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6年9倍,山西汾酒挑戰茅臺、五糧液還缺什么?
眾所周知,白酒現在的龍頭是茅臺。它是在十幾年前,從五糧液手中搶走了老大位置。而五糧液也是踩著“前輩”肩膀登頂的,這個“前輩”就是1993年就已經上市的山西汾酒(600809.SH)。
長江后浪推前浪,但汾酒這朵“前浪”并不甘心就此被拍在沙灘上,重現昔日“汾老大”的夢想仍在,三分天下要有其一。但是,在強手如林的白酒市場,汾酒這位“前前任”老大想要重返巔峰并不容易。
從資本市場來看,山西汾酒目前的表現還算對得起投資者。在茅臺、五糧液等大幅回調的情況下,截至2月16日收盤,山西汾酒股價為299.16元/股,總市值3600億元左右,相比去年380元/股時的高點回調約20%,這個跌幅遠好于老大老二。
但是,投資是面向未來的藝術。在相對高企的估值、需要開拓的高端市場、接任不久的董事長等各種問題下,高速發展多年的山西汾酒是否能保持沖勁,還是讓市場有些忐忑。
01
白酒生變,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在經過2021年A股的核心資產抱團瓦解、白酒板塊整體回調的之后,白酒股已經從“YYDS”的神壇上跌落下來。與此同時,隨著最新版《白酒工業術語》、《白酒生產許可審查細則》、《關于加快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行業政策相繼落地,白酒行業的發展也在醞釀新的改變。
拋開股市的漲漲跌跌,從最新版的幾個文件來看,白酒企業與白酒生產的標準,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而門檻的提高,意味著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龍頭企業和頭部品牌集中。
其實,隨著白酒產量見頂并下滑,從2016 年的1358 萬千升下降到2020 年的741萬千升,“馬太效應”愈發明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040 家,比2019年減少58家,已連續三年下滑。
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隨著整體消費能力的提升,“少喝酒,喝好酒”觀念逐漸流行。白酒總銷量下降,高端、次高端產品越來越受歡迎,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從市場占有率上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跡象,比如2018年至2020年,茅臺市場份額從13.73%提升至16.26%,五糧液從7.46%提升至9.82%,山西汾酒從1.76%提升至2.40%。
強者恒強,這大概已經成為白酒行業的共識,而對于山西汾酒來說,這既是一個好消息,又是一個壞消息,公司在目前所處的位置上“心情復雜”。
從好的方面來說,作為昔日的“汾老大”,山西汾酒肯定屬于強勢品牌之一。白酒“醬濃清”三大香型,醬香看茅臺,濃香看五糧液,清香的龍頭就是汾酒。
經過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2019年開始,汾酒的省外銷量就已經超過山西省內,成功從地方酒企變身全國性酒企,無論是市值、營收、凈利潤,都處于茅臺、五糧液之下第二梯隊的頭部。
從近幾年的業績增長來看,山西汾酒也充分享受到了行業變局帶來的紅利。
據1月25日山西汾酒發布的2021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2021年公司歸母凈利潤52.34億元-55.42億元,同比增長70%-80%。2016年時,這一數據還僅為6.05億元。
凈利潤6年翻9倍,即便在利潤豐厚的白酒行業,這也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了。
那么,為什么又說白酒的變局是一個壞消息呢?因為相比茅臺、五糧液,汾酒還不夠強,同時在全國化的道路上,還面臨著頭部品牌和各省地方酒企的前后夾擊,想要在高端市場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首先從三大香型來說,清香型是最弱的一個。當然,清香型白酒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產能建設快,但相比醬香和濃香,清香型白酒仍需要加大市場培育。
此外,汾酒在高端產品上的布局仍有所不足,截至目前有青花汾酒30·復興版和青花汾酒40·中國龍等產品,相比飛天茅臺、五糧液普五、瀘州老窖·國窖1573等高端主流在品牌認可度上仍有差距。
而且,汾酒在2020年才進軍千元檔高端酒,晚于一眾競爭對手,而要培育一個高端白酒產品,想在短期內快速見效并不容易。不要說“茅五瀘”,郎酒的青花郎也已經上市20年,這都是汾酒在高端領域的勁敵。
所以,想要在“馬太效應”不斷強化的白酒變局中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汾酒并不輕松。這種情況下,山西汾酒未來的方向在哪里?
