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可以休矣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方湖
中國人每年要過各種節日,前些年各種洋節比較盛行,比如情人節、萬圣節、圣誕節等,最近淡了一些;開始回歸自己的傳統佳節,如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雙十一,曾經全民的購物狂歡,一年一度創造越來越高的驕人數據。一個電商平臺大促,演變成全民購物狂歡,究竟是電商的勝利、商家的勝利還是消費者的勝利?我們試著來剖析一下。
01
雙十一再創新高,向好也有新變化
一、貓狗大戰仍唱主角,領跑雙十一
雙十一,上個月落下帷幕,貓狗大戰仍然是主旋律,雙雙高奏凱旋。
11月12日零點,天貓雙11總交易額定格在5403億元,去年這一數據為4982億元,同比增長8.5%。京東雙11累計下單金額超3491億元,創造了新的紀錄,去年這一數據為2715億元,同比增長28.6%。
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全網交易額為9651.2億元,同比增長12.22%,未突破萬億大關。兩大頭部平臺交易額占全網交易額的92.15%。從交易份額來看,2021年雙十一交易份額前三平臺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交易份額占比分別為57.8%、27.1%、6.4%。
二、更多平臺參與,直播電商成為增長點
短視頻電商,抖音和快手雙雄表現搶眼
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期間,除天貓和京東總成交額8894億元以外,快手平臺上品牌商家開播數量同比增加391%,品牌商品訂單同比增長350%,GMV同比增長433%;抖音電商則呈現“國潮”熱,爆款榜國貨數量占比達87.5%,電商直播間累計觀看395億次,成交額突破千萬的品牌達577個,單場成交額破千萬直播間282個。電商GMV同比增長224%,品牌GMV同比增長14倍。
淘寶直播電商,兩強領銜
其中11月20日,李佳琦直播間共上架了439種商品,直播間累計交易額為115億元;薇婭直播間共上架商品499種,累計交易額為85億元,兩人合計交易額超200億。
整體來看,貓狗大戰繼續領先,短視頻雙雄快手、抖音電商憑借平臺流量優勢,以更高維度的直播電商加入戰斗,局面已從“雙雄爭霸”演變為“多方割據”,四家頭部平臺均取得精彩業績。
三、Z世代入場,成為線上潛力人群
尼爾森IQ數據顯示,中國Z世代人數約2.6億,這群Z世代大學生們月均零花錢接近1680元。同過往幾代同齡人相比,他們具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同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伴隨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產品等長大的Z世代消費力正逐步釋放,將成為未來消費新潛力人群。今年“雙十一”,Z世代已展現獨特的消費需求與特點。最具代表性的大學生中,大多因為價格便宜及新品參與活動,其中受商品價格吸引而進行消費的人數占比高達86.9%。在商品品類的選擇上,他們著重考慮美妝、個護、食品、服飾等,其中51%幾乎在“雙十一”用上了自己每月的零花錢(平均1680元)。
四、雙十一開啟時間長,快遞繼續爆倉
與以往雙十一不同,2021年“雙十一”消費者預售不用再熬夜,10月21日開啟預售,包裹數量有所分流,但絲毫不影響快件的爆倉。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當日全網包裹數達11.58億個。
02
雙十一,究竟從何而來
雙十一,是雙十一狂歡購物節的簡稱
根據百度百科,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網絡促銷日,源于淘寶商城(天貓)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網絡促銷活動,當時參與的商家數量和促銷力度有限,但營業額遠超預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為天貓舉辦大規模促銷活動的固定日期。雙十一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漸影響到國際電子商務行業。
自2009年,天貓雙十一業績一路高歌。2009-2013年電商蓬勃發展、保持幾何級增長;2014-2019年成交額持續增長,但增長勢頭放緩;在疫情的2020年,因線下受限,反到推動線上銷售增長,逆勢增長85.6%;2021年觸摸天花板,雖說較2020年有8%增長,但是考慮到時間跨度,成交額應該是下降的。
03
高企的數據不是老百姓的勝利,而是壟斷性平臺的勝利
雙11剛剛落下帷幕,天貓5400億、京東3490億。
在高企的甚至充水的數據,能否體現出人民勝利還是幫老百姓帶來生活提升呢?
