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買菜顧客對不同生鮮渠道的看法
聯商專欄:我覺得很多項目失敗,都源于不了解顧客的心。今天,我作為一個喜歡燒菜的60后買菜顧客,來談談對買菜渠道的看法。總的來說,小眾渠道逐漸被接受,有可能變成大眾渠道。
中午12點前出門,走到小區門口內側,發現平時到9、10點鐘就收攤的面包車菜販還擺著攤,夫妻兩人搭檔,菜品也越來越多。
這個經營了5、6年的菜攤老板,每天早上7點前開著一輛小面包車到小區門口內側的一個小廣場擺攤。早期只有蔬菜,后來可以預訂河魚和豬肉。如今銷售品種已經增加到現賣活魚,現殺活雞活鴨,甚至有蘋果香蕉桔子甘蔗,還有黃豆紅豆玉米等雜糧。經營品種的增加進一步吸引了附近小區居民前來買菜。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品種增加,客群擴大,主要是在最近兩年內發生的。與周邊購物環境的改變也有較大關系。這里地處上海市閔行與松江兩區交界處的松江行政區內,離小區約2.5公里處有一家菜場,一家農工商超市,前年關閉了菜場,新開了三家菜店,去年下半年,農工商超市也關閉了。
菜場與超市關閉以后,三個菜店對不開車的老年人來說,購物走路距離太長。對駕車購物的居民來說,路邊停車提心吊膽,就漸漸與這個購物場所遠去了。
于是,消費者只能選擇更遠的超市與菜場。離原菜場不到1公里有一家家樂福超市,也可以停車,但進出心里感覺不太方便,停車以后,還要經過幾個長長的自動扶梯,才能到達賣場,買個菜如此彎彎繞繞,感覺很不方便,去過幾次以后也就放棄了這一購物路徑。
上海市商務委零售行業管理處前處長吳建業先生對我說,現在社區小菜店為何多起來?我以為:一是選點自主靈活;二是租金比菜場攤位費管理費低。其實,我問過外面小區的賣菜老板,小區不收租金。現在很多小區把引進蔬菜、水果攤位作為服務居民、服務民生的一件事情來做,今天如果水果攤、蔬菜攤不來設攤,會事先通知,設攤已經成為新常態,也稱為小區居民買菜的主渠道之一。
幾年前,在離小區步行20分鐘的亞樂城開了一家永輝超市(YH),感覺比紅標永輝有很大進步,貨架變低、空間變大、生鮮變多,外圍還有餐飲、營養品、眼鏡、服飾、日用品等配套店鋪,購物中心有親子活動、電影院、運動中心等服務項目。永輝的商品看起來也很新鮮。但有一次買到只要3.8元一斤但有沙不能吃的花蛤,永輝也很少去了。有時候想到買牛奶,還是會去。有一段時間,永輝開始收停車費,就沒去過幾次,而且發現收停車費以后,早上超市及外面的餐飲店都很冷清。隔了一段時間再去永輝,發現又不收停車費了,客源似乎也恢復了正常。我不清楚我所看到的景象是特殊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昨天我還在念叨去趟永輝,但家人說,沒什么要買,最后還是沒去。
不去商店購物,不是因為網購,不是商店不好,確實是沒有需求,沒東西想買,沒有購買欲望。原來與孩子一家三口人住在一起,只要不外出,我都會到永輝、農工商超市、菜場或菜店轉轉。但自從孩子們因為小孩上幼兒班去市區住以后,剩下倆老人,就很少買菜。周末孩子們回家來了,才想到去買菜,但也基本不去超市,而是到離家更遠的菜場。
當然,去年年底,在家樂福附近的一個小型購物中心里開了一家盒小馬,我沒去體驗過,告訴孩子以后,孩子們帶著四歲大的小孫子去玩過一次。拍了照片給我看,小孫子對盒小馬的大螃蟹等活海鮮似乎很感興趣!不過,小孩一般不宜吃螃蟹,太寒氣。我們寧波人從會吃東西開始就吃螃蟹,一點事情都沒有,但不是在海邊土生土長的人吃螃蟹在小時候似乎也沒事,但長大了就一直腸胃不好。也許這也是個案,但孩子小,還是少吃螃蟹為好,適當少量吃點蝦應該比吃螃蟹好。
