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零售業12大關鍵詞精選點評
聯商專欄:2019年已經過去了,這一年隨心所欲寫了上百篇短文,也閱讀了不少行業文章,還在網上做了點評。下面12個方面是我對于2019年下半年的點評匯總。
關鍵詞1:機場租金
事件:北京大興機場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去年國慶期間游客量甚至超過旅客量,縱觀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德國法蘭克福等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國際機場,在內容上和購物中心越來越貼近,機場業態從功能型向體驗型轉變。在細節上,甚至比購物中心更貼心。
點評:租金奇貴,價格奇高,總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機場高鐵雖然也是商業機構,但土地獲得總與商業批租不同吧!招標的時候標書上都寫著“同城同價”的鬼話,實際上,連香煙的價格也比其他地方貴!免稅店的租售比居然高達四成以上!操縱機場商業的到底是哪些人?
備注:我的同學以在日本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所有產品,不論在機場還是小巷,價格基本相同,消費者不需關注價格,省去多少麻煩。這種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出現過的現象竟然在日本的市場經濟中出現了。這也是很獨特的。這是日本獨特文化,他們認為,產品生產出來,就要很方便地被消費者獲得。商店如果不便利消費者,打價格戰,消費者獲得的信息就混亂,商家的服務就搞不好。我與曰本導游討論這個問題,她說,實際上是供貨商在調節供貨價格。地價貴的地方,往往是出貨多的地方,進貨價格就低了。”
關鍵詞2:網紅直播
事件:2019年雖不是MCN機構的元年,卻是MCN機構的另一塊商業版圖——直播電商的爆發之年。本質上,網紅直播是注意力經濟的延伸,也是徹底讓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化的一種高階商業形態。
點評:直播是短命的,這種業務模式是短命的,直播的人如果不注意身體,也可能是短命的。
備注:當前很吸引人,未來可能還會吸引人,但有很多因素會制約其發展。一旦大家都明白了本來生活,就會覺得“帶貨直播”“帶貨推文”“帶貨視頻”“帶貨音樂”等等“帶貨傳播”,具有很大的風險,傳播者日以繼夜,以生命為代價,受眾與再播者以時間、金錢與身體為代價,大家都在耗費生命。
關鍵詞3:盒馬侯毅
事件:2019年,盒馬的主旋律就是“變化”,升級為阿里獨立事業群、從“盒馬鮮生”變為“盒馬”、不斷迭代出新的業態。
點評:侯毅多了一個職務,數字農業事務總裁!這有什么講究?
備注:2007年到2015年,侯毅實現了從傳統便利店物流到現代電商物流的成功轉型,2016年到2019年,又從電商物流成功轉型到生鮮營運,他所創辦的盒馬鮮生成為新零售標桿。
對侯毅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期。也許還有更好的時期,但“來日總比去日少”,所以我認為,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選擇。做農業最好,用娛樂的心態去做農業,這是一個最好的去處。
關鍵詞4:小店與夜經濟
事件:在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有一家孤零零的小店,我1983年來上海工作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日前到位于銅仁路195號的學校舊址拍照,發現這家便利店仍然“屹立”在那里,而且還供應6元一份的早餐。
點評:銅仁路這個店,我是不久前去的,還開著。
備注:有讀者說,上海銅仁路的這個小店關閉了,但我在12月初路過上海商學院的舊址——銅仁路195號時發現:這家30多年前的雜貨店——興昌雜貨,依然存在。但此店前面的馬路菜場不見了,據說商務委要把這條曾經的馬路菜場變成夜市街。
一個小店,引發我兩個思考:第一,店雖小,存在幾十年,一定有其道理。零售的生生死死,從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求與成本決定其是否存在。第二,說到夜經濟,主要不是在線下。據阿里大數據分析,36%的網絡消費都在夜間。
上海早在1987年就把“辦好市中心夜市”作為市政府的實事項目。32年以后的今天,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滬商商貿〔2019〕100號文《本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協調機制、地標性集聚區、文旅項目、季節性夜市、放寬夜間攤位管制、夜間分時制步行街、燈光造景等十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從這些內容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線下,與主流消費趨勢不是很匹配。當下的夜經濟,不能光靠燈光、步行街、小吃街,如果購物中心的夜市火不起來,線下夜市基本沒戲。
關鍵詞5:胖東來之心
事件:2019年12月7日,胖東來北海店開業了,至此,胖東來在許昌已經開了9家店。
點評:會飛的蝸牛—青說:“神一般存在的胖東來!一般超市經歷了三個階段:1.價格競爭階段;2.品類競爭階段;3.服務與體驗競爭階段。胖東來在第三階段”。我接著說:“這是用心經營階段!超越了時空與金錢!”,“馬云、雷軍、馬化騰、劉強東、張近東等人要是有于東來那樣的心,中國零售會怎樣?”