我看沒有。
雙11期初是促進互聯網發展和銷售有一定正面意義。正如馬云所言,認為“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是新的營銷模式的大戰對傳統營銷模式的大戰。
一、對于消費者來說,雙11美其名曰一年一度大讓利,其實是對一個價格戰的華麗包裝,沒有什么卵用。
看起來很美好、價格、讓利、送券并沒有帶來價值增殖,有時候是美麗的價格陷阱和富余的剁手行為。
在今年雙11活動中,雖然各大平臺發放的各種各樣優惠券和折扣,不少消費者覺得套路太深、越來越復雜,有的網友表示“看不到平臺的優惠力度”,跟著平臺游戲規則去玩,一是太非時間,太累了,二是為了拼單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回過頭來看一是沒得到真正實惠浪費時間和金錢。
有人做過測評,發現平臺套路太深。測評人發現拼多多的商品更便宜一些,但是平臺套路頗多,實用性并不強;京東的商品價格與平時無異,優惠券發放最少,在雙11大促中基本享受不到優惠力度;而淘寶中,三件商品原價最高,這一點出在小米牙刷上。與其他兩個平臺相比,49.9元的價格,頗有在雙11期間提升價格,然后發放多種優惠券,讓消費者感受到優惠力度滿滿之意。盡管發放優惠券多種多樣,但淘寶還是充斥著不少套路。
二、對于線上商家來說更是內卷,看似價格血戰,要么提價讓利坑玩文字游戲,要么賠本賺吆喝。
線上內卷厲害。一方面,一個線上大促一個接一個,剛忙完雙11,又得搞雙12,還有618。另一方面電商平臺競爭也進入紅海,不僅要進駐淘寶系,還有京東、拼多多,以及現在的短視頻直播平臺,品牌線上投入和運營成本極具上升,壓力山大。在投入和運營成本上升同時,還得配合平臺做讓利、促銷、價格戰,結果可想而知。
電商平臺上,線上獲客成本節節攀升,甚至高于線下。下圖為各大平臺往年獲客成本,阿里巴巴最高,到今年獲客成本達到1600元/人。
案例1:三只松鼠,是最早吃到淘寶紅利的選手,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這也導致“增收不增利”趨勢明顯。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三只松鼠營收52.5億元,增長16.42%,三只松鼠上半年的推廣費以及平臺服務費為3.98億元,同比增長50.8%。其整體的銷售費用高達10億元,同比增長7.89%,但同期利潤卻不增反降,降低29.32%。
平臺流量紅利幾乎已經耗盡,獲客成本仍將繼續上揚,三只松鼠曾經倚仗的“財富密碼”已然成為“頑疾”:過度依賴電商、較低的話語權、逐漸降低的ROI。這一狀態自2019年之后就逐漸明顯,也由此引發了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
如今,三只松鼠自稱是一家全渠道經營、全品類覆蓋以休閑食品為核心的多品牌公司。這家起源于電商的零食公司稱,已經從“線上單一渠道”發展成為“線上渠道各平臺平衡發展、線上線下全渠道均衡發展”的整體格局。
2020年線上業務方面,第三方電商平臺營業收入72.04億元,占總營收的73.56%。加大線下開店,從2017年的4.5%提升至26%,預計2021年度線下業務占比達到33%-35%;截至報告期末,線下店鋪數量合計超1000家(投食店171家,聯盟小店872家)。2021年聯盟小店預計新開800-1000家。
案例2:BOYLONDON關閉線上店鋪(點擊跳轉閱讀)
近日,BOY LONDON在天貓、京東的旗艦店均掛出了關店清倉的海報。品牌天貓旗艦店即將于12月月底正式關店,京東旗艦店雖未標明正式關店日期,但也醒目地標注了“限時拋售,一件不留”。
截至目前,BOY LONDON天貓旗艦店粉絲為184萬,京東旗艦店粉絲66.9萬。有關工作人員表示:實體店不會關閉,因為官網和實體店貨源渠道不一樣,所以官網不能給你一些保證,實體店是有(保證)的。
三、雙十一對社會有什么用處呢?
1、平臺大者恒大,形成壟斷。
2、行業內卷:電商大促安排上,除了雙十一,還有雙十二、6.18;電商行業,淘寶系、京東、拼多多三大巨頭,內卷厲害;短視頻直播帶貨,既時優惠讓利、明星帶貨等等,對傳統電商沖擊較大;
3、社會資源浪費:
集中的物流和快遞,極度浪費社會資源,降低效率;
資源高度集中沒有產生更多社會價值;
4、對后疫情時代線下實體商業產生更大沖擊。
04
雙十一,誰是最大得益者?
