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瑞幸,重新上市或許才能算是真正復活
回想起上一輪咖啡投資熱潮,還是在2018年的“互聯網咖啡”之風,那一年,與咖啡相關的投資數量達到33起。
而從2020年以后,咖啡領域又迎來了一次資本的浪潮,而且,與此前相比,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這一波浪潮都來得“更猛”。
據IT桔子公開信息顯示,僅2020年-2021年7月,一年半的時間,咖啡領域共有近50起融資發生。從投資金額來看,僅今年前7個月,資本融資金額已經超過63億,遠超2020年全年數額,也超過了上一輪融資高潮時期。
01
新銳咖啡品牌的估值錯位
2021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銳咖啡品牌宣布獲得融資,涉及品牌有Seesaw咖啡、M Stand、SECRE時萃咖啡、Manner、隅田川咖啡、永璞咖啡、鷹集咖啡、代數學家咖啡、三頓半等,而且多個品牌已經進入了戰略融資階段,其中M Stand今年以來至今已獲兩次融資,而Manner則已獲三次融資。
圖片來源:Manner coffee官網
這些品牌的投后估值更是激進,如線上咖啡品牌三頓半獲得數億元人民幣新融資,投后估值達到45億人民幣;代數學家咖啡獲得騰訊投資,投后估值達到10億;M Stand投后估值達到40億,Manner在完成4輪融資之后,估值更是達到28億美金之多。
與這么高的估值不相匹配的是,這些咖啡品牌的線下門店最多的也不過百余家。而已經開出5000多家門店的瑞幸,近來因為在粉單市場的股價一直在上漲,才推高至34億美元。
據相關報道,M Stand正以每月1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預計到2021年底將突破100家門店。而Manner在2021年的收入目標為5-10億元,開店目標為400-500家,2023年底計劃開到1000家。
拿新銳咖啡品牌的估值,與瑞幸做對比,這一眾新銳咖啡品牌的估值顯然已提前“透支”了不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瑞幸在承擔著造假丑聞的負面效應,資本市場對瑞幸依然是持觀望的態度。
隨著,瑞幸的生椰拿鐵等新品的爆火,其之前燒錢快速拓店出來的規模和門店網絡效應,逐漸得到凸顯,逐步走上了“復活“之路。
圖片來源:luckin coffee官網
02
瑞幸的「復活」路
經歷了財務造假、退市、領導層更換、重罰等一系列變故后,瑞幸一直在低調地繼續求突圍,而各個環節的動作似乎也成為其努力去實現盈利的重要因素。
從門店上看,瑞幸咖啡一直在調整門店布局,開始“理性”追求門店數量。根據瑞幸咖啡財報顯示,2020年,瑞幸咖啡關閉了一些業績水平相對較低的門店,截至2021年5月31日,在中國擁有3949家自營店、1175家合伙商店和556臺瑞幸咖啡機。
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在中國自營店的數字是4507家。另外,從今年3月起,瑞幸咖啡再次啟動無人咖啡機“瑞即購”招商,在北京、上海、青島等38座城市開啟。
圖片來源:luckin coffee官網
在最為關注的財務資金方面,資本再次向瑞幸咖啡遞出援助之手。今年3月,瑞幸咖啡稱已與主要債務持有者達成重組債務及加強資本結構的協議,票據持有者預計將獲得現有票據面值的91%-96%。
另外,瑞幸咖啡正在積極利用多種渠道進行融資,通過私募募集至少2.5億美元。而就在4月,瑞幸咖啡宣布與公司股東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達成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協議,其中大鉦資本領投2.4億美元、愉悅資本投資1000萬美元。并且在特定條件下,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可按比例再追加1.5億美元投資。
通過前期大量燒錢,瑞幸咖啡探索出了咖啡新零售的創新模式。瑞幸咖啡需要圍繞此模式,進一步加快線上線下門店的布局,在國內市場仍有布局空間。
03
回歸理性,瑞幸模式依然值得借鑒
雖說,瑞幸在造假丑聞之后,進入了頹廢期,但是從目前對外公布的數據來看,瑞幸逐漸在走出頹廢。據Tech星球報道,今年5月、6月,瑞幸咖啡已經連續實現整體盈利2個月,金額在數千萬元。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生椰拿鐵的大爆發加速了瑞幸的盈利進程,當時所有的門店都已經實現了盈利。
瑞幸官方微博顯示,瑞幸自4月12日起開始正式推廣新品生椰拿鐵,截至5月31日,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瑞幸生椰系列累計賣出42萬杯。6月30日,瑞幸表示,生椰系列產品單月銷量超1000萬杯,刷新了新品銷量紀錄。
目前在咖啡賽道中,瑞幸仍稱得上是國內選手中的領頭羊,其互聯網加線下扎實的運營邏輯,依然在被眾多新銳咖啡品牌借鑒。
1、瑞幸的互聯網模式
早期對于瑞幸的質疑聲不絕于耳。定性來看瑞幸模式,瑞幸沒有走傳統的消費品牌模式,通過口碑慢慢發展。
