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能帶娃哈哈走出品牌老化的魔咒?
伯虎點睛:接班人,還不是娃哈哈最難的題。
這一年,首富宗慶后76歲,終于放心地把交接棒傳給了女兒宗馥莉。
12月9日,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宗馥莉女士出任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負責日常工作。
即便是首富之女,宗馥莉的接班準備也是用了17年。
二代接班之路
宗馥莉1982年出生,14歲出國留學,22歲畢業后就直接進入了娃哈哈的一線車間。這個“二代”早就很清楚,出國就是讀書,回家就是接班。
與王思聰一樣,宗馥莉也坦然接受了自己“二代”的身份——有何不可,“我爸給了我一個很高的起點,我就不能浪費掉。”
所以,雖然看似選擇很多,宗馥莉也還是回到了做飲料的路上。
基層鍛煉三年,順利成章地,自己開干。2007年,宗慶后給了女兒1000萬美金,把娃哈哈代加工的子公司宏勝集團給她去折騰。這其實給了宗馥莉充分的自主權,從供應鏈到管理,也有更全面的歷練。
當時央視對父女倆有一段訪談,宗慶后充分放權,說女兒自己就是老板,她說了算。這就算是企業家對女兒的寵溺了吧。
宗馥莉雖也當面恭維父親才是“大老板”,但是心氣兒卻是傲的,她說,宗慶后的管理“太講人情”,“我更愿意用制度說話。”
伯虎財經梳理十多年前的訪談記錄,對剛剛留洋回來的宗馥莉而言,父輩的管理方式是守舊的、低效的,而她要用西方學到的先進管理理念來治理企業。這些言論也一度為她招來了質疑,畢竟年輕人嘛,證明自己還需要一個過程。
對比兩個人的報道敘事也很有意思,媒體提到宗慶后總是離不開“親力親為”,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離開,勞苦功高。到宗馥莉這兒呢,是“公文處理效率排名第一”,平均時長4小時,勤奮也是勤奮,似乎又多了幾分輕巧。
屢屢試錯
作為改革開放年代崛起的第一批消費品牌,宗慶后為娃哈哈打下的基礎是不容小覷的,他的制勝招是“渠道扁平”,不同階段抓不同的節點。
早期需要一批商,就多鼓勵他們發展。而到中期,一批商限制了二批,娃哈哈就收權,鼓勵二批開發網絡。再到渠道下沉期,又轉向支持小三批。嚴格管理價格差,做渠道利益的分配者,這讓娃哈哈守住了自己的市場控制權。“減少中間環節”的渠道管理思路,讓娃哈哈三十多年來仍然受益。
到宗馥莉接手,她最先上手的是產品和技術,然后才是銷售、公關。雖然號稱娃哈哈要走近年輕消費者,但是宗馥莉在這上面交的學費還真不少。
2016年,宗馥莉推出了以自己英文名字命名的品牌“kellyone”定制化果蔬汁,售價三四十元一瓶。與娃哈哈的主戰場二三線城市背道而馳,有人大呼“離譜”。甚至宗慶后也公開表示不看好。
這個品牌后來不了了之,有人卻稱kellyone的真正價值不是體現在銷量上,這就有點詭辯了,做飲料沒銷量沒市場還玩什么呢?
不過,它確實也能說明一件事:從那時候開始,宗馥莉“躬身入局”新消費了。
用宗老爺子的話來說,是找到“門”了。
但是緊接著2018年宗馥莉的一個舉措令人大跌眼鏡,她上任娃哈哈品牌公關部部長第一把火,就是撤掉代言了20年的王力宏,理由是“不喜歡,王力宏年紀大了,觀眾會審美疲勞。”
這樣一個“直言不諱”把她自己送上了熱搜,也讓人不禁捏了一把汗,這會是一位“好公關”嗎?
娃哈哈公關的動作倒確實變頻繁了。近兩年,娃哈哈攜手其他品牌推出了聯名“盲水”系列,舉辦“AD鈣大人國異世界”、入駐嗶哩嗶哩線下嘉年華……宗馥莉在品牌聯名的路上越走越嗨,還推出了奶茶直營店。
從前希望個人與品牌互相獨立的她,甚至也學起董明珠阿姨,自己走到臺前來帶貨了。
可問題是,如果年輕人對王力宏都不感冒了,對Kelly又怎么會買賬呢?
娃哈哈的難題
有意思的是,近兩年再看宗馥莉的訪談,對父親認同多過了分歧。
比如,“我爸非常堅定主業,我以后也會這么做。”“我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感,就是樂趣。”
這些年,父女倆達成的最大一致就是上市。
早年間,宗慶后對資本的態度是堅決不,不差錢。而今也開始改口了,向女兒的口徑靠攏,不排除IPO了。
哪怕四年前,宗馥莉被一個殼公司擺了一道,有人利用娃哈哈要借殼的緋聞炒高了股價,套牢了韭菜。
“未來,只有跟資本市場相結合才會走的更遠,這是每一家公司都要做的。”這是宗馥莉的長期主義。
人生贏家宗馥莉,這一生作的兩個最正確的選擇,一個是投對了胎,另一個是選對了消費行業。如今,擺在她面前的難題是:要如何讓人相信娃哈哈還能夠再年輕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