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業態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你怎么看?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特約專欄作者吳明毅
本期,聊一下超市最為沉重的高頻詞“生死存亡”。
在2021聯商網大會上,步步高董事長王填先生的超長發言著實讓我這名非超市人震驚不已、恍如隔世,當時內心的同期聲是——超市被社區團購沖擊的這么厲害了嗎?連步步高這種區域巨頭都高呼“生死存亡”,確實令人不可思議。但恰由于自己是一位非超市從業者,反而能以客觀消費者的視角評析及思考相關現象,望對相關焦慮業者有所啟發。
一
因果循環、自作自受?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恰好在這一天讀完一本佳作——《能斷金剛》,此書為修為甚高洋和尚所做,講述其用《金剛經》智慧經商并獲得成功的實踐,讀完之后,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在此特別推薦。此書的觀點總結起來不復雜——一切際遇無論好壞都是自己造成的。而對于當下深陷焦慮的超市業者(非全體)更感形象。
聽了聯商網大會的各類分享,我似乎明白了為何傳統超市業者對“社區團購”如此恐慌、絕望,因為“不公平競爭”,哪方面不公平競爭?價格戰。用一位老總的話講——當下社區團購的補貼力度與認知中的價格戰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都不是舍本傷人、而是近乎免費。
如此看來,確實“不公平”。但試問當下那些高呼“生死存亡”的大小巨頭們,哪家不曾是此方面高手?不曾憑借體量優勢、渠道優勢、銷量優勢等等制造各種“不公平競爭”壓制新入局競爭對手?而且這打壓反復不僅是同體量的對手、甚至包括能觸其利益的小商小販,如若以體量、價格戰力度為論,超市巨頭與小商小販的“不公平優勢”并不比“電商巨頭社區團購”低多少,但那時卻為什么聽不到深受不公平競爭之苦的小商小販的聲音?
所以,出來混、遲早要還。
二
“價格碾壓”只是表象,“浮躁務虛”才是根源
因生鮮傳奇王衛總提到的“不看商業書籍,看科幻小說。”而開始聽起了《三體》,其中講到外星人將地球人視為“蟲子”,因其技術領先地球好幾個世代,而入侵僅在450年后,地球科學家們絕望了,失去了斗志,認為根本攆不上,而一警官遂帶失去斗志的科學家們到其老家麥田,指著海量蝗蟲說到:“這對于人類是蟲子,我們與蝗蟲的優勢、遠比外星人比我們技術領先的優勢大得多,但這么多代人都無法完全消滅這些‘蟲子’?”之于蝗蟲如此,之于各行各業亦然。
曾被大超市們“不公平碾壓”的街邊小店滅絕了嗎?真不見得,許多鄰里菜店經久不衰;曾因網約車沖擊而高呼“生死存亡”的出租車消失了嗎?還真不是,反而與出租車、網約車司機聊天發現,當下出租車反而都挺滋潤、而網約車司機卻叫苦連天、反復強調被平臺剝削…那么,所謂的被沖擊是假象?還真不是,真有受到“致命沖擊者”。
以出租車行業為例,誰被沖擊的最狠?炒牌照的車販子啊,對于他們真是“生死存亡”,但其他人真沒什么影響,反而是利好,因為無論牌照及各項費用都降低了,從業門檻也低了,但市場還在、打車的人還會打車,且蛋糕在變大。因此,超市界真正被沖擊到生死存亡的亦是差不多情況,根基未牢、核心競爭力不牢固而盲目擴張,結果自然外強中干,一遇真正風浪必地動山搖。
三
社區團購是試金石、是自省鏡、是滅火器
毛主席曾對長征做過如是精辟論述:“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從千難萬險的對立面重新詮釋長征意義。同理,天下萬事萬物皆一體兩面,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善有惡,只不過看我們如何定義,恰如疫情,有人倍感絕望、有人發現良機,如此事例不勝枚舉。社區團購亦然,可以視之為“洪水猛獸”、亦可以定義其為“試金石、自省鏡、滅火器”。
“試”的是企業文化、對待消費者態度及消費者心中的地位;“照”的是戰略、“滅”的是不斷膨脹的野心。我不知道諸如胖東來等以“愛”為本的從業者對社區團購如何看,是不是也是如此絕望、焦慮,但我想即便會有觸動,但遠不會上升到焦慮層面。
作為消費者而言,價格或許是左右決策的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與決定性因素,且與客群年齡成反比。不知道我是否算是“異類”,當下的我越發對于電商感到淡漠,越發喜歡逛市場、尤其傳統早市,因為真的能感受到煙火氣、生活氣,我也喜歡逛逛超市,不為買什么,就是逛逛,但愈發發現超市里年輕人比例似乎越來越高;再看大火的“文和友”,你會發現最為狂熱者為95后、00后,試問他們真正見過那些老場景嗎?根本沒有,即便拆除時他們都尚未出生,更何況經歷了,那為什么沒有見過的他們卻如此狂熱?
我想,這更是所有超市從業者及零售業者更應思考的東西。商業究竟是什么?只是購物、買東西?只是價格?我想真不是,在青島我最喜歡的超市是大潤發,而其裝修是最簡單、甚至與新興超市對比可以用“簡陋”來形容,但就是喜歡它那白色的地磚、熟食區的叫賣,那種濃濃的生活氣是其他精品超市及電商無法比擬的,反而家附近那家被電商改造的大潤發不再去了,雖然感覺更加科技化了,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至于真正少的是什么,說不上來,好像是叫賣聲少了、促銷員少了、互動少了…
由此不禁聯想到或許當下業界紛紛陷入一個思維陷阱——人少了-大家都去線上了-實體店應該擁抱數字化-“升級改造”-(改造后)人還是不多-“大勢已去”啊…是這樣嗎?真不是,反而家附近那家似乎數字化升級而我反而不去的大潤發更能說明問題,你們說呢?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