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素食餐廳大蔬無界大規模閉店
出品/聯商網&搜鋪網
撰文/陳寧輝
近年來在素食界鼎鼎大名的大蔬無界也開始關店了。
今年7月,大蔬無界就被曝出上海、南京門店關閉的消息,彼時有媒體求證后相關工作人員稱門店只是短暫裝修升級。
但過了兩個多月,門店仍然未營業,南京門店已經由其他店鋪取代。
全國僅剩1家店在營業
大蔬無界官方消息顯示,此前在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和成都各開了4家、2家、1家、1家和1家。
《聯商網》多方求證后發現,目前全國9家門店僅剩蘇州誠品店在營業中,《聯商網》致電后,某工作人員表示,門店一直正常運營,并未接到閉店的通知。
其他門店,如上海徐家匯店、外灘店、環球金融中心店,南京德基廣場店,杭州萬象城店等在大眾點評上均顯示暫停營業的狀態。
▲大蔬無界上海門店情況
杭州國大城市廣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聯商網》,大蔬無界國大店已經于2019年1月閉店,而成都店在2019年4月關閉。
《聯商網》注意到,南京德基廣場店已經被一家叫“明心見素·藝術素食”的餐廳取代。該餐廳工作人員表示,餐廳仍然是素食經營理念,但是老板已經換了。
從企查查上看,該餐廳隸屬南京市明心見素餐飲責任有限公司,公司法人為吳海波,持股55%,他與大蔬無界的股東之一周小妹也有合作經營企業,吳海波也曾是大蔬無界南京門店公司的股東之一。
股東結構復雜,內部糾紛大?
能拿到米其林星級,對餐廳來說已是殊榮,而大蔬無界外灘店被評為過米其林餐廳(連續三年入榜),上海其他幾家則連續登上必比登推薦榜。
從2011年開始,大蔬無界從“異軍突起”到“落寞敗退”,用了9年時間。究其原因,一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聯商網》,大蔬無界管理團隊與股東的意見分歧較大,管理團隊基本沒股份,使得內部管理失控導致虧損,股東和管理層已經分道揚鑣。
《聯商網》從企查查上查閱后發現,大蔬無界隸屬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法人宋淵博,并非企業股東。
而公司有8個股東,分別是杭州懷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約63%;林偉賢企業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持股約14.7%;上海澄揚貿易有限公司,持股約11%;范玉蘭,持股約3.5%;上海喜裕貿易有限公司,持股約2.7%;余丹,持股約1.8%;張蕾,持股約1.8%;周小妹,持股約0.9%。
甚至有消息稱,創始人宋淵博于2018年就已經離開了大蔬無界。
《聯商網》查證后發現,在2018年8月30日公司股東會上,宋淵博已經正式辭去經理職務,不再擔任任何工作。
但奇怪的是,在公司法人上仍然是宋淵博。目前關于法人登記事宜也鬧上了法庭。
據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公開的消息,關于“宋淵博與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中山東二路分公司等請求變更公司登記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駁回了宋淵博的全部訴訟請求。
訴求內容如下:1.判令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辦理工商登記變更手續,滌除宋淵博的經理、執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身份;2.判令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辦理工商登記變更手續,滌除宋淵博在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中山東二路分公司的負責人身份;3.判令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辦理工商登記變更手續,滌除宋淵博在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環球金融中心分公司的負責人身份。
一位曾在大蔬無界工作的內部人員表示,團隊的成長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過快擴張后遺癥暴露出來了。倒閉一定是經營出了問題,長期虧損,股東無法持續無底洞的投入。當資金鏈斷裂自然會出現閉店,所謂的矛盾拋開感情問題僅是錢的問題,當漏洞高達一個峰值,沒有人可以承受的時候,企業自然倒,疫情是加快了這個峰值的到來 。
高端素食餐廳生存艱難
近年來,隨著大眾健康意識增強,飲食態度的變化也逐漸趨顯,素食成為大眾追求的一種全新健康生活方式,一些素食餐廳也悄然興起。
有數據顯示,到2019年,中國吃素人群已經超過5000萬人次,而大眾點評網的數據顯示,到2016年10月,內地素食餐廳較多的地區包括上海、廣州、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也涌現出了一些揚名國內外的素食餐廳,比如米其林餐廳、被譽為中國最具創意的頂級素食餐廳福和慧,曾經登上了法國《費加羅報》的北京素虎凈素食餐廳等等。
無論是市場變化,還是消費者飲食習慣的變化,亦還是政府推崇健康環保素食的號召,素食餐廳也曾經風靡一時。大蔬無界只是一個縮影,素食餐廳近年來生存困局愈發明顯。以北京為例,2017年左右中國素食餐廳發展最火爆的時候就有200多家餐廳,但現在已經縮減了近一半。
素食的經營難度較大,研發技術要求和廚師等都比中餐其他菜系要求高,一定程度提高了素食餐廳的成本,往往產品價格較高。
一位行業專家表示,高端素食價格高,性比價相對不高,是素食餐廳難以經營的主要原因。同時,國內接受素食的相對比較小眾,而且經營素食難度更大,成本也高。又加之如今疫情的影響,導致高端素食餐廳經營會很困難。
聯商特約評論員、資深零售人孫裕隆認為,大蔬無界的倒閉總結起來有三個問題:1、品牌定位與商業模式不匹配,高端小眾做快連鎖,有沒有資本都很難持續;2、企業治理機制與戰略發展錯位,股東結構與運營脫鉤,企業很難沉淀出可控的組織能力與文化;3、天災后讓人禍的短板迅速暴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