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華為,京東如何從云里突圍?
京東云,初露頭。
多年后,再看春晚,京東將會想起一萬多人用“騰挪”術發15億紅包的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
而這所有的一切,離不開背后的京東云。
春晚紅包,京東賣了一大堆貨,京東云則秀了一把健碩的肌肉,也讓它存在多年后,終于得以進入到大眾視野之中。
那相比市場上阿里、騰訊,以及各種琳瑯滿目的云,京東云的到底實力如何?
1
“騰挪”秀肌肉
據京東在初一公布的“成績單”,數據并不盡人意。京東春晚紅包累計互動691億次,未破700億,也低于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百度的數據是208億次,2020年快手的數據是632億次,2021年,抖音互動次數已經達到703億次。京東不增反跌,原因可能是沒誠意。
過去快手、抖音是實打實的發錢(目的是為了綁卡),而這次京東被詬病最多的就是發一堆消費券、折扣券,而且還是指定商品的優惠券。打比方,一張小米電視的折扣券,無法購買小米手機。
如果把抖音快手的春晚紅包活動定義為拉新,京東春晚紅包則可以定義為京東的專屬購物節,兩者無疑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本次春晚,京東找來了200多個品牌賣貨,其中小米成交額破億,中國移動提供話費補貼和購機補貼金額超5億,以洋河為代表的中高端白酒銷售同比增長11倍。
微博截圖
京東云則借機向大眾展示自己的云計算能力。
元旦假期,得知京東成為春晚紅包合作伙伴時,春晚紅包的負責人還在和家人度假。也就說,從得到通知到1月24日,京東云的準備時間只有19天。
以往為了頂住春晚的高峰流量,曾有大廠采購三倍于雙十一的服務器。而受疫情影響,京東在雙十一購置的服務器,春節時仍未到貨。
買服務器是不可能了,京東云有了取巧的辦法。
一個是在春晚當天,增加發紅包的輪次。此前,快手10億(現金紅包)發了4輪,百度9億(現金紅包)發4輪,這次京東的15億(紅包加實物)發了7輪。這樣做的好處可能就是“泄洪”。
二個就是京東云自創的春晚紅包互動模式:騰挪。
意思是,在主持人口播時,京東云將資源放到“春晚互動”模式,支持紅包發放;紅包互動洪峰結束后,又把服務器接回到App平臺的“年貨春運”模式。
相比過去大廠買幾倍的服務器來發紅包,京東云用“騰挪”節省了許多購置服務器的成本。
但收益和風險都是正比的,“騰挪”邏輯上很簡單,但操作起來就是,京東首創了2萬多字、61頁的應急方案,并讓近2000技術人員一線值守,總體超萬人的技術人員協作,來為春晚紅包保駕護航。
不管怎樣,京東是歷屆春晚中首家不購置服務器,僅憑借“騰挪”術就實現發紅包的企業,著實是讓京東云秀了一把肌肉。
那春晚這一戰役,能讓京東云從此平步青云,迎來訂單,踏上人生巔峰?
2
用力失敗,整合上市
京東云如今是京東科技集團下的云計算品牌。
云計算這個詞最早由谷歌于2006年提出,不過當時,亞馬遜的云計算產品AWS(Amazon Web Service)已經正式運行差不多4年了。
對于國內個人消費者來說,最熟知的云計算產品,應該就是百度云、騰訊微云,其主要面向個人消費者提供存儲服務,也就是所謂的SaaS(軟件即服務)。
PaaS(平臺即服務)高級一些,它具有自帶的開發環境和工具包,面對的是開發人員,比如谷歌的GAE(Google App Engine),百度的BAE等。
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是To B,出租服務器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來賺錢,比如上面提到的亞馬遜的AWS,阿里云,包括京東云。
2011年開始,京東上線了京東宙斯、京東云擎、京東服務商門戶、京東云匯等產品,合稱京東云,主要聚焦電商云。
2014年,京東正式面向傳統企業發布電商云解決方案,給零售企業以及品牌商提供自有品牌商城、全網營銷體系、電商咨詢等服務。
可以看出,京東云是立足電商建立起來的,具有很強的業務導向,這也是京東云自詡為“更懂產業的云”的原因。
但到2016年,京東云才開始初步商業化。這個時間點,即使拿國內的云服務商對比,也很晚了。
為了發力京東云,2017年,京東請來了曾擔任微軟亞太科技董事長、微軟中國云計算與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等職務的申元慶來京東,出任云事業部總裁,直接向劉強東匯報。
第二年,劉強東發了一份內部信,宣布京東的ABC戰略(取自AI、大數據、云計算的首字母),“C”就是以京東云為代表的云計算。
盡管如此用力,但京東云取得的成效并不好。
