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眼中的大學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
以下所說的人、事以及數據,完全真實,絕無編造。但只是從個案出發,是個人從教約40年的點滴感悟。本文所講的雖然是大學的事,其實與每個人都相關。因為大學經費主要是由納稅人提供的。
(一)2021年的工資性收入
校園APP查到2021年6月份工資如下。
(1)總收入22180.91元。
(2)各種扣款7196.3元,扣款占總收入的32.44%。
(3)稅金974.37元,占總收入的4.39%。
(4)扣款與稅金兩項合計占總收入的36.83%。扣款的主要項目是公積金、養老金、失業保險、年金、工會會費(不含202元黨費)。
(5)總收入扣除各項稅費后打卡金額為14010.24元,即實際收到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是總收入的63.17%。
本人得益于改革開放初期所推行的“重在個人表現”的高考政策,才于1979年考入大學,1983年大學本科畢業以后進入上海財貿系統的一所成人高校任教,如今在上海一所從屬于上海市教委的二本全日制普通高校擔任三級教授。
大學教授分四級,一級教授一般是院士,二級教授一般是校領導(當然大一點的大學也有不少專業教授被聘為二級教授),在比較小的大學,專業教授被聘為三級教授也并不多。我曾經向校長提議:你們把二級教授名額都讓出來給專業教師。校長很開明,他說:如果不夠,就一定讓出來。我說,即使有額度,我也不想申報了。
另外,原來有職稱的副教授與教授自從擔任行政以后,他們仍然占著副教授與教授額度,為了保住這個職稱,每學期都要從系部分點課程。雙肩挑,其實是兩頭都占位。這也是副教授、教授指標不夠用的原因之一。
大學教師的工資,分兩塊:一塊是財政工資,8484元,5號發放,打入浦發銀行。這塊工資每月都一樣。另一塊是校內工資,也就是所謂的“績效工資”,每月18日發放,打入上海銀行。很多項目都看不明白,也從來不看。但我做過一個簡單的比較,行政工資遠遠高于專職教師。因為行政工資高,所以,很多專職教師做了行政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做專業教師了。當然做行政要坐班,做行政的同時還可以上點課,上課按課時支付講課費。專業教師一般不用坐班,一個學期完成150節以內的講課任務,就算基本完成工作量,但每逢周二必須返校,否則也要扣錢。當然,很多大學對教師還有科研要求,接不到科研項目、發不了所謂的“高質量論文”,這日子就沒法過了。
(二)23年前的工資單
我找到了一張23年前的1998年1-6月份的工資單。當時是副教授,不分級,如今副教授也分級。
(1)當年1-6月份學校發放的各類報酬合計為23485.80元,扣除642元公積金、552.3元養老金、11.7元個調稅,打卡凈收入22279.80元,平均每月實際現金收入為3713.3元。
(2)按此計算,當時的扣款額占總收入的比重是5.08%,稅金占總收入的比重是0.05%,兩項合計占總收入的5.13%。
(3)從1998年到2021年,扣款與稅金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從5.13%上升到了36.83%,23年凈增31.7個百分點,按算術平均,年均增1.38個百分點。當然公積金等扣款退休以后可以提現,公積金制度的完善也為解決購房難問題提供了一定的途徑。
(4)當時月收入具體項目包括:基本工資548元、職務工資569元、教育津貼30元、校內津貼773元、書報費60元、獎金45元、節編獎91元、交通補貼150元、伙食費補貼100元、房租補貼2.5元、獨保費2.5元。
(5)此外還有超工作量課時費,根據上課多少發放。
(6)那時候的每月扣除項只有三項,金額很少:公積金107元、養老金95.2元,個調稅5.85元(固定繳納,有些月份還不用繳納)。
(7)這一年1月份發了3000元年度獎金,分為“其他獎金”“年度獎金”,各1500元。
1998年月均3700元屬于“較高工資”了。那一年7月份我商調到上海一家大型連鎖企業擔任總經濟師,直接進入五人班子,第一個月沒拿到工資,因為企業不像學校每個月按時發放,旱澇保收,企業是先做后拿,我7月1日報到自然拿不到7月份的工資。等到8月份總算拿到了工資,才2000多元,遠遠少于學校的工資。但年終發獎金的時候,老板把班子里的其他四個人叫到一起說,全年年終獎每人6萬,你來公司半年,年終獎減半3萬。我覺得合情合理。加上這3萬元,企業工資就高于學校工資了。令人感動的是:年終的時候,學校還發給我800元年終獎,說人均1600元,你做半年,給800元年終獎。也正是因為這800元年終獎,2007年學校邀我返校工作,我就欣然接受了。
按上述數據計算,2021年的月工資凈收入是1998年的3.77倍,23年月工資凈增2.77倍。公開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住宅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1854元/平方米,2021年1-5月全國房價平均價10625元/平方米,房價漲幅是5.73倍,4.73倍。如果用現在的錢去買現在的房子,那就完蛋了。還好,過去的錢賣了過去的房子,如今的錢不用買房子租房子。盡管工資漲幅不大,但生活質量沒有受到影響。
做行政的工資收入比專業教師高,但天天上班也挺辛苦。其實,上課完全是一個良心工程,一周只上1-2次課,要是認真備課,每天可以有事做。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多太快,有很多東西,學生知道,老師未知。你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查,你講得不符合網上所說的,就會被學生質問。教師得練就火眼金星,一眼就能看穿網上說得不對的地方,并講出道理,擺出事實,列出數據,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你才有資格去糾正他們,甚至教育他們做得更好。這就是“身傳言教”。
