑戰仍將不斷出現;也可能最大的狀況,是大家都在熬,但無論如何,行業都會生發總的進步。
實現上面的種種,大多需要企業換裝,羅振宇說,新零售時代,所有人都會被上船,可能我們并不需要過多擔心,然而我們最需要害怕的,是它的底層邏輯:時代性沖擊、人才代差、存量失速和先機錯失,我們最不愿看到的,是自己的企業、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那個被淘汰者、失速者和被拋棄的人,所以最后的核心,還是梳理初心,積極向上,人如企業,企業如人,所以講商業五年,最后還是一個企業人格塑造的過程。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上佳,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