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除雜草”
日前,“小紅書封禁29個涉嫌虛假營銷的品牌”話題登上熱搜。
這一次,小紅書整治的重點是“代寫代發”。也就是說,被封禁的品牌大多提供圖片、文案和賣點,讓素人批量直發,鋪設大量未經真實消費體驗的種草內容。
不少商家和品牌在小紅書搜索品牌名稱發現,相關的所有筆記都消失不見。
“小紅書這次玩真的了”“以后真實種草才是小紅書的流量密碼”,有觀點將小紅書此次治理品牌的行為,形容為“史上最狠”。其實早在去年9月,小紅書就啟動過“啄木鳥計劃”,主要治理的是發布虛假種草筆記的賬號,后來也舉報過“第三方接單中介平臺”,而這一次,小紅書將矛頭對準了虛假營銷的品牌。
小紅書作為生活方式社區,大量原創內容都由用戶自發生產,如今其已經成為年輕人搜索、種草和消費決策的入口,之所以有此輪雷霆行動,是因為虛假營銷嚴重影響用戶的信任和體驗,讓部分用戶已經分不清哪些才是真實的體驗和種草。長久發展下去,最后受損的是小紅書的內容生態。
真實,也因此成為小紅書最堅持的原則,而此次封禁品牌,也絕不會是最后一次。
當“種草”平臺開始“除雜草”
聽到“小紅書封禁29個涉嫌虛假營銷的品牌”的消息,接近小紅書的行業人士肖君第一反應是,“沒想到小紅書會對品牌下手”。
“對于任何一個平臺來講,平臺和品牌的關系都非常特殊,直接大批量封禁的處理,一般不常見。”
不過,多位商家、品牌和行業人士一致認為,小紅書此次封禁品牌的動作,來得正及時。
這次小紅書的封禁動作很突然、也很徹底,“直接封禁”不展示任何相關筆記,可見力度之大。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相當于小紅書在給品牌發最后通牒——“現在還不整改,就等于主動放棄這一渠道”。
林倩是某護膚品牌業務負責人,她看到幾個大品牌被封禁的消息,立刻給小紅書的直客部門打電話,對方建議,不要再去鋪那些劣質的或非真實體驗的用戶直發筆記,多讓用戶自發到平臺上分享真實體驗。
“看到這個消息,我第一反應是趕緊截圖保存。下次再有客戶要求做‘素人鋪量’,我就直接把截圖給他看,告訴他‘虛假營銷’的后果。”小紅書官方營銷服務商“微思敦”的渠道負責人甘飛稱。
虛假營銷是怎么來的?上游的品牌發需求單,由中游的“螃蟹通告”“紅通告”“微媒通告”等20余家第三方接單中介平臺,再把需求對接給下游的素人博主。
實際上,小紅書一直在打擊這條“代寫代發”虛假營銷的黑灰產業鏈。
早在2020年9月,小紅書就啟動過“啄木鳥計劃”,以打擊發布虛假種草筆記的賬號;并通過微信、百度貼吧、豆瓣、淘寶等跨平臺舉報,下架或屏蔽超過160萬個黑灰產招募鏈接。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次,小紅書揮劍斬向品牌方,也是平臺走向成熟的標志。
“很長一段時間里,虛假營銷筆記都沒有辦法完全杜絕。客觀上來講,是因為這類筆記的打擊需要長期生態化的建設。”肖君指出,現在小紅書有了成熟的算法識別能力和分發機制,對黑灰產業鏈的打擊機制逐漸完善。
“虛假營銷”已成過去式
在種草價值逐漸顯現的過程中,品牌到小紅書投放的主動性越來越強,這里逐漸成了新品牌孵化的第一站也是關鍵一站,但為什么會有大量品牌繞過平臺、私下虛假營銷呢?
據甘飛介紹,“素人鋪量”的打法,在早期有過紅利。早期,用戶的眼光都聚焦在明星和KOL身上,當逐漸發現明星和KOL也會“恰飯”,他們轉而開始關注和信任與自己一樣真實的素人,于是,KOC火遍小紅書,大量品牌借素人紅利崛起。如今用戶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回歸內容、真誠分享才是正道。
品牌方證實了這一說法,在林倩的經驗里,部分品牌會在電商大促、品牌上新期、產生負面輿論等節點,在小紅書進行“素人鋪量”,為品牌聲量造勢或對沖負面。
后期,“素人鋪量”逐漸演變成了“虛假營銷”,傷害越來越大。
有市場就有需求,很快,“代寫代發”等黑灰產業鏈也盯上了小紅書等內容平臺。一個直接的后果是,內容雷同性高、易被平臺處罰,還會導致平臺內容過載。
“這與小紅書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肖君稱,在用戶眼里,小紅書本來是一個真實分享生活的平臺,結果虛假營銷讓內容生態的質量受損,還弱化了真誠分享的社區氛圍,從而影響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度。
而對于那些與第三方接單中介平臺私下合作的品牌方來說,自身利益和投放效果均得不到保障,長遠來看弊大于利。
這一困境的破局點就是,平臺進行強有力的管控。
甘飛表示,違規的品牌,本身做的就是無效營銷,還給社區添亂,給用戶體驗帶來干擾,平臺為了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強化治理手段實屬必然。
不少品牌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稱,“大家都遵守規則,游戲才玩得下去。”
不過,甘飛提到,平臺一邊加大懲罰力度,一邊加快規范化運營,但擺在面前的難題依然不小。“可能新入局的玩家依然會上來先鋪幾千篇代寫代發的內容,接下來,平臺需要堅持嚴格管理,扳一扳部分品牌和第三方平臺的營銷慣性,讓小紅書的營銷生態重回健康狀態。”
除雜草,是為了更好的種草
小紅書借此契機進行管控和治理,是為了引導品牌采取健康的營銷方式,更本質的目的是讓內容生態回歸真實。
“小紅書的治理動作,可以推動那些只想靠營銷起量的品牌,好好打磨產品。”林倩稱。
她舉例,很多用戶會在小紅書分享關于自己產品的真實反饋,其中不乏“味道太重、質地奇怪”等質疑聲,這些真實反饋對于品牌而言,其實是一個完善產品、對用戶答疑的機會。
重度小紅書用戶小白回憶,今年上半年,她在小紅書上看到過一些雷同的素人筆記,卻沒有真實的體驗,不看品牌介紹甚至分辨不出是在種草什么產品。她和室友一度玩起了“猜猜這是什么品牌的廣告”的游戲,也逐漸對小紅書的種草內容產生了警惕。
小白稱,“其實用戶并不是反感商業合作,在意的是,種草內容和商業合作內容是否經過真實體驗,夠不夠戳人心。”林倩也提到,“小紅書平臺的種草屬性,使得用戶對于優質商業內容合作的接受度更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小紅書用戶對博主“恰飯”的接受度高,用戶不是反感廣告,而是更希望博主能持續產出優質內容。
野蠻生長后又經歷陣痛,是許多平臺的必經之路。因為當一塊新的流量洼地成熟之前,總會有大量商家涌入,想辦法以低成本的方式攫取流量和商業價值。
以種草平臺深入人心的小紅書尤其明白,真實是立身之本,所有真實屬性被大大弱化的內容社區用戶口碑和商業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小紅書依靠種草生態起勢,如今“除雜草”會助其再上層樓。
對于想在小紅書上生存的品牌,上述業內人士建議,品牌應謹遵平臺規則進行營銷,“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做真實種草,永遠能吃到紅利,如果背道而馳,只能走下坡路。”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肖君、林倩、小白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