高企的數據不是全民狂歡,而是人民幣的狂歡。
誰才是雙十一最大的獲益者,商家?NO。消費者?NO。社會?NO。
是阿里?是京東?是后面把持巨大利益的資本
可以做個數據推演,看看一場雙11活動,天貓掙多少錢?很多人對此也比較關心,就是天貓平臺一次性賣了5403億,這次天貓能從中賺到多少錢呢?
天貓跟京東不一樣,天貓屬于是平臺,并沒有直接銷售商品,而是抽取技術服務費,直通車等廣告費用,阿里正常抽取的技術服務費是5%左右,廣告費率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如果按照這個計算,那么天貓雙11阿里就能收取540億左右的費用。
截至2019年6月3日,軟銀持股為25.9%,依然為第一大股東;Altaba持股為9.4%,為第二大股東。按此推算,此次雙十一活動中,軟銀獲益約為139.86億元,雅虎母公司約50.76億,當然馬云也有約33.48億。
誰是最大受益者,不言而喻。把一場價格戰促銷活動,從最初包裝成城市級、電商行業級的營銷活動,到現在的國家級、社會各行業級公益性全民狂歡,卷入無數頂級資源,甚至社會資源乃至國家級資源,美其名曰雙11,是一場超越以往無數營銷的一次重大營銷勝利。歸根結底,雙十一是馬云的勝利,是天貓阿里的勝利,更是以孫正義代表的資本方的勝利。
05
超級平臺是商業模式,也可能走向市場壟斷
一、新一代消費者登場,超級平臺應運而生
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新生代消費群體崛起,以及科學技術進步,推動我國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隨著行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和城市化,生活服務市場正有粗放增長步入優化升級階段,大型生活服務綜合平臺逐步確立。平臺經濟模式確立,生活服務市場超級平臺化已成主流。
超級平臺的形成大概有幾方面原因:
旺盛的消費需求構筑的龐大消費市場,獨特的數字化環境及技術應用進步,快速擴充的服務內容,資本的助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政府政策扶持。
以上多充因素的協同作用,使得生活服務市場經歷了持續且快速增長。
平臺經濟依托繁榮的商業生態系統、開放的基礎設施、數據化的生產要素和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撮合機制,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生態,足以打通多個服務垂類,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消費體驗。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這樣一個超級平臺更恰合他們的消費需求。
超級平臺作為消費者生態重要整合者,在構建消費者生態的過程中,正不斷加強不同需求與供給的串聯,并依托用戶大規模增長和活躍消費消費粘性,因此向著新興的領域滲透。隨著Z世代新一代消費者逐漸崛起,超級平臺化也將成為主流。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分類分級指南》,把互聯網平臺分為超級平臺、大型平臺、中小平臺三個級別。其中,超級平臺在中國的上年度年活躍用戶不低于5億;核心業務至少涉及兩類平臺業務;上年底市值(估值)不低于10000億元;平臺具有超強的限制商戶接觸消費者(用戶)的能力。據此條件,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互聯網企業,市值均超10000億元,有可能被歸為超級平臺。而京東、拼多多等企業市值也接近10000億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分類是便于未來分行業管理,分級是對互聯網平臺進行規模界定。這樣明確了互聯網平臺的主體責任,也明確了監管適用的法規,比如金融業和娛樂業監管的監管側重就各有不同。”
二、阿里巴巴這個超級平臺有多大?
