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肉少僧多,叮咚買菜“賣”不動?
2015年,易果生鮮成立標志著生鮮電商的出現,至今,生鮮電商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先后有京東、阿里、美團、滴滴等入局,吸引了許多創業者加入其中,生鮮電商賽道愈發火熱的同時,競爭也愈發激烈。
1、持續虧損,叮咚買菜“燒錢”式玩法能玩多久?
2、前有模式弊端,后是市場難固,叮咚買菜困境難解?
3、生鮮電商賽道群雄逐鹿,叮咚買菜如何突圍?
2021年6月29日,叮咚買菜正式登陸紐交所,成為爭奪“生鮮電商第一股”的強勢力量。
在上市儀式上,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現場致詞表示:“今天,叮咚買菜還身處山底,剛剛起步,未來路途遙遠,雄關漫道,但使命感會讓我們堅持做這件事。”
一語成謬,重資產重營銷的叮咚買菜,在實現盈利的道路上,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持續虧損,叮咚買菜“燒錢”式玩法能玩多久?
2021年前三季度叮咚買菜已經虧損53.4億元,能夠留給它虧損的現金流,已經不多了。
11月15日,叮咚買菜發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根據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叮咚買菜前三季度總收入為146.38億元,其中第三季營收達61.895億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111%。
只是雖然營收保持增長,但虧損卻依然在攀升。財報顯示,叮咚買菜2021年第一季度虧損13.9億元,第二季度虧損19.4億元,第三季凈虧損達20.106億元,較2020年還同比擴大了142.65%。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從2019年到該季度為止,叮咚買菜已經累計虧損近104億。而造成不斷的虧損的背后,是叮咚買菜營銷的大幅增長以及前置倉模式的加碼擴大。
據財報數據顯示,叮咚買菜第三季度的營銷費用為4.28億元,是2020年同期營銷費用的3倍還多,高額的營銷費用是叮咚買菜拉動增長的重要手段。
而營銷費用的支出,也的確有所成效,叮咚買菜第三季度無論在新增用戶數量上還是月均下單用戶數量上,都有了新的增長和突破,其中月均下單用戶數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萬。
除此之外,前置倉模式的“增重”也是叮咚買菜加大虧損的一大原因。
將29分鐘到家的作為主打口號的叮咚買菜,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完成訂單,就意味著其采用的只能是前置倉模式,即重資產模式。
只是前置倉的模式雖然有著可以實現更快速度的送達,降低物流成本,相比于其他的配送方式,更容易實現高密度覆蓋等優勢。
但是前置倉也需要企業承擔高額的履約成本費用,前置倉的鋪設越多,就意味著費用成本會越高。
而從叮咚買菜當前的市場布局來看,其前置倉擴張的速度仍在增長。截至2021年9月30日,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數量同比增長了185%,達到了1375個。
很顯然,無論是營銷費用的提高還是前置倉的加碼,都是為了擴大規模,提高效益,進而爭奪更多市場。
只是按照目前的燒錢速度,再加上截止9月30日,叮咚買菜賬面上各類現金等價物僅有68億元的現金流,似乎并不能“燒”多久了。
前有模式弊端,后是市場難固,叮咚買菜困境難解?
叮咚買菜的商業模式,即重資產的前置倉模式,是導致叮咚買菜虧損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我們前面也提及過它的優缺點,但從產業鏈端來剖析,更能看出前置倉模式弊端所在。
首先,生鮮電商平臺的首要就是生鮮采購,商品是其基礎。并且生鮮電商的采購成本是偏高的,因為生鮮電商需要保證產品的豐富度和質量,要盡可能滿足各類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就導致其采購成本會高于商超。
采購完成后便是生鮮運輸,生鮮運輸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因為生鮮電商企業為了保證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在運輸的配備上需要更高成本。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滿足高效配送效率而采取前置倉模式帶來的高昂成本,所以在運輸階段,生鮮電商的綜合成本仍然是大于傳統商超的。
那么既然叮咚買菜在生鮮采購和配送環節都有著不低的成本,其價格在理論上,應該要高于超市乃至菜攤子的賣價的,否則就是虧錢賺吆喝。
但因為前置倉模式的高成本、用戶忠誠度、市場成熟度還不夠,就導致叮咚買菜不得不用“虧損”換取“增長”,同時也使其商業模式的兩大弊端顯露無疑。
第一個弊端在于,靠成本和營銷堆出來的銷量規模,最終都要經歷退補的陣痛。
叮咚買菜為了培養消費者養成生鮮線上購物的習慣,更方便打開市場,選擇對價格進行補貼,跟線下商超幾乎相差無幾,甚至還要更加優惠,所以訂單增長才能那么迅速。
但任何靠補貼起家的模式,退補都是其必經之路,而退補之后靠什么留住用戶,將是叮咚買菜的未來發展的最大困境。
第二個弊端在于,叮咚買菜退補以后,難以維持現有的體量和規模,也就是市場難以鞏固。
因為前置倉本就是重資產,高投入的商業模式,這種巨額投入最終會嫁接到商品上,即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溢價,在某一方面,這種溢價也可以理解為享受便利生活的付費。
但如若商品溢價,那么那些因為補貼而使用的用戶,必然有極大部分無法承受,從而回到過往的傳統渠道,如菜攤子或者商超。
而對于消費上限極高,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來說,并非無法承受溢價,而是溢價后的產品對他們來說不是最佳選擇。
畢竟與其溢價買菜,何不去高級商超或者直接在外就餐,還能省去烹飪與收拾的時間,時間性價比更高
因此,位于第一類高價值和第二類低價值用戶之間,消費上限有余,對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用戶的才是生鮮電商實際的目標用戶。
可是如果失去兩大用戶群體,叮咚買菜的市場規模就難以穩固,而沒有市場規模保證,那么前置倉模式的壓力又會讓成本往上走,進而轉嫁到商品價格上,產生惡性的連鎖反應。
這對于叮咚買菜來說,將是極大的發展困境。
生鮮電商賽道群雄逐鹿,叮咚買菜如何突圍?