眾所周知,京東一直喜歡把有潛力的業務拆分獨立,然后融資上市。比如2016年,京東拆分京東金融;2017年,京東物流又從京東拆分出去,去年5月已赴港上市;2019年,京東拆分京東健康,并獲得10億美元融資。
2019年的時候,傳出京東要拆分京東云的消息,京東云不置可否,后來也沒實質性動作,這背后難掩京東云的尷尬境地。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數據,2020年中國云計算IaaS市場,京東云只有4.6%的市場份額。
此外,京東云在2019年為了開拓業務場景,還出現過致命失誤。
2019年,京東云推出“京東云Elite脈客商圈”的項目,意圖通過京東云的數據分析和京東的金融服務能力,為本地中小企業打造諸如美食、娛樂、酒店等商圈,類似于美團。
不過沒多久,該平臺爆出問題,相關App幾個月內下架。但之前合作的代理商的錢卻沒有退還,各代理商損失嚴重,之后圍堵到了京東總部大門。
這起事故后,京東云遭受名聲上的重創。不久,申元慶由于個人及家庭原因離職。
意識到京東云難以獨當一面,京東采取了新策略。2021年京東云從京東剝離出去,與AI事業部、京東數科,整合成京東科技集團。目前正謀求在港IPO,準備讓資本市場接力。
3
云計算:巨頭做莊,小魚廝殺
2010年在深圳IT領袖峰會上,BAT代表“兩馬一李”對云計算展開討論。
馬化騰表態說,云計算有點超前了,現在還為時尚早;李彥宏更直接表示,云計算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
只有馬云在吹捧,因為2009年阿里已經在布局云計算了。
根據IDC發布的2021上半年公有云服務市場報告,阿里占據了近4成的市場份額,長期遙遙領先。2021財年,阿里云的營收達到601億。
雖然當年騰訊和百度掌門人對云計算充滿鄙夷之語,但看到阿里在搞,自己肯定是不會袖手旁觀的。百度在2012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布百度云戰略,騰訊的云計算業務于2013年面向社會開放。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騰訊云長期處于國內云服務市場的第二名,百度云波動比較大,如今華為云和騰訊云在市場份額上不相伯仲。
從結果導向分析,這三朵云能建立自己的優勢,背后也有章可循。
阿里云占據絕對優勢,首先是因為起步早,其次,阿里在支付、數字化領域的優勢讓它在數字政府、金融云、工業云市場保持優勢。
其次,雖然騰訊云相比阿里云起步晚,但騰訊有自己獨特的行業入口——游戲,例如“藍鯨”游戲運維平臺。2018年,騰訊做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把騰訊云和騰訊2B業務整合,向互聯網、泛政府、傳統企業探索。
華為有自己的特色。華為早期做通信設備,與運營商有緊密的接觸。此外,鑒于做云計算的許多同行都是上市公司,且阿里、騰訊持股最多的都是外國資本,這反而成為華為在政府項目競標上的優勢。
總得來說,商業總是大者恒大,云計算領域也是如此,這么多年,阿里云市場份額已是說明。
這意味著,京東云擁有云計算能力只是基礎,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場景,打破局面才是關鍵。
目前來看,京東云和阿里云有點像,立足于電商,也想通過香餑餑的金融破圈,只是這兩個領域,阿里都占據優勢地位。京東云能發力的可能就是引以為傲的自有物流了。
現在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只要稍微有點名氣的公司,都在做自己的云,聯想、新浪、網易、攜程、美團,等等。
就在去年9月,字節的“火山引擎”部門把云計算(IaaS)列入服務范圍,將金融作為重點攻克領域,還放衛星說要成為繼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之外的 “中國第四朵云”。
目前有一點是清楚的,阿里云占據了近4成的市場份額,成立12年后才在2021年第三季度實現盈利(2400萬元),那底下那些簇擁而來的小魚,沒有規模,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被血洗出局。
對于京東而言,京東云是必然要發展的戰略業務。如今,京東云也找到了新策略,通過業務剝離、整合、上市來等待新機會。只不過,面對殘酷而激烈的云市場競爭格局,資本會埋單嗎?
參考來源:
1.足亦:國內主要互聯網巨頭的云計算布局:BAT、網易、京東準備得怎么樣啦?
2.LatePost:字節跳動進軍云計算IaaS服務,能做中國第四朵云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