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開店8000家,追趕海底撈的企業,跑出瑞幸速度
當“宅家吃火鍋”不再是高頻、剛需,鍋圈食匯面臨的“限制”也將更多。
借資本逆勢擴張
又到了高頻吃火鍋的季節,但這個冬天,在火鍋這條產業鏈上,不同的企業卻迎來了不一樣的命運。
海底撈、呷哺呷哺等頭部火鍋餐飲品牌在擴張計劃失敗后,迎來“寒冬”,正經歷調整期的陣痛;上游,以火鍋底料為代表的復合調味品賽道依然火熱,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新老企業爭相布局;而倡導“宅家吃火鍋”的火鍋食材超市,在疫情期間經歷了一輪井噴式發展之后,如今也陷入了一地雞毛的境地,不過,在很多品牌撤退或收緊之際,也有企業在爭議聲中“激流勇進”,快速擴張。
火鍋食材超市賽道的“領頭羊”鍋圈食匯繼今年6月進駐華南市場,成立深圳分公司之后,又于近日發布了“南下搶占大灣區市場”的相關規劃,計劃三年內在深圳開設300至500家門店,整個廣東開設1000家門店,并于2022年進駐香港和澳門。從鍋圈食匯的過往經歷來看,這個擴張速度還不是最快的。
公開資料顯示,鍋圈食匯于2017年在河南鄭州成立,歷經4年的發展,通過加盟模式已進駐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200多個地級市、1000多個縣城,線下門店量達8000多家,主要分布在距離消費者最近的社區中,線上也有自己的下單APP和小程序。除了規模擴張,鍋圈食匯的食材品類也在不斷延展,除了主打的火鍋和燒烤食材,還有速食、鹵味、預制菜、水果等品類。
梳理鍋圈食匯的擴張進程,不難發現2020年是其擴張最猛烈的時候。彼時,受疫情影響,“宅家吃火鍋”的消費模式變得興旺,鍋圈食匯的線下門店從2020年1月的1700家突破至10月的5000+,這擴張速度與“瑞幸速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鍋圈食匯的擴張速度,也是資本力捧的結果。天眼查顯示,從2019年8月到2021年8月,短短兩年時間里,鍋圈食匯收獲了來自三全食品、不惑創投、IDG資本、茅臺建信基金等多家機構的六輪融資,刨去最近一筆未披露的融資金額,前五輪融資累計金額達27億元人民幣。這個融資頻率和金額,在業內并不多見。
有了資本的加持,鍋圈食匯曾喊話2021年要開10000+門店,創造100億元+營收的目標,并表示采購量有望超越海底撈。如今,2021年已進入三天倒計時,鍋圈食匯的百億營收目標完成與否還未可知,但擴張帶來的爭議已引起業界關注和討論。
“一年回本”的爭議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業界、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質疑和吐槽鍋圈食匯加盟政策的言論,質疑最大的點在于其對外宣稱的“25萬加盟成本,最晚一年回本”。
快消君從鍋圈食匯的招商人員處了解到,加盟一家線下門店所需的成本在23-25萬元之間,而這個成本是不包含門店房租和人力成本的。具體來說,這20幾萬的費用包括了2萬元的保證金、2萬元的服務費、統一風格的門店裝修費、設備采購費,以及8-10萬元的首批食材費用。
而這些成本投入到底多久能回本?該招商人員表示,單家門店的回本周期在6-10個月之間,最晚不會超過一年。為了消除潛在加盟者的疑慮,該人員表示,目前武漢開設的150多家線下門店,平均單店單天的流水保持在8000多元,毛利率維持在35%左右,凈利率也達到了25%。
為了求證該招商人員的言論,快消君走訪了武漢市中心城區的幾家加盟門店。其中一家門店位于武漢市武昌區一高檔小區密集的社區內,面積約50平方米,店主W是位30多歲的年輕人。不大的店面,密集陳列了幾百個SKU,從調料、底料、凍品,再到各種葷素配菜,基本囊括了所有與火鍋相關的食材。每一個產品的外包裝上都帶有“鍋圈食匯”的字樣和品牌logo,但這些產品并不是其自己生產的,“都是與海天、李錦記、安井這些大品牌合作冠名的”。
雖然該社區及周邊只有W這一家鍋圈食匯門店,但臨近有一家生鮮連鎖超市和一家夫妻小店,與之形成競爭關系。W表示,自己門店的優勢在于食材齊全,可以一站式解決顧客的需求,客單價也不高,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
關于25萬的加盟成本,W表示啟動費用遠不止此,“房租這個大頭還沒算在里面,再加上水電費和人力成本”。據W介紹,公司要求每個店配備三名工作人員,但他為了節約成本只安排了兩個人。關于一年能否回本25萬,以及自己經營兩年多的實際盈利情況,W并不愿做過多交流,但他表示有意將店面轉租,或者將店里的設備轉手之后,退出加盟。
一生鮮電商從業人員表示,超市生鮮的毛利率并不高,需要高營收來支撐經營,新門店想一年回本很難實現。拿一向被視為業內最高標準的永輝超市來說,其今年上半年生鮮及加工毛利率也僅保持在10.27%,更何況像火鍋食材超市這種體量更小、天花板更低的細分品類呢?
跨界探尋新出路
除了單家門店的盈利遭受質疑,鍋圈食匯還面臨業內對火鍋食材超市這個賽道真偽的質疑。
在消費品行業咨詢專家沈博元看來,鍋圈食匯及其所倡導的“宅家吃火鍋”消費模式是疫情特殊時期的產物,是一種并不能持久的偽剛需。“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還是習慣在火鍋店這種社交氛圍下吃火鍋,在家吃就會抹掉這種社交屬性”,因此,疫情最嚴管控結束后,大批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在線下餐飲店就餐。
除此之外,火鍋食材超市聚焦的品類太細分,不僅應用場景和消費時間限制較大,也并非不可替代,“你在所謂火鍋食材超市買到的東西,在普通生鮮店和超市一樣能買到,只是可能需要多跑幾家”。而當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嚴重,商家們比拼的就是服務和價格,與普通生鮮店相比,火鍋食材超市售賣的是一打開就能入鍋的凈菜,更方便、價格也更高,這種門檻并不高的處理所帶來的溢價,并不能讓大部分消費者爽快買單。
面對這些普遍存在的行業問題,鍋圈食匯、懶熊火鍋等頭部品牌從去年開始就在嘗試推新品類,大量豐富SKU,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拿鍋圈食匯來說,除了嘗試在店內加增水果、飲品等品類,在火鍋食材上做更大的延伸,還在去年推出了自有方便速食品牌“鍋圈憨憨”,同步上架了自熱火鍋、酸辣粉、螺螄粉等多款產品;今年又相繼推出了鹵味、預制菜等多個品類,在其APP和小程序上,目前正在主推的產品正是12月上線的預制菜年夜飯套餐。
從不斷擴大的經營范圍來看,鍋圈食匯似乎正在從火鍋食材的細分市場向全面零售業態升級,越來越像一個超市。在沈博元看來,當門店規模達到一定臨界點,像鍋圈食匯這樣做品類延伸的商業模式沒有問題,但也意味著它面臨的競爭對手升級為體量更大的零售商超、生鮮超市和電商,這又將極大地考驗其供應鏈、物流,和內部的門店管理體系。
雖然,從客觀現狀上看,火鍋食材超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不少,但鍋圈食匯目前仍雄心滿滿。據其工作人員介紹,為了更好地推進擴張計劃和公司上市進程,公司總部已于去年6月份從鄭州遷移到了上海,計劃在2022年6月上市。但從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公司上市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更為艱難的起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