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變了,阿里巴巴也變了
不確定性籠罩互聯網行業之際,阿里巴巴走進了新的階段。
8月3日美股盤前,阿里巴巴公布截至6月30日的2022財年一季度財報(即2021年Q2),財報顯示:
阿里巴巴第一財季營收為2057.4億元(若無說明,單位均為人民幣),同比增長34%,不及市場預期的2093.8億元。若不考慮合并高鑫零售的影響,營收為1873.06億元,同比增長22%。
利潤表現上,阿里巴巴第一財季的經營利潤為308.47億元,同比下降11%;經調整EBITA為417.31億元,同比下降8%。
營收不及預期、增收不增利。這當然不是一份能跟全盛時期相比的財報,但其透露出的關鍵信號一點不少——巨頭已經轉身,它既走在大趨勢中,也走在自我革新、“再造阿里”的路上。
重押新賽道,增長不能停
“僅僅保障利潤,對于阿里的長期投資者是非常愚蠢的。”
在2021年第四財季的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FO武衛有過上述表述。而在這一次財報中,阿里巴巴做了更具體的闡釋——“我們已開始將增量利潤及額外資本用于投資戰略領域,支持平臺商家”。
本財季,阿里巴巴加大了對社區商業平臺、淘特(即此前的淘寶特價版)、本地生活服務以及Lazada等戰略領域,以及閑魚、淘寶直播等增長業務的投入,商家支持舉措則指的是今年出臺的各種降平臺經營門檻、減平臺經營成本的措施。
投資者買的是未來,大家最關心的是:重押新賽道后,都有哪些成果?
最直接的成果是平臺活躍用戶的增長。根據財報,2021年6月,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8.28億,單季增長1700萬;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達到9.39億,單季凈增加1400萬。
阿里巴巴將活躍用戶數的增長歸功于“滲透欠發達地區市場”策略的成功,截至第一財季末,淘特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已增長至超1.9億。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透露,“本季度,淘寶特價版給阿里巴巴帶來了1000萬新增用戶。”
國內下沉市場之外,海外市場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另一重要增量來源。
在財報中,“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數據被置于更加醒目的位置,阿里巴巴有意強調海外市場的增長和海外用戶數量。根據財報,截至第一財季末,阿里巴巴生態已服務2.65億海外用戶,Lazada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90%,Lazada歸屬的“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業務取得營收108億元,同比大增54%。
同樣受到外界高關注的還有阿里巴巴的“社區商業平臺”業務。在這次財報中,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了該項業務的增長情況,但著墨不多。作為集團新業務,社區商業平臺業務本財季的GMV和區域分撥中心建筑面積環比分別增長200%和260%。
和淘特、社區商業平臺兩項相對年輕的業務不同,長期受到集團重視的本地生活服務板塊仍未給出亮眼增長。本財季,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取得收入87.57億元,同比增長23%,低于總營收增速。
平臺淡出「核心」
直營撐起未來
以往談論阿里巴巴,首先提到的是淘系電商及其強大的平臺模式。相當一段時間里,平臺模式被認為是更“聰明”的商業形態,畢竟賺廣告費和傭金,要比做躬身做直營舒服多了。
風向是會變的,單一的模式也很難適應復雜的業態更迭和商業競爭。在本次財報中,阿里巴巴強調了高鑫零售供應鏈能力之于確保新業務商品品質、穩定供應、維持具競爭力價格的作用。無論是收入層面還是資源支持層面,直營業務在集團內的地位都在上升。
這帶來的是一個不一樣的阿里巴巴。
根據財報,阿里巴巴的商業分部(此前稱“核心商業分部”)下“中國零售商業”的客戶管理收入(包含包含廣告及傭金收入)同比僅增14%,占總營收的比例從去年同期的46%降至39%。
與客戶管理收入呈現此消彼長走勢的是“中國零售商業”的“其他”收入,該項收入主要由直營業務(主要包括高鑫零售、天貓超市、盒馬、進口直營和銀泰)產生。本財季,“其他”業務取得收入548.04億元,同比增長82%,遠高于34%的總營收增速,占總營收的比例達27%。
從近幾次的財報來看,阿里巴巴直營業務的比例明顯上升,集團正在變“重”。張勇曾在財報電話會中對此有過解釋,在他看來,集團對于1P(直營業務)和3P(第三方業務)各占的比例沒有特定目標,最終是什么比例將是有機增長的自然結果。
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在本次財報中將原本的“核心商業”分部表述改為了“商業”分部,這一修改自然有凸顯集團多引擎驅動的意思,也多少會讓人聯想到淡化平臺屬性的意味。
菜鳥起飛、阿里云承壓
大文娛依然弱勢
阿里巴巴集團業務龐雜,業務多了就會有優等生、有明星業務、也有落后于集團發展的后進者。
除了上文提及的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業務,增長明顯高于集團總營收的還有菜鳥物流服務,兩者共享來自海外市場的增量。本財季,菜鳥取得營收116.01億元,同比增長50%,增長主要來自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業務帶來的訂單增長。
明星業務指的是被視為集團新增長引擎的阿里云,但當前阿里云增長承壓。本財季,阿里云取得營收160.51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低于集團總營收,也低于此前幾個季度阿里云本身的增長。
財報再次提到了阿里云失去單一大客戶(即字節跳動的國際業務)的影響。在財報電話會上,武衛強調,如果剔除該頭部客戶的影響,阿里云的收入同比增長應是40%,而該頭部客戶的影響還會持續到財年結束。
武衛同時也提及,在線教育行業的風波,也會給阿里云的發展帶來一些坎坷。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作為新興基礎設施,只用業務發展的邏輯看待阿里云已經不夠,國際政治和行業政策的變化都可能對阿里云業務造成影響。
和上述業務相比,表現一直相對弱勢還是大文娛板塊。根據財報,阿里巴巴“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本財季取得營收80.73億元,同比僅增15%。
2021年,國內互聯網行業不太好過,中美互聯網公司的市值走勢出現了“喇叭口”,“重建互聯網公司估值體系”的聲音也時有傳出。
行業走到分岔口,而阿里巴巴是最早進入股價頹勢的企業。在發布第一財季財報的同時,阿里巴巴宣布將回購計劃總額從100億美元提升至150億美元。這不僅是阿里巴巴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回購計劃,也可能成為中國企業史上力度最大回購計劃。
所有人都對環境的變化高度敏感。財報電話會里,分析師把更多的注意力給了阿里騰訊生態互通的影響、數據監管的動向。對此,張勇和蔡崇信回答:
“我們相信平臺之間大的循環能夠超過單一平臺的小循環,如果能夠實現平臺間互聯互通,肯定能夠帶來新的改革紅利。
“我們愿意跟互聯網的其他平臺一起,共同面向未來,相向而行。”
“數據對于用戶、國家和公司來說已經是核心的資產。阿里巴巴一直把數字化以及數據安全作為重中之重,我們也在進行內部自查,繼續加強數據保護,維護數字經濟的長久發展。
故事翻篇了。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整個互聯網行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