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東來的管理模式內核解析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如若深度解析“胖東來”的管理模式內核會發現,似乎東來先生踐行的是一條“道家之路”,其“愛”為“大愛”,是圣人之愛、是真心對消費者好,而不是為“利”而“愛”。所以,《道德經》著實可作為胖東來模式的“說明書”,讀懂《道德經》即可了悟“學會胖東來”。今天,就借此來探討一下“胖東來的管理模式內核”。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譯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大表現在于文字的“一字多義”,比如-何為“賢”,不同時期、不同時代、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定位,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恰如上章提到的“天下皆知的美與善”一樣,本質源自一把手的真正喜好。所以,“賢”是非常主觀性的,可以簡言之為——“一把手喜歡的人的類型”。因此,“賢者”是一把手的一種欲望,既然是私欲,則就成為了投機者攀附的捷徑,表演者巧飾的舞臺,使人心越來越紛繁復雜;另一方面,結合上章的“有無相生、長短相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只要定義了一面、就會催生其對立面,換而言之,一把手不僅是定義了“何謂賢”,也定義了“何謂不賢”,但這本就是一把手的一種私欲,本就有問題,一把手再來個“尚賢”,其結果不正是投機者鉆營之、清正者不屑之、旁觀者為之心亂的亂行嘛?不可不察。故不尚賢,民不爭且投機者無可為。
同理,何謂“難得之貨”?亦是由一把手喜好決定,同樣源自一把手的私欲。比如有君主好“斗蟋蟀”,結果“蟋蟀”成了“難得之貨”;有地方官好“種樹”,“樹”成了“難得之貨”。其本質恰如前文提到的“賢”一般,給投機者制造了鉆營的機會,且亂民心、民志。萬物皆由人,事物的價值是由人定義的,就如“一顆永流傳”的鉆石一樣,其價值是由賣家營造的。所以,“民盜的”究竟是什么?是所謂價值,而不是實物本身。何謂“價值”?不僅僅是值不值錢,而是“是否奇貨可居”。在一公司中得到一把手的喜愛(因此得到權力)難道不是一種“最為難得之貨”?古往今來,多少權臣、貪官、奸臣不皆是由此而生、而興?各級一把手不可不察。
“可欲”即可以激發人私欲的所有事物。在此須明確一個概念,私欲與欲望是不同的,欲望有好有壞,有公有私,而私欲皆是不好的,只要是“利己”的欲望都是有問題的。所以,私欲的運作機制大體是——讓人喜歡并產生欲望想要得到→得不到、有差距則產生焦慮→焦慮深了則劍走偏鋒→繼而完全被私欲所控制而亂為、妄為而生亂”。所以,如果見不到可以引發私欲的東西,人的心就不會亂;那什么是能夠引發人私欲的東西呢?如攀附權貴的捷徑—“賢”以及能讓人敢于干一票大的之“難得之貨”。
·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譯文: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老百姓永遠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由此,則衍生出一個問題——之于各級一把手而言,何謂最好的治理方式?老子給出的答案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看到這,說老子“愚民政策”的人又有論據了,這不明顯的“愚民”嘛,實則不然,結合前文我們可以明白,正因為“不見可欲”,故“民心不亂”;正因為一把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故人之私欲無所生;既無“務虛”之私欲,則聚焦務實之實物,如王陽明先生所言——(大意)務虛之心少一分,則務實之心多一分。之于百姓何謂“務實”,吃飽肚子、身體健康;對于員工何謂“務實”,一心耕耘、不問收獲。若此,則何愁不大治、大順?此不正是所謂最好的治理模式與結果嘛!
·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譯文: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
在此又需明確一個《道德經》體系的重要概念——“知與智”大多是貶義的,指的是機巧、投機及相關私欲。之于人而言,何謂“知者”,我認為就是“私欲”。大家都聽過人腦子中有兩個小人的比喻(一個是勤奮的、一個是懶惰的…),以此做比,“懶惰的”即是私欲,故“懶惰的小人”總是喜歡慫恿人投機取巧,利用人“偷懶、投機”的心去慫恿人、控制人,人如此,國家、公司、部門亦然。你會發現當下有一個名詞很火——“向上管理”,說白了不正是“抓住了上層的私欲與喜好”嘛?所以,如若上層根本就沒有私欲,或根本摸不清、抓不住,那么精于投機的“知者”,怎么為呢?另一方面,這些“知者”都是陰暗的、膽小的、更是會“察言觀色、判斷形勢”的,既然抓不到“機會”,那么自然就不敢“為”了。
·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承接上文,“百姓”皆是務實的為、精于投機的“知者”又不敢為,長此以往,正氣充盈、邪氣消亡,那將是何等盛世與治世?豈有不治之理?國家如此,公司、部門亦然。最好的管理模式與結果,恰如此。
下期見。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預習: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