備注:我相信“兩馬兩東一雷”都有這樣一份心,但要讓全體員工都擁有這樣一份心就很不容易。他們都是商業時代的成功旗手,他們的創新與創業成果早已被載入歷史史冊。我們希望所有成功發展到今天的企業,都能以“用心經營”的狀態去創造真正的“用戶價值”。
關鍵詞6:社區商業與服務
事件:2019年11月30日,盒馬全球首家數字化社區購物中心盒馬里在深圳開業,相比盒馬鮮生,盒馬菜市,盒馬小站,盒馬F2,盒馬Mini,Pick’n Go便利等已經推出的業態,盒馬里有望成為這些新零售業態和品牌的“航空母艦”。
點評:做多,不一定能勝出!不是很看好百貨。大概是想做社區生意。還是同一張網。
備注:這是我在深圳盒馬里·歲寶開張后寫的幾句點評。按照侯毅自己的說法,前6種業態分別滿足在家吃、路上吃、辦公室吃三種場景需求,第7種業態盒馬里則是滿足周末以休閑為主導的需求場景。我非常同意合肥生鮮傳奇王衛總與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的觀點,中國只有“小區”,沒有“社區”。
我自己也體會到:小區是封閉的,而且是“雙重封閉”,小區內外不是開放的,小區內的每個家庭也是封閉的。位于這個雙重封閉環境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與過去的“里弄”完全不同了。里弄是一個“社區”,有更多的親情;
小區僅僅是一個“居住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少,甚至門對門、樓上樓下也從來不打招呼。當下的高層建筑與20年前的多層建筑相比,人的親情又遠離了一大步。位于居民小區的商業目前仍然以“底商”為主,這些商戶倒是開放的,不僅為小區居民服務,還為過路的流動客服務。
這種狀態與歐美發達國家正好相反。以親子為主導的盒馬里,實際上是一種“截留商業”,把年輕人的育兒與休閑需求留在社區購物中心。
社區商業未來發展有兩點需要思考:第一,條狀商業好還是塊狀商業好?從老年化的視角來看,條狀比塊狀更方便。第二,商品與服務孰輕孰重?生鮮是主導,很多家居服務也很重要,以后會發展到居家養老服務。將來的事難以預料,但現在就應該思考。
關鍵詞7:膚淺與零售病
事件:聯商特約專欄作者孫裕隆發文指出,中國市場的大不應該成為我們膚淺的沃土,相反中國每一個省都應該可以造就一批優質的規模零售企業。未來,我們也應該看到線下零售終究是零售業的核心與主力,區域零售終將是中國零售的核心特征與模樣,有百強為其強。
點評:說膚淺,很多人可能不服氣!用另外一種說法,也可以!簡單事情復雜化,復雜事情簡單化!顛倒了零售的本質!
備注:零售通過最近10年來的變化、變革與革命,早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目前處于僵持狀態:新事物見效比較慢,舊事物淘汰也比較慢!一旦過了這個階段,新形態破繭而出,舊事物快速瓦解,于是零售才會真正進入一個新時代。
在電商大發展之前的“連鎖時代”,零售業也存在很多病態。2005年我將當時的零售病態概括為“二病二癥”:浮腫病、狂熱病、敗血癥、分裂癥。浮腫是狂熱的結果,敗血是先天性貧血與后天性躍進的結果,其最終的結局是:要么爆裂,要么分裂,都只能是日趨死亡。
但死亡并不等于滅亡,是電腦就必然會有帶毒工作的那一天,是人類就必然會有帶病活著的那一天,那冬季從來就是春季到來之前的一個必然會經歷的季節。所以,還是讓該死的死去,讓該活的活著。死者將成為生者的養料,讓生者長得更好。實際上,目前的零售病癥依然是這些,這是人性的病癥。
關鍵詞8:聚合與反擊
事件:2019年雙十一,注定不平凡,畢竟這是馬老師退休后阿里與京東的首次新戰役。往年在這兩個“普天同慶”剁手的節日里,京東和阿里各自占領一個制高點,不分伯仲。但商場如戰場,絲毫不能松懈。
點評:數字化,在忽悠用戶上花樣百出,在服務用戶上不如傳統。大企業要有大境界,否則很難持續。大企業要成為照亮人心的先行者。
備注:技術支撐下的當下零售業確實給消費者帶去了很多便利,但僅僅有便利還遠遠不夠。改革開放40年,第一個10年是體制內商業的改革,第二個10年是中心城市商業的崛起,第三個10年是區域零售商的成長,第四個10年是傳統零售外部力量的崛起。
經過40年的迭代發展,零售業越來越向大企業與大資本靠攏,雖然當下還沒有出現全面寡頭壟斷的格局,但在支付、用戶信息獲取、電商購物平臺等方面已經出現了寡頭壟斷的局面。老牌電商企業希望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新的挑戰者也躍躍欲試,在這一較量過程中,除了“契約”,還需要“規制”。“二選一”早已有之,但在當下不見得有效。
