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店洗壞限量版球鞋被判賠2.19萬 事件背后的炒鞋江湖
聯商網網消息:近幾年,炒鞋現象在年輕人中異常火爆,一款千元價格的鞋子甚至可以炒到幾萬元。那如果3.65萬元買的限量版球鞋被擦鞋店洗壞了,那該怎么賠呢?
4月22日,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一審終審了一起因洗護不當導致的服務合同糾紛案。原、被告就因一雙3.65萬的限量球鞋,對簿公堂。杭州某擦鞋店將球鞋洗破后自行修理并更換非原裝鞋面導致球鞋價值基本受損,該院一審判檫鞋店賠償2.19萬元。
2019年7月底,愛鞋的小偉(化名)在杭州某店內買到一雙名為AJ1OW的聯名芝加哥白黑紅限量球鞋,購買價格為3.65萬元。同年10月2日,他將穿過的球鞋送到大劉(化名)的擦鞋店進行清洗。可三天后,小偉取鞋時大吃一驚:兩只鞋面均有不同程度受損,其中右鞋的鞋面更是“面目全非”,老板大劉甚至還自行更換上了非原裝鞋面。小偉非常痛惜,要求大劉按購買價賠償遭拒。
2020年2月24日,小偉將大劉訴至蕭山法院。
原告小偉認為,大劉從事擦鞋店多年,理應了解這雙球鞋的價值,并且小偉自購買后十分愛惜,僅穿過幾次,這雙鞋還非常新。小偉要求大劉按票據中顯示的購買價格3.65萬元賠償。
被告大劉認為,這雙球鞋的出廠時間是2010年,出廠價格為1880元,小偉購買時價格3.65萬元是因市場炒“鞋”導致,價格虛高;自己愿意修復鞋面,按出廠價格1880元進行賠償,并另行適當補償1000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案涉球鞋的價值不能僅根據出廠價進行認定,其實際價值應包含升值空間價值,且升值空間占據了主要部分。大劉將球鞋洗破后,自行修理并更換了非原裝鞋面,導致球鞋價值基本全損。結合球鞋的折舊率、實際使用時間、鞋子殘值等因素,在平衡雙方利益的基礎上,認定球鞋購買價格的60%即2.19萬元作為原告損失,并判令大劉限期支付該款。
這場銀限量版球鞋產生的糾紛事件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炒鞋江湖。
而實際上,“炒鞋”市場一直存在,而作為投機的標的被市場發現還是最近兩年的事情。
此前,一些品牌大廠每年都會出一些聯名款和限定款在特定的時間發售。因為有數量限制,供需不平衡給炒鞋帶來生存空間。但互聯網的介入,一些球鞋交易平臺的出現,金融系統如花唄分期付款等切入,讓這股風越來越熱。
炒天價鞋已經不再是價值的博弈,更多的是情緒的渲染。不可否認,一雙被炒至數千元的球鞋,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個人的消費能力,這與房、車的價格相比,球鞋的炫耀成本要低很多。低成本帶來的用戶愉悅感,與購買奢侈品香包的炫耀感似乎如出一轍。
在炒鞋交易中,球鞋的使用價值并沒有被激發,只是成為了單純的電子交易,原來的商業行為已經演變成純粹的投機行為。
據相關球鞋交易平臺統計數據:2019年8月19日當天,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產品中,有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達到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但市場瘋狂的氣氛終有終結的一天,一旦這個“博傻”的市場沒有人接盤,市場仍將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來源:聯商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