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鋪子短暫“暴富”,黃粱一夢終破碎
伯虎點睛:資本開始挑剔良品鋪子。
2020年2月,良品鋪子登陸A股。
初入股市的小蔡買入這只股票的心情躍躍欲試,不過,看著一天接一個的漲停板,他還是放棄了。
老股民可能擔心錯失好股票,但不懂資本市場的小蔡只怕自己成了真“韭菜”,因為他永遠無法預知什么時候會遭遇大跌。
最終良品鋪子成了他心頭的“朱砂痣”。現在,這顆痣終于掉落了。
“黃粱一夢”
良品鋪子上市后,其股價從發行時的11.9元/股一路飆升,最高點達到87.2元/股,市值翻了近8倍。
陪伴它走到上市的高瓴資本賺得盆滿缽滿。直至2020年底,高瓴資本共持有良品鋪子11.67%股權,是后者的第三大股東。
高瓴資本合伙人曹偉曾對媒體談及投資良品鋪子的緣由。他認為,“良品鋪子吃透了零食的整個價值鏈條”,同時融合了品牌和零食兩種模式的優勢。
伯虎財經對此的理解是,高瓴資本看中良品鋪子的,一在于它豐富的零食品類,二則是品牌借助多元化渠道發揮了規模效應。
良品鋪子在線上線下構建了全渠道銷售模式,它通過線上自營、第三方電商平臺,線下自營、加盟門店等多個終端銷售1000+個SKU,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不同渠道的業績表現也比較均衡。根據良品鋪子財報,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線上、線下收入的營收占比分別為51.58%和48.42%。
另外,良品鋪子搭建了高效統一的經營體系,將產品研發、采購及供應商管理、物流配送、門店及平臺運營等多個節點串聯起來,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品管理鏈條。
反映在營收上,良品鋪子在2017至2019年保持了三年的高速增長,從54.24億元到63.78億元,再到77.15億元,保持近20%的增速。2020年其營收也有微增,達到78.94億元。
但是,表現優秀的良品鋪子,在二級市場的熱度卻僅維持了很短時間。2021年以來,良品鋪子的股價逐漸下滑,最低谷僅有31.3元/股,市值較巔峰時期縮水了224.16億元。
好景不再,2021年良品鋪子限售股解禁后,高瓴資本開始分階段減持股份。截至今年1月份,其持有的良品鋪子股份降低到了總股本的7.51%。
從重倉到出走,市場不是沒有疑慮的。眾所周知,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一直奉行長期主義和價值投資。
在其深度介入下,良品鋪子確實在門店選址系統、供應鏈體系升級等多方面有了質的提升。
而高瓴選擇連番減持良品鋪子,是出于自身投資布局的變化,還是不再認可良品鋪子的成長空間?
信任岌岌可危
良品鋪子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構筑起產品護城河。
它售賣的定制產品由品牌和供應商共同完成生產環節。良品鋪子根據各渠道運營情況分析市場趨勢,進行產品規劃、研發,再根據采購成本、產品品質確定供應商,由供應商進行生產環節,之后是質檢倉儲、物流配送。
在整個流程中,良品鋪子會在正式投入生產前進行試吃、送檢,直到獲得質檢報告。它也通過日常檢查、飛行檢查和年度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產品質量。
但是,大多數時間里,產品品質由供應商自主把控,這意味著無論良品鋪子的考核有多么嚴謹,都很難阻止廠家的“百密一疏”。
對于食品來說,安全衛生永遠是第一要素。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對品牌方的信任也會隨之崩塌。
2021年3月,有微博網友發文,指控良品鋪子官方旗艦店售賣的雞肉腸分裝包破損、內有蛆蟲。之后品牌客服與該網友聯系商討賠償事宜,從僅退款到賠償1000元,卻始終不愿意公開道歉。
食品安全已是大事,危機處理的過程又進一步暴露了品牌對消費者敷衍了事、毫無誠意。
這種案例并不鮮見,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良品鋪子的投訴高達1000多條,且大部分都是品質問題。
對良品鋪子而言,后續的處理是更加頭疼的事情。對于出錯的供應商,良品鋪子如果選擇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得考慮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如果在供應商庫里另外選擇,同一產品的口感能否完全一致?
