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龍地產32億珠海拿地 作為“珠海寶龍城”補充用地
近日,寶龍最近又去了一趟珠海,簽下了斗門綜合體項目。
這是寶龍地產自2019年首次進入珠海后布局的第三個項目,據相關消息稱,該綜合體項目依然會起名為“寶龍城”。
10月20日,寶龍地產以總價32.58億元競得位于珠海高新區科技創新海岸北圍片區金業南路北側、新灣六路西側地塊。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該地塊為“珠海寶龍城”的補充用地。
去年11月,寶龍以20.5億元競得珠海高新區港灣大道北、金峰北路東側地塊,為珠海寶龍城項目拿下首塊用地。
加上同年12月末拿下的珠海金灣區雙湖路西側、金銘東路北側地塊,正式落子“金灣寶龍城”。寶龍地產布局大灣區的規劃,有了最初的模樣。
事實上寶龍地產在珠海的布局有著更大的野心,總裁許華芳早前公開表示,未來三年投資200億元傾力打造“一個廣東省一級美術館、一個世界級橫琴購物中心、四個商業綜合體、四個五星級酒店”系列項目,力爭成為珠澳合作的示范樣板。
然而,截至目前寶龍的大灣區布局的腳步也基本上停留在了珠海,寶龍地產能否克服地域差異啃下大灣區這塊“硬骨頭”,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澳門紅利
事實上,許健康懷揣十塊錢在澳門白手起家并打下一片基業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
1986年,已經小有積累的許健康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四處籌資近百萬元并創建了一家制傘廠,通過將洋傘銷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獲利。也正是這次投資的順利,幫助其完成了資本積累。四年后,寶龍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在澳門成立。
“功臣”之一的制傘廠,正是坐落在與澳門隔海對望的珠海。澳門起家的寶龍,珠海才是支撐許健康夢開始的地方。
接連落子珠海,寶龍地產充分利用了澳門企業在珠海發展的資源性優勢。
同時,許華芳也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他表示,公司已在該板塊已經成立了獨立事業部,預計未來該區域布局將達到30%左右。目前,珠海、中山、佛山、廣州四個城市都有明確意向項目在洽談。
寶龍將珠海選擇成為自己首進大灣區的第一站,顯然有著其他政策紅利方面的考量。
“從大灣區來講,寶龍進大灣區首先是在跟隨國家戰略。”寶龍地產副總裁兼寶龍置地總經理林峰利在珠海寶龍城奠基儀式上如此表示,政策的利好,加上大灣區內許多城市都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無論寶龍也是其他眾多房企選擇進入大灣區的主要原因。
隨著粵港灣大橋的通車,珠海現在已經成為整個西海岸的一個橋頭堡,連接港澳有著很強的區位優勢。
另一方面,業內人士指出,從人口、經濟結構來說,珠海在大灣區里還屬于中等,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地理位置而言,粵港澳大橋通車后的珠海自然成為了港澳消費外溢的承接市場之一。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時可豁免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等,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剛剛踏入大灣區,寶龍已經給自己畫好了未來十年的“路線圖”。“寶龍在大灣區的策略和在長三角是一樣,要全覆蓋,而且是深耕聚焦。”
據林峰利介紹,“從城市選擇來看,我們的重點還是以大灣區的走勢為主,但也不排除將來會在香港澳門進行投資。同時,也有可能會在整個廣東甚至華南地區發展。”
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許華芳也坦言,“綜合體方面,其實廣東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有七八個項目在勾,希望今年下半年也能拿兩三個項目。”
灣區二三事
揚言要做長三角絕對寡頭的寶龍地產,這么多年目光始終未遠離過長三角。
“過去五年時間,我們總共拿的項目應該超過130個項目,其中超過110個都是在長三角。可能統計得不夠完整,但應該九成左右的項目是在長三角。”
說到過去五年的布局情況時,許華芳表示:“長三角的紅利我們是得到了。”
而一家企業要追求千億以及更大規模,必然需要更多走出去。因此,大灣區成為了寶龍地產長三角之外的新的目標戰場。
在寶龍最新的發展規劃中,將過去的“1+6+N”改成了“1+1+N”,多出來的“1”便是大灣區。
從今年上半年銷售情況來看,大灣區在尚未做出太多貢獻。項目分布上,寶龍的腳步也基本上停留在了珠海。截至今年上半年,寶龍地產在大灣區的土儲面積只有95.9萬平方米,在幾大區域中排名倒數第二。
“大灣區市場確實被許多當地的龍頭企業占去了大塊份額,相比之下,長三角一體化的融合度比大灣區要高。”如何啃下大灣區這塊“硬骨頭”,或許是寶龍地產未來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外來戶”涌入大灣區,區域競爭越來越大。那么,寶龍地產如何在大灣區“殺出一條血路”。
許華芳在業績會上也承認道:“其實客觀地講,廣東的房地產不是這么容易做的。”他表示,由于溢價空間不大,以及大多本土房企習慣采用舊改的方式去拿項目,讓寶龍等“外來”企業難以適應。
“但是這邊本土房企做商場的其實不多。”許華芳打趣道,做商業是一件“苦活”,大家都不愿意碰。也正因如此,才給寶龍留出了足夠的拓展空間。
如寶龍地產財報所言,物業開發仍為該集團主要收入來源。因而,寶龍地產以商業綜合體進行勾地的形式打入大灣區市場,的確是不錯的選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