誰能率先盈利,破解商業模式的困境,或將拿下生鮮電商賽道的話語權。
從當下生鮮電商賽道來看,有以阿里、美團、京東為代表,以多重模式切入生鮮電商市場的競爭者。
在O2O平臺模式細分賽道上,阿里布局淘鮮達,京東布局京東到家,美團則布局了美團閃購;在店倉一體化模式細分賽道上,阿里有盒馬鮮生,京東有投資的7fresh。
在前置倉細分賽道上,京東自營的京東生鮮、美團自營的美團買菜都是其中代表;而在社區團購模式細分賽道上,阿里投資了十蕓團,京東投資了頭部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美團有自營的美團優選。
此外拼多多、滴滴也涌入社區團購賽道,再加上新興品牌每日優鮮、橙心優選等生鮮電商平臺也入局攪動風云,生鮮電商行業空前火熱起來。
只是無論是大廠還是初創企業,目前都處在普遍虧損的境地,美團優選今年第二季度經營虧損92.38億元、2019盒馬單季度虧損約30億元、每日優鮮第三季度虧損9.74億元……幾乎所有的生鮮電商品牌,都在用燒錢摸索前路。
但也并不是所有企業都燒得起的,2019年以來,呆蘿卜、吉及鮮、乃至“元老”易果生鮮,都相繼因資金問題、發展受挫等原因而退出賽道。
因此,叮咚買菜要想突圍,就不能再守著原有模式,依靠燒錢擴展業務規模。
尋求增長,打破虧損的“魔咒”,構筑起核心競爭力才是最重要的。畢竟比資金實力,阿里、京東等大廠從不遜色。
事實上,叮咚買菜已經在調整策略。在財報和分析師電話會議中,創始人梁昌霖都提到了“效率優先,兼顧規模”的策略調整,說明叮咚買菜未來會將盈利作為主要目標,不再過分追求規模。
并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叮咚買菜在供應鏈建設和商品力上也有所加碼。
據了解,叮咚買菜的生鮮產地直采比例已達到79.1%,而在其持續深耕的上海地區,這個數字高達85%。
通過產地直采供貨,叮咚買菜產品來源容易追溯,產品生長過程直觀可控,最終可以達到企業品控成本下降以及縮短交易鏈,減少產業中間環節等成果,充分發揮叮咚買菜的供應鏈優勢,
供應鏈建設的加強,也有利于叮咚買菜建立自有品牌,提升商品力,輻射更多用戶。
如叮咚買菜的新項目“叮咚谷雨”,就下設了自建豬肉、3R食品、面食三條產品線,目標是將自有產品占比提升至50%左右,構建屬于叮咚買菜的新品牌,提升品牌號召力。
此外,通過產地直采,自有產品線的蓄力,叮咚買菜還能夠研發與打造差異化商品,提升商品力和競爭力。
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拳擊蝦”、“叮咚王牌菜”等都是叮咚買菜大力推行的自有快手菜品牌。其毛利率可觀,客單價更是比平均客單價高出23.6%。
可以說既提升了商品力,也給叮咚買菜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是一個能夠上探高價值用戶,具有爆發力的增長點。
也正是得益于在供應鏈端和商品端建設的發力,叮咚買菜有了一定的效率提升。雖然目前仍在虧損,但虧損有所收窄,這意味著叮咚買菜離實現盈利又邁進了一步。
只是結果如何,叮咚買菜會不會是那個率先跳出虧損“魔咒”的領頭羊,就要讓時間來證明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