另外一個問題,是良品鋪子直接采購的非定制產品,實際上不以良品鋪子為唯一售賣渠道。
在小紅書上,不乏有些筆記以“1688零食代工廠,追劇必備!”、“早知道能省好多,知道的太晚了!”等標題吸晴,獲得上千人點贊。
它們的內容是關于良品鋪子代工廠的分享。良品鋪子采購的一些產品中,雖然使用了品牌的包裝,但食品信息里也寫明了廠家名稱和網址等聯系方式。
機智的沖浪人們就此在1688、拼多多等渠道找到了工廠店鋪,花費不到5折的價錢收獲同款。
損失一些客戶不是大事,畢竟良品鋪子還有2000多個門店,能擁抱源源不斷的新客戶。但是隨著“1688同源商品”受到歡迎,必然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為良品鋪子不值當它“高端”的價格。
綜合來看,盡管良品鋪子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運營模式,但“貼牌”產品永遠無法收獲消費者百分百的信任和支持。
前路何方?
這兩年,良品鋪子重倉的渠道對品牌的利潤回報開始表現出乏力的跡象。
2021年前三季度,良品鋪子實現65.69億元的收入,較2020年同期增長了18.7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則為2.44億元,增幅13.05%。
這兩個比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其銷售、管理等方面的營業成本增加。其中,良品鋪子銷售費用為12.52億元,同比增加了8843萬元;管理費用則增長了9363萬元。
這些費用,主要由租金、人員薪酬、運雜及倉儲費用以及促銷費用構成。換而言之,良品鋪子用在渠道搭建上的花銷變多了。
2021年前三季度,良品鋪子凈增69家門店,包括新開門店401家,關閉門店332家。
同時,品牌加碼了社交電商的投入,與辛巴等多位達人合作,進行產品分銷;啟動“良品鋪子湯老板”等品牌自播賬號。
結合它的財務數據,不難看出良品鋪子的種種操作帶來了營收規模的擴大,卻沒有在利潤上聽到“回響”。
面對這種情況,良品鋪子應該在哪里尋找新的拐點?
2020年,良品鋪子開始布局細分賽道,推出了兒童零食品牌“良品小食仙”和健康代餐品牌“良品飛揚”。
但從良品鋪子2021年半年報來看,這種差異化路線尚未給公司帶來明顯的成效。報告期內,小食仙銷售額1.8億元,占總營收的4%;良品飛揚則為9463萬元,占比更低。
為了達成“高端零食品牌”的成就,良品鋪子在研發上也增加了投入,從2019年的2437.57萬元,到2020年的3371萬元,2021年前三季度較同期也有所增加。
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良品鋪子的零食確實不錯,但要說哪款產品多獨特以至于能讓品牌成功出圈,還真沒有。這就是“大而全”的副作用了。
對比它的同行,三只松鼠同為代工模式,卻有堅果這個招牌;衛龍有辣條,洽洽有瓜子、絕味食品有鴨脖,周黑鴨也有周黑鴨。
休閑食品市場龐大而分散,近年來很多迎合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新銳品牌誕生,像李子柒、王小鹵等等,它們的SKU并不多,卻憑借“專”和“精”兩個特點打出了自己的招牌。
當這些新品牌奪走了所有的注意力,良品鋪子只能像一個兢兢業業拿著大喇叭守著報刊亭的老漢,等消費者聞聲而來。他還有多久的盼頭呢?
參考來源:
1、陸玖財經:貼牌模式走不遠,良品鋪子遭資本減持
2、節點財經:從高端到高估值,良品鋪子還差什么?
3、上海證券報:高瓴資本合伙人曹偉:我們為什么投資良品鋪子
4、21世紀經濟報道:高瓴資本減持良品鋪子:“高端零食第一股”轉型之路何去何從?
5、新榜:良品鋪子快手直播成長史:從日銷幾千到單場656萬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