除了自然壟斷,政府應該鼓勵競爭,有更多反擊的力量更有利于競爭。但資本越來越向大集團聚合,企業也總是希望壟斷。這是一種較量。政府一定要建立某種平衡機制。
關鍵詞9:全業態很危險
事件:2019年9月16日至18日,張近東現身歐洲,在意大利米蘭與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共進晚餐,9月19日,張近東現身意大利高端食品創意概念超市Eataly:考察商超零售新模式,拓展直接合作的可能性。2019年,蘇寧接連收購37家萬達百貨和家樂福中國,全場景布局、全品類拓展再進一步,此次歐洲之行也不排除直接和Eataly合作的可能。
點評:全業態恐怕不是中國零售業的未來。蘇寧發展全業態,有點看不明白。
備注:將上海的蘇寧小店與原來做豆制品的清美鮮食相比較,我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更愿意進清美鮮食。蘇寧小店既不是便利店,也不是社區生鮮店,而據說其功能是“觸達”。其實,講觸達的話,最便捷的觸達是以技術為基礎的傳播觸達,如社群觸達。
大賣場與百貨這兩種零售業態,都有點沒落,去逛店的理由越來越少,再引流再營銷也難以激發用戶的興趣。很多人不買菜了,或還在買菜的顧客轉向叮咚買菜或去菜場買菜,更沒有必要去大賣場了。大賣場還存在“到期危機”,合同到期基本沒法續約。
大賣場還會被停車場干掉,停車不方便也是大賣場的一個痛點。所以,大賣場在大城市的消退是一種必然趨勢。一是維持成本太高,二是到店理由太少,三是停車與進出不方便,四是服務人員對顧客的怠慢令人不爽。上述四點中的任何一點,都有可能使大賣場丟命。
關鍵詞10:便利店扶持政策
事件:2019年8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了20條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確提到要加快連鎖便利店發展,開展簡化煙草、乙類非處方藥經營審批手續試點。換句話說,便利店賣藥,要在全國加速推進了。
點評:要改變的不是便利店能不能賣藥以及怎么賣藥的問題,要改變的是藥品的處方與非處方的范圍劃分以及醫藥流通體制與管理規制。
備注:2017年是資本推動下的便利店野蠻生長,從2018年北京出臺14條扶持政策開始,尤其是到2019年7月1日商務部發布《關于推動便利店品牌化連鎖化發展的工作通知》,并要求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出臺扶持政策,我國便利店在市場化背景下進入了政府推動下的極速發展時期。
但便利店畢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轉的零售業態。數據顯示:資本與政策推動下的便利店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發展效果。其實,一個城市到底應該開多少家便利店?在哪里開便利店?開什么樣的便利店?怎么開便利店?政府再聰明也終有考慮不周全的地方。
便利店的功能也不是像商務部文件所說的那樣——“便利店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業態,是滿足人們便利消費需求、服務民生的重要載體。”,它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中食餐飲”,是一種餐飲零售業。說到賣藥,便利店也沒有任何優勢。
非處方藥(OTC)在便利店不好賣是有原因的,其中有:在便利店賣藥,消費者有需求,但可賣的藥并不多,所以,便利店賣藥始終難成氣候。常見的感冒用藥、止咳鎮痛類、胃腸道用藥、清熱消炎類藥、維生素補益類藥品都屬于OTC 藥品。
但 OTC 中又分為甲(紅底白字,即紅色 OTC)、乙(綠底白字,即綠色 OTC)兩類,便利店只能賣綠色 OCT 藥。很多常用藥屬于紅色 OTC 藥,在便利店不能銷售,所以乙類 OTC 藥品基本上屬于“雞肋藥”,賣藥要建立各種臺賬,投入的精力很大,但卻做不了多少生意。
