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尋人”記
2021年12月6日,山東聊城。
“我要給奶奶打電話,我看到了,看到了,快拿手機來。”孫海洋緊緊抱著孫卓,雙手用力抓著他的衣服,放聲痛哭。
鏡頭面前,孫海洋止住了情緒,紅腫著雙眼,微微有些出神,嘴里反復念叨著,“我終于找到孩子了,我再也不用尋孩子了。”
至此,一個跨度長達14年的尋子故事,終于有了令人欣慰的結尾。
如孫海洋一般的家庭不在少數。
據《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測算,去年全國每天約有2739人次走失,全年走失達100萬人次。每一個親人走失與尋找背后,都是一個讓人心碎,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漫漫長路。
從挨戶走訪、張貼尋人啟事,到登報、廣播,隨著傳播技術發展到今天,互聯網大廠們也走上“尋人”之路。科技加持之下,尋人效率呈幾何式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9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監測統計顯示,近三年來,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發布近4000名兒童失蹤信息,找回兒童3900余人,找回率達到98%以上。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不再有淚水的家庭。或許,這就是互聯網大廠發力尋人最重要的意義,也是科技鏈接善意最好的體現。
PART.
01
大廠“尋人”
2020年3月,“寶貝回家”志愿者劉紅濤,收到一條“能不能也幫我外婆找找家”的留言。
留言中的外婆姚鵬娥,已經93歲高齡,饑荒戰亂時期,輾轉被賣到兩三戶人家,落腳山西寧武縣。
音容相貌早已不似當年,是否有親人健在也無從知曉。僅憑一句帶著口音的“魏縣”,劉紅濤在抖音發布了尋親視頻。
“湖北還有個威縣,可能是那兒”,網友留言是一條關鍵線索,劉紅濤立即聯系當地政府,鎖定“香花營村”。
湖北威縣香花營村,家中院子里有顆大椿樹,信息都對上了。彼時,距離姚鵬娥被拐賣已經過去了80年,而找到家,卻只用了7天。
認親那天,長長的隊伍從姚鵬娥家門口一直排到村口,全家族20多口人從早上站到下午3點,盼望著姚鵬娥回家。
家中的院子里,早早就擺好了兩桌飯菜。大椿樹早已被砍掉,剩下一個圓圓的樹墩。兒時玩伴顫顫巍巍的來到家中看望姚鵬娥,僅一眼,就認出彼此。
老人家耳背,相互貼著耳朵說話,邊摩挲著對方的背,邊抹著眼淚。
第二天,姚鵬娥去父母墳前祭拜,失聲痛哭,夜晚無眠,她只是呆呆地坐著,望著窗外。這份鄉愁,終于有處得以安放了。
姚鵬娥和她的老發小
2018年以前,劉紅濤只在“寶貝回家”網站上發布尋人帖;抖音大火后,劉紅濤開始在抖音上幫人尋親。三年來,他通過抖音不間斷地發布尋人信息,幫助超過100個家庭團聚。
字節跳動也發現了抖音在“尋人”上的巨大價值。2月25日,借著頭條尋人5周年的節點,字節跳動正式發起“dou來尋人”計劃,希望邀請有志于尋人公益的機構和創作者參與。
而在此之前的5年,頭條尋人已經借助“算法”發布了13萬多條尋人啟事,找回了15346名走失者。
“頭條尋人”五周年溝通會上,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闡述了頭條尋人的技術原理:以走失者失蹤地點為圓心,向特定半徑里的頭條用戶推送消息,找到走失者最快用時僅一分鐘。
5年時間里,頭條尋人發起“兩岸尋親”“無名患者尋親”“尋找烈士后人”等項目,并于2018年11月上線人臉識別功能。
人臉識別也是百度AI尋人的核心技術。2017年,李彥宏首次在“兩會”上提案建議用人臉識別技術幫助公安機關尋找走失兒童,這項提案主要是源于電影《親愛的》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百度 AI 尋人自2016年上線以來,至2020年9月15日,已累計完成41.91萬次人臉對比,尋親成功數量11716人次。
被拐27年男孩付貴,是運用百度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尋回走失兒童的第一例。
1990年,6歲的付貴被人販子從重慶拐賣到福建。2009年時,付貴在“寶貝回家”網站上傳了自己10歲時的照片;2016年,父親也“寶貝回家”上傳了付貴4歲時的照片。
2017年3月,百度和 “寶貝回家”建立合作,將首批2萬多條尋親數據接入百度跨年齡人臉識別系統對比評測。經DNA比對確認,33歲的付貴在被拐27年后與家人團聚。
騰訊也是如此,微信與中社兒童安全科技基金、騰訊公益聯合發布了“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CCSER)”,試圖建立一個觸角廣泛的兒童保護網。2017年6月,為了協助警方提升尋人的效率和準確度,騰訊AI實驗室騰訊優圖,聯合騰訊云和騰訊志愿者發布的“優圖天眼尋人解決方案”,截至2019年5月,幫助福建省公安部門“牽掛你”防走失平臺,累計找回1091余人。
PART.
02
從電線桿到互聯網
“尋人”從來都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加速了信息流通,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人們無法確認這條尋人信息的真實性,也無從得知走失者是否已經尋回,非中心化的社交網絡尋人的弊端立顯。
歐美國家較早意識到這一點,1984年,美國就開始著手建立中心化尋人系統——“全國始終和受剝削兒童保護中心”,信息系統化使得美國50個州的失蹤兒童信息都能聯網查詢。
國內,2007年張寶艷創辦尋親網站“寶貝回家”。彼時,網絡尋人引起國內互聯網大廠的普遍關注。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尋人網站數量的增長不一定是件好事,獨立的尋親網站只會讓“信息孤島”問題越來越嚴重。
2013年開始,人們才開始注重尋人數據的打通。
雅安地震當天,搜狐、百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等互聯網企業紛紛上線尋人平臺。此時,問題凸顯:該在哪個平臺上發布和關注尋人信息?怎么判斷受災人員是否已經找到?