而是走了互聯網模式,依賴于信息化下的規模擴張的邊際成本遞減,和增長帶來的收益指數型增長,從而在某個節點實現盈利。這里有個關鍵點在于所選消費品具備高頻和增長屬性,無疑咖啡是具備的。
圖片來源:luckin coffee官網
瑞幸通過這套數字化模式中臺模式,前端履約模式,降低門店成本、獲客成本、人員成本、原料成本,降低到手價格形成的綜合優勢,以及提升整體整體利潤。
瑞幸的前期營銷投入占據大頭,首先,高精準的投放經驗和資源優勢,本身成本就比很多企業投放節約成本。其次,瑞幸的前期營銷,隨著用戶量增加,獲客、留存的成本會降低很多。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2018年四個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的經營虧損率分別為966%、283%、201%、138%、110%。在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從103.5元降低到了16.9元,往前兩個季度分別為25元、51.6元,持續下降的態勢明顯,促銷費用也從15.8元降到了6.9元。
瑞幸模式逐漸得到認可。
2、資本受限,業務回歸理性
瑞幸在資本受限之后,營銷上放棄了燒錢式裂變,沿用疫情后的私域營銷方式。瑞幸本身模式就是一套線上流程,線下履約的模式,要想開始私域之路,比諸多品牌要容易很多。
做私域的品牌很多,能夠盤活的,寥寥無幾。私域不是說有矩陣有流程就能發揮價值,而是讓私域真正成為用戶環節的一部分。
用戶對于瑞幸的認知就是線上,消費前的動作就是領券。領券成為私域的強抓手,瑞幸的私域存在感就有天然強勢,無論是拉新還是留存,“你想不想便宜喝瑞幸,留在我的私域里面吧”。
然后再通過私域精細化運營,激活用戶。不得不說,此前領券的用戶教育救活了私域閉環。
除了私域運營之外,瑞幸已經開始在戰略收縮,變得更為聚焦。瑞幸對線下門店進行了全面調整,關閉虧損門店;與此同時,還在悄然將小鹿茶做 “改頭換面”,部分小鹿茶的門店招牌變成了瑞幸咖啡。
3、扎實的數字化運營能力
瑞幸在財務數據造假之后,經歷了內斗、巨額賠償等,還依然不倒,一方面是之前燒錢累積出了品牌知名度和門店的網絡規模,另外一方面是瑞幸強大的數字化能力和穩定的運營產出能力。
瑞幸在門店拓展上,基于數字化運營,實現了良好的復制能力。同樣以技術驅動智慧運營的方式,讓門店運營變得非常簡單。從訂單流轉、到產品制作、到原料補給、到設備管理、再到人員管理,瑞幸都通過數字化系統實現,盡量減少人為的干擾因素。
例如,瑞幸有一個智能分配系統,顧客線上點單之后,不一定會把訂單分配到最近的門店,如果這家店當時處理訂單太多,就會自動分配到距離第二近的門店里。
此外,瑞幸還特別強調庫存盤點,要求是每天、每周和每個月都要做盤點。這個比較少見,星巴克是一周盤點一次,有些咖啡館是一個月盤點一次。門店每天會有訂單量統計。比如今天有20L牛奶,訂單顯示用了18L,晚上盤點時,剩余牛奶量要在1.5L到2.5L之間,意思是,有500毫升的容錯率,但是不能超過這個數字,否則系統就會“標紅”,標紅的食材太多,門店就會被追責。
正是如此的精細化運營和系統化程度高,實現了成本的極致控制。瑞幸的人工成本、耗損低于星巴克很多。
04
瑞幸能否重回主板上市?
2020年初被渾水發布的匿名報告做空,當年4月被曝存在財務造假行為,引發一系列后續動蕩,2020年6月30日瑞幸退市轉至美股粉單市場。
但是,在過去一年的時間,瑞幸在粉單市場的股價,漲幅已經達到了535%。
在美國證券交易實務中,粉單市場里交易的股票,大多是因公司本身無法定期提出財務報告或重大事項報告,而被強制下市或下柜。粉單市場存在監管不足、流動性相對較差等特點。其實對于可以在粉單市場交易的公司,少了很多正常的融資手段,在資本層面算是殘疾。
瑞幸有希望從粉單市場公司轉到主板嗎?
OTCPink粉單市場是OTC市場中的一種,另外還有OTCQX和OTCQB,與納斯達克并無隸屬或管理關系,OTC公司也是獨立運營的公司。
OTC市場確實有轉板到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的途徑,但對于有著超過一萬家的OTC市場掛牌公司而言,轉板概率極低,同時轉板要求也較高。根據相關法律規定,OTC市場企業滿足以下條件可提出申請升入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交易:
企業的凈資產達到500萬美元或年稅后利潤超過75萬美元或市值達5000萬美元;流通股達100萬股;90個交易日內最低股價為4美元/5美元;股東超過300人/400人;有3個以上的做市商等。
瑞幸在去年9月召回邵先生回到董事局,并且更換新的會計師事務所,已經表明了瑞幸管理層希望重回主板的決心。因為只要持續上交兩年財報,就有了重新申請回歸主板的資格。
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不是監管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且彼此競爭的。只要一只股票能達到一定市值和交易量,主板都是歡迎的。有分析預測,瑞幸在2021年下半年或許會申請回主板,最遲2022年應該會回到主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