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對他們真正有用,他們也會敬重你,靠近你。沒有必要去責怪他們,一切都靠自己的努力。我常常稱他們為“同學”或“學者”,即共同的學習者。
(三)項目性收入
大學教師的收入,除了工資,其實還有名目繁多的項目。自己的項目自己負責,系部或學院的大項目由領導分拆以后交給教師做。教師用公務卡使用經費,憑發票報銷。對教師來說,這活比上課、搞科研更揪心、更糾結。錢在賬上,就是用不了,這是常態。實際上很多項目經費就這樣爛在路上,即使報銷的,也有很多是浪費的。如果給足GDP的4個百分點,浪費會更大。教育經費的浪費是大學乃至全民的一個痛點問題。納稅人把金貴的收入交給政府,政府為了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再下撥給學校,為了避免吃大鍋飯,就弄出各種名堂,想以此激勵大學比從前做得更好。出發點是好的,也有一定的成果,但浪費極大。大學周邊滋生了一大批靠大學生存的公司,有很多項目經費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流失了。
(四)名目繁多的項目
大約在15年前,上海搞起了“高地項目”與“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緊接著是“重中之重重點學科項目”。我本來以為“重中之重重點學科項目”是一個笑話,后來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真的看到了“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學科”。再后來是085內涵建設項目、專業轉型項目。這些都是大項目,立項以后會下撥很多錢。但申報、評估、檢查、驗收,走流程消耗了無數精力,常常是經費快到期了,項目才批下來。教育主管部門的行動總是慢半拍。但錢是他們給的,鞭子在他們手上,他們手里個個都拿著“緊箍咒”,除非你不要這一切,否則就得百依百順地聽他們的話。盡管他們所說的,也不一定是對的,甚至是錯的。
例如,有一位教育主管部門副處長曾經到某校參加一個專業評審,就開罵學校的一位副教授:“你這樣做有屁用!”。當時我也在場,想給他兩個耳光,最后還是忍住了。但這句話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副處長說,怎么評價一個專業?兩條最重要:
第一,雙證融通。這在當時是一個很時髦的概念,即除了畢業證,再弄個其他的專業證書。出發點不錯,給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或進入行業的準入證書。但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靠證書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這條路基本行不通。國務院對專業證書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很多證書,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做到后來成為一種牟利手段,因此越做越爛。
第二,國際證書。國際證書聽起來高大上,爛起來其實比我們自己折騰的證書更爛。中國的大學專業,如商學院,讓外國人來認證專業,我認為基本不靠譜。這兩點不太靠譜的東西,成為教育主管部門考評專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其實是偏離了 “中國特色”“中國國情”“中國情懷”。
“轉型項目”還沒有結束,更大的項目又來了。這幾年已經開始折騰“高原”“高地”等項目,當前最熱的是“一流專業”“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也確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編故事、講故事、圓故事的成分很大。各個學校以及下屬的二級學院與系部,都在圍繞“項目中的故事”轉圈,就看誰轉得好、轉得美、轉得圓、轉得“對胃口”,就能多得項目,多得經費。
教育界也是由人貨場組成的一個大圈子,而且也存在壟斷,學術壟斷比經濟壟斷更可怕。不打破學術界、項目評審界的壟斷,建立公平公開的項目競爭機制,大學的學術研究將難以有新的突破。當然,如果能沖破當下按照項目撥付經費的辦法就更好。“項目制”造成了教育經費的極大浪費。
(五)大學應該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
什么叫講道理?就是有理有據,就是科學呀!大學如果不講道理,那怎么做研究?又怎么教育人?培養人?
1979年我讀大學的時候,商科大學基本沒有專業教材,很多教材都是教師刻蠟紙油印的,裝訂油印教材是我們學習的基本功。如今的大學舊貌換新顏,不僅校舍高樓大廈,辦公干凈明亮,運動場所、圖書館、實驗室等都是花重金打造。但也存在“不講道理”的情況。
衡量學術成果的標準不是對社會有沒有用,而是看雜志級別。強調高級別的雜志發文章,實是學術界的“內循環”,缺乏與整個社會的“外循環”。當然,有很多大學的科研成果也應用到社會實踐。教師寫文章不僅不給稿費,還要給出版社支付版面費,少則幾千,多則幾萬。于是就形成了大學學術的“墮落性惡性循環”,用納稅人的錢,花錢去發文章,發了文章以后再拿學校獎勵,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甚至幾十萬。我不知道這是重科研還是重扭曲了的“科研指標”。這也不能怪學校,因為上面就是用這些指標來評估學校的。
大學的考評指標與考評體系不改革,會嚴重影響大學的創新發展。只要身在大學,就能感受到點點滴滴的痛點問題。但都覺得說了也不太可能會有所改變。到底是什么力量阻礙了大學的改革?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大學的前途直接關系到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家庭的未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