曾有媒體人發表文章呼吁平臺打通數據。具體做法是先統一數據格式,再共享、去重,以減少重復勞動,為救災民政部門提供更統一的人員資料。
2013年,“404”公益事件,讓互聯網尋人公益在國內生了根。通常,當人們進入一個不存在的頁面時,瀏覽器會提示“404 Not Found”,有人靈機一動,把它變成了一條公益廣告。
而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歐洲“NotFoundProject” 項目,由“歐洲失蹤兒童行為組織”和“歐洲尋找失蹤人口聯盟”等公益組織發起,旨在利用閑置網絡空間幫助尋回失蹤兒童。
消息傳到國內,便引起了一股404公益風潮,大批人受到這個點子的影響,并為此付諸實踐。
Notfound project項目
2015年后,互聯網尋人公益開始走向正軌。
那年11月20日,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上線,關注公眾號之后,如果附近有兒童丟失,就會收到推送。
但這一系統卻遭到關于運營資質、信息審核與隱私收集等方面的質疑,扛不住壓力,主辦方在數天后關閉了訊息發布功能,并宣布會推出專門的APP。
阿里吸取其教訓,于2016年5月,上線“團圓系統”,平臺內不允許網民自行發布尋人消息,所有信息都在公安部門的審核和指導下統一發布,可以確保真實和及時。
2016年底,百度公益和民政部、寶貝回家合作,開啟AI尋人項目;2017年6月,騰訊跟福建省公安廳合作,推出了一個人臉識別的尋人系統——“牽掛你”防走失平臺。
至此,互聯網尋人完成了蛻變。
互聯網尋人公益發展到今天,走失人口明顯減少。《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統計顯示,相比5年前,我國2020年走失人口減少近75%。其中,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完善、脫貧攻堅、信息分發等技術能力提升,成為讓走失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
PART.
03
尋人是平凡的超能力
“找到走失者,除了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尋人團隊”,頭條尋人五周年溝通會上,李濤提到頭條尋人的B面——擁有著平凡人的超能力的“尋人者”。
尋人流程不難,但有些枯燥。
首先要篩選用戶提交的各種線索,聯系當事人一一核實;
根據采訪補充具體資料和細節,按照規范格式發布尋人啟事;
根據走失時間估算活動范圍,在走失地點附近做精準的彈窗推送;
最后是等待知情人聯系。
看起來如此簡單的流程,卻經歷了漫長的打磨。頭條尋人項目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大年初二,在此之前,進展并不順利。
因為奶奶生前走失的經歷,原本負責編輯地方新聞的曾華第一時間要求加入,大家就這樣赤手空拳進入了移動互聯網尋人這個領域。團隊在初期推送了非常多拐賣兒童和兒童走失的信息,但是很遺憾,嘗試了半年沒有一個成功案例。
轉機出現在2016年春節大年初二。河北燕郊一個老人走失,家屬在網上發布了尋人啟事,尋人團隊的實習生看到這條消息,并試著在燕郊周邊彈窗了這條信息。沒想到,當天下午就兩個頭條用戶反饋,最后,在第二個用戶描述的地點找到了老人。
老人的行動力較低,在他走失地點附近彈窗尋人信息應該更容易找到。從那時開始,團隊把目標鎖定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年人身上。當找到這個痛點之后,他們幾乎能做到每星期找到兩三個。
北京字節跳動副總裁李濤
但即使是有著豐富尋人經驗的團隊,成功找到走失者的概率也只有13.5%。也就說,推送100個尋人啟事,能成功找回來大約13個人。畢竟,找走失的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大海尋針”這句俗語,說的就是找人的難度。
曾華曾說過,“當你看到那些喜出望外、又哭又笑的表情,覺得什么付出都值得。”這也許是尋人團隊不斷經歷挫敗,但仍然雞血滿滿的原因。
在找人的同時,頭條尋人還多做了一件事:及時回訪和尋人數據分析。2019年7月,頭條尋人活動現場公布的幾個結論十分出人意料:
三大走失人群分別是:成年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其中成年走失人數最多,其次是老年人、未成年人;三大走失原因:精神疾病、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智障;抑郁癥是最致命的走失原因,雖然因為抑郁癥走失的不多,但是最致命;六成未成年人走失,是因為主動離家出走;近一半走失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這些數據和分析的過程給各地尋人組織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同時也向家中有易走失者的家庭提供了建議。
但尋人“算法”所涉及的隱私問題依然常常為人詬病。
“頭條尋人”的彈窗推送涉及用戶定位等個人信息,尋人啟事中個人信息的分發、傳播是否合理也曾引起用戶質疑;百度人臉識別信息庫是否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如何保護以及多大程度上保護個人信息……
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是:越往后,人們評價一家企業就會越像評價一個人那樣,不僅看它的成就,也要看道德水準與善惡觀。好在互聯網大廠們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件事,努力深耕科技尋人,引導科技向善。
目前的尋人技術或許并不完美,但往長遠看,深耕科技尋人這件事對大廠們來說,不僅僅是發發善心,而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與資源的事情,這也恰恰是最寶貴的地方。
正如馬云在微博中寫的那樣,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是技術背后的夢想與責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