業內估計,我國 OTC 市場規模已超過 3000 億元,零售藥店占比超過六成,很多城市的藥店其實比連鎖便利店還要多。如在上海,截至2018 年 12 月底,市內便利店為 5519家,各類藥店(含成人保健品店)有 7000 多家。
藥品銷售分類管制太嚴格,很多常用藥在便利店都不能售賣,既沒有達到便利居民的目的,也未能給企業增效。這是一個行業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利益爭奪問題。便利店的發展確實需要疏通政策法規,但目前的“部門化政策”很難見效。這在歷次政策扶持中是有經驗教訓的。
關鍵詞11:前置倉
事件:2019年上半年,前置倉突然火了起來。像任何一個流行事物一樣,前置倉成為媒體的高頻詞,也成為行業的熱議詞。對于前置倉,盡管每家零售商都有自己的理解與實踐,但最終還是要解決效率問題。
點評:好好做,不會死。
備注:在買菜做飯煮湯這件事情上,有4個情況是客觀存在的:第一,生鮮市場規模約5萬億元,年增幅約6%,低于社零增幅,而且逐年下降。第二,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占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傳統業態被新興業態分流是重要原因。第三,很多年輕人確實很少去菜場,主要原因是對菜場有偏見也沒有時間去菜場,沒有養成逛菜場的習慣。在他們印象中,菜場是“老破舊”的場所,而且氣味不好聞。所以,菜場中的年輕人最多只有兩成。
但事實上菜場通過升級以后,如上海的標準化菜場,這些問題早就解決了。菜場更重要的還是一個社交場所,一個人如果還能去菜場,還能自己親自買菜燒菜做飯煮湯,吃上自己燒制的飯菜,無論遇到天大的事兒,都能扛得住。
想跳樓的人如果能去一趟菜場,回來以后肯定不想跳樓。這是一個治療抑郁癥的最好場所。第四,買菜渠道多樣化是必然趨勢,我至少從12種渠道買過菜:菜場、菜店、馬路菜場、大型超市、小型超市、小區菜攤、農場直供、批發市場、百貨超市、到家生鮮、社群拼團與朋友圈推薦、外賣服務(含便利店)。
前置倉是一種很好的生鮮到家模式,只要好好做,不要弄出不誠信問題,以后會進一步升級為“前置廚”“前置車”等多種形態,大有發展前途。
即使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出現一些曲折,只要想辦法堅持下去,最終會固化成為零售的一種主導模式,而不是過渡模式。)
關鍵詞12:新零售的困惑
事件:新零售,似乎是互聯網電商的一次集體線下“下海”,“新零售”只不過是一個理念跳板。當下,我們似乎被“偽概念”蒙蔽了雙眼。
點評:迭代自己很快,但迭代他人就快不起來!說的是:馬車無法改造成汽車。零售發展是迭代+疊加。迭代的速度相對較慢,新零售如果有好的體驗而沒有好的效率,就不可能迭代。
備注:2019年新零售的標桿企業盒馬鮮生仍然在快速開店,門店數從去年的100多家發展到了今年的200多家。但對新零售的討論與效仿似乎已經降溫,進入了一個冷思考階段。零售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從我國零售業最近10年的發展軌跡來看,主要是一種“引流導向”的發展思路,其實還有另一種策略:“需求導向”,包括滿足現實需求,挖掘潛在需求,創造未來需求。
引流導向靠的是張力,包括現在的拉新、拼團、網紅等等;需求導向靠的是耐力。短期效率靠張力,長期效率靠耐力。也有人認為:零售要回歸本質,前端靠固化用戶的能力,后端靠掌控供應鏈的能力。其實,這兩種能力的粘合力是現場管理能力與物流營運能力,即營運管理能力。
如果有了用戶,也有了商品,現場營運能力不佳,就會前功盡棄。在急火攻心的年代,得有一份“堅守之心”:一年入門,三年入行,五年入道,八年入定,十年入化,定力是靠磨練出來的。零售人的一切努力最終應該蝶化為顧客發自內心的“笑容”;當我們沐浴在顧客“笑容”的場景中,我們也因此有了效率。那一切都來自零售人的“定力”。胖東來做到了,所以,線上線下都要學習胖東來精神!
*上述點評與備注可能因為不知情或了解不具體、不全面而有片面之處,希望中國的零售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中國的零售人能再創輝煌,再登高峰。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2019中國零售大復盤”系列報道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