阿里巴巴發布2021財年年度報告,2021財年整體線上實物GMV同比增長21%,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173億元,同比增長41%;調整EBITDA為1968億元,同比增長25%;實現歸屬股東的Non-GAAP凈利潤為1720億元,同比增長30%。2021財年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生態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突破了10億里程碑,達到11.3億。國內和海外消費者在阿里巴巴平臺上創造了8.119萬億元人民幣的年度交易規模,主要包括中國零售市場GMV為7.494萬億元。
阿里巴巴主要業務版圖,主要將業務分為四大塊:
核心商業(中國零售,高鑫零售,盒馬,1688.com,Lazada,速賣通,alibaba.com,本地生活服務-主要是餓了么和口碑,以及菜鳥物流服務);核心商業是阿里的起家,也是基礎業務,核心業務,依然保持著一定速度的成長,其中中國零售的傭金收入(也就是作為平臺給商家開店后獲得的收入)增長24%,不夠驚艷,但也源于疫情和反壟斷調查后提供給商家很多免費服務以及福利,中國零售中新零售以及直營業務增長迅猛,同比增長94%,包括天貓超市,盒馬以及高鑫零售,未來直營業務可能會成為阿里核心商業的新的增長點。
云計算(阿里云);
數字媒體及娛樂(優酷,線上游戲,以及UCweb);
創新業務及其他(高德,天貓精靈及螞蟻收取的中小企業貸款年費)。
一、阿里巴巴O2O帝國:
二、阿里巴巴金融帝國:
三、阿里巴巴的物流版圖:
四、阿里巴巴的投資版圖:
企查查的《2011-2020年阿里巴巴投資數據報告》,盤點阿里資本近十年的投資歷程,深度剖析阿里資本版圖。
截至2020年底,阿里系共對外投資433家公司,發起/參與投資事件529起,總披露投資金額達8276.9億元人民幣。其中,阿里巴巴參與投資事件360起,螞蟻金服參與128起,其他則主要由阿里影業、阿里健康、菜鳥網絡等投資主體所貢獻。
阿里巴巴2014-2020年重大投資事項一覽:
新財富統計顯示,阿里巴巴從2014年至2020年報披露的重大股權投資,金額合計3958億元。
最全阿里投資概念股,總市值高達4.12萬億
06
雙11可以休矣
曾經每年轟轟烈烈的雙十一,各大平臺和商家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促銷活動,一時訂單如潮、貨量積壓成山、快遞來不及郵出,成為每年商業的一大盛況。在反壟斷處罰后,今年的雙十一活動各大平臺并沒有出臺大規模宣傳和推廣,雖然看起來數據仍然飄紅好看,但總覺得有登頂后的頹勢。
一、2021年雙十一有點不一樣。
2021年雙十一,雖然取得較去年一定增長,但比以往變得冷清,屬于”靜悄悄的進村“。而且這次雙十一時間跨度較大,以天貓為例,從10月21日到11月11日,所以這個空前數字上有很大想象空間。
1、消費降級:受疫情影響,大家不再是剁手的沖動消費,更多的是消費緊縮或消費降級。隨著中國產業升級和國家鼓勵科技創新,花費巨資以低價促銷這個低端營銷,就沒必要也不可能受到國家重視。
2、不管行業協會還是消費者,更加理性看待雙十一的”低價“。
3、直播帶貨,以低價名義帶貨已成為常態,消費者對低價敏感度降低。以低價促銷起家的雙十一,又能呈現什么戰斗力。
二、雙十一背后凸現新問題。
1、大者恒大,破壞競爭公平性。雙十一也是由阿里初創并推廣開來的,是阿里推出來的超級促銷活動,獲利最大仍然是阿里和阿里的股東們。至于超級平臺來說,也有極壞影響,破壞行業公平性。國家已經出手,對相關超級平臺開出天價罰單。
反壟斷成為新常態。2021年對互聯網企業來講并不是祥和的一年,很多平臺都被處罰了,比如阿里就因涉嫌壟斷被罰了182億,美團也被罰了34.42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繼續發揮監管功能。
2、對社會并未創造最終價值,只是超級平臺的一場商業秀。不要讓壟斷性平臺型企業,非價值化引導商業進入內卷化,就像芒果臺娛樂至死那個錯誤的價值引導。最大得益者并不是社會和老百姓,而是躲在幕后的資本家。雙十一本質是低價促銷,對消費非價值化引導,而是限于價格戰的美麗包裝。商家、行業、消費者已經極度內卷化,停止雙11,就像教育雙減,給實體商業減負,營造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
3、衡量一個活動或現象,看是否致力于社會公平性和共同富裕,作為一個價值判斷。老百姓我心中自有一桿秤。
不管壟斷、超級平臺,或是低價、價格大戰,在當前鼓勵科技創新形勢下,不但沒有給社會帶來多大價值,而且給品牌商家內卷帶來成本提升,最終結果是消費者熱熱鬧鬧、商家熙熙攘攘中賺的盆滿缽滿的是那家超級平臺。
雙十一,可以休矣!
參考文章:
《不再一味追求交易總額!2021年“雙十一”出現新變化》
《大股東減持、品控難題、流量觸頂……三只松鼠要過氣了嗎?》
《互聯網平臺將分級分類 騰訊阿里或按照超級平臺監管,未來影響幾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