所謂離家更遠,不僅距離相對較遠,更是因為交通擁堵。離家更遠的菜場在莘松四村,我曾經寫過文章,從前兩個樓面都是菜場,樓上賣蔬菜與日用品,樓下賣葷菜。后來經過改造,樓上變成了超市,但超市終究競爭不過菜場,不得不進行再次改造,開始引進了“皮草”。實際上,賣皮草更不靠譜,現在大冬天的,我好幾次走過南京西路第一西伯利亞皮草行,那是上海最有名的皮草行,幾乎沒人,皮草商品也很少。以后因為環境變暖以及環保等方面多重因素影響,穿皮草的人越來越少!皮草生意自然也越來越難做。
菜場買菜基本有固定攤位,因為比較熟悉,這是一種熟人生意。比如我買肉常常去一家叫“上食五豐”的店,后來也去買過幾次這家店隔壁的黑毛豬,價格基本都在37元一斤。我感覺服務與商品都不錯。但昨天我太太去其中一個專柜買菜,就買到了一塊不太新鮮的“隔夜肉”。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也許現在守信的商家也只對熟客守信?!
我是比較信任人的人。有一次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寧波老鄉,后來還到我學校來過,還把相機借我用。有一年(大概是25年前),該老鄉打電話給到我家,說在新客站丟了錢包,晚上回老家,要借100元錢。我們約好在梅隴一號線地鐵站見面,我給了他400元。后來沒還錢。有人說,我遇上騙子了。但我堅信,那肯定不是騙子,一定是找過我,我后來搬家注銷了電話,找不到我了。
我在零售公司做了10年老板的跟班后,2007年上半年離開公司的時候,行業中的幾個熟人相約聚了一次。在這次聚會中,應他們邀請通過丁玉章旗下的海鼎公司,出資3萬元小錢,搭船投資到一家便利公司旗下試圖做電商的公司,后來便利公司被我老板經營的公司收購,電商公司也被注銷,3萬元投資理所當然血本無歸。原來經營電商公司的老總,不僅有豐富的精細化的零售與物流管理經驗,再經歷這次曲折,還有以后在互聯網大潮中的打拼,零售+物流+電商的挫敗與成功,這三者合一,才成就了一家新零售標桿企業。
世事難以預料,但一定有其發展軌跡,大江大河的源頭總是涓涓細流,常人難以預料到其曲折變化,最終匯合成汪洋大海!這就是命運!
我還發現:原來的“叮咚小區”改為“叮咚買菜”了,廣告做到了小車入口的橫欄上。那個app很受歡迎,我們都用過。用后的感覺有三點:第一,快捷,有時候不到20分鐘就到貨;第二,鮮活,東西不錯,都是活生生的;第三,服務,很有溫情,給你活蝦,還配上幾句溫馨的話,諸如“蝦是活的,請及時處理”等。
這樣的app攔截了去超市去菜場的顧客,特別是在雨天、工作天,更是如此。在周末因為家務事、案頭事也比較多,常常也會使用叮咚買菜app。沒有高大上,買的就是菜場賣的哪些菜,但比去菜場方便多了,唯一不爽的就是沒有逛菜場的那種樂趣。但對大多數人來,逛菜場并不能體驗到什么樂趣,也許這僅僅是我們60后的特殊嗜好。
菜店、菜攤、買菜app,還有智慧微菜場等非主流的買菜方式,已經逐漸被某些社區居民所接受,我相信,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些或傳統或現代或智慧的買菜方式。
消費多樣、渠道多樣化,這是趨勢。
叮咚買菜進社區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