02
沖出山西,快速全國化也有“后遺癥”
山西汾酒喜歡把發展戰略、營銷規劃弄成各種數字組合,多年下來,積累了一連串的數字,比如1357、11936、62210、11233、133363、4421、13313、31+10、2+2、12345等,估計大家也很難記住這些數字代表了什么。
其實,不論什么戰略規劃、銷售目標,歸根結底,資本市場真正想看到的,還是如何保障業績持續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國化是汾酒最能吸引資本的地方,也是近年來業績和股價大漲的根基。
在數以千計的白酒企業中,地區性酒企占據了其中的大多數,比如江蘇的今世緣、山東的景芝酒、甘肅的皇臺酒以及2019年之前的汾酒,都屬于這個范疇。
地方性酒企雖然也可以發展得不錯,但基本盤往往局限在一省或一個區域,想象空間有限。像江蘇這樣的白酒消費大省還可以在洋河之外撐起今世緣,山西只有3000萬人口,太原人口僅300多萬,汾酒只有走向全國市場,才能讓資本市場另眼相看。
2019年到 2020年,山西汾酒的省外市場份額接近60%,按照公司的十四五規劃,汾酒省外占比要超過70%。
目前,汾酒重點進攻的是南方市場。2021第三季度報告顯示,汾酒的省外市場銷售收入102.71億元,占比59.97%,較2020年同期提升了約6個百分點。
其中,以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帶市場的開拓效果最為明顯,發展了大量經銷商。截至去年9月底,汾酒的省外經銷商達到2694家,新增443戶。目前,汾酒在全國市場的可控終端網點數量已突破100萬家,這對于汾酒的全國化擴張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但是,伴隨著汾酒向全國市場的快速擴張,“后遺癥”也開始暴露。
比如,2019年汾酒集團被媒體爆出“開發酒”貼牌亂象,這無疑會影響品牌力,對高端化不利。到了2020年,汾酒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但關于汾酒營收數據的質疑逐漸顯現。
2021年6月,知名投資人董寶珍曾在其個人微博連續發布對杭州、蘇州汾酒專賣店的調研情況,顯示稱在蘇州內城區共找到三家店,其中一家店已經關門,另一家店則由于經營狀況不好轉讓給了新的經營者。
雖然這僅是董寶珍的一家之言,但也是給汾酒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而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山西汾酒的應收賬款融資高達43.59億元,同比增幅超過49%,而且這一數據位居行業首位,超出第二名瀘州老窖近10億元。
圖片來源:同花順
現金流方面,同期汾酒的貨幣資金總額為107.07億元,低于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古井貢酒等同級別酒企,更是遠低于茅臺和五糧液。
其實,在白酒行業經銷商囤貨并非新鮮事,但凡事總要有一個度。對于強勢品牌比如茅臺來說,囤貨的影響仍可以掌控,但對于仍在快速擴張的汾酒來說,品牌培育時間相對較短,如果經銷商過度囤貨,一旦出現拋售,勢必對品牌造成沖擊。
但是,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總目標下,在資本市場的期待中,山西汾酒必須保持快速增長,出現的問題,只有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去解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為山西汾酒重新崛起立下大功勞的董事長李秋喜到齡退休,給汾酒的未來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對此,資本市場的反應也十分劇烈,在傳出消息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即去年12月16日,山西汾酒盤中一度跌停。
那么,應該如何看待“換帥”之后的山西汾酒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03
李秋喜榮退,高估值VS高質量發展
在李秋喜退休的幾天前,2021年12月13日,他公開了汾酒面臨的三大主要矛盾:一是改革形勢大踏步前進與員工思想認識不足的矛盾;二是營銷端高速發展與供給端產能儲能支撐不足的矛盾;三是汾酒業績快速增長與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
離職之際指出這些問題,或許在李秋喜看來,在目前的關鍵節點上,山西汾酒仍然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
對于山西汾酒來說,李秋喜堪稱“救火隊長”,曾兩次帶領汾酒走出困境,其本人也具有很強的企業家精神,個性鮮明,勇于開拓,所以在離任之際造成市場大幅動蕩。
對于繼任者袁茂青來說,接在這樣一位優秀的前任之后,壓力不小。當然,也有觀點認為,袁清茂擁有豐富的履歷和政界資源,或許能給山西汾酒帶來更廣闊的視野。而李秋喜雖然退休了,山西汾酒的核心團隊仍然穩定。
從此后兩個月的股價走勢來看,山西汾酒已經逐漸走出了李秋喜退休帶來的沖擊,不斷收復失地。
從機構持倉來看,目前山西汾酒仍是資金的重點選項之一。截至去年三季報,持倉機構數量為402家,排名在“茅五瀘”之后。這一數據似乎也顯示出,汾酒想要獲得更多的機構加持,還是要在高端產品上尋求突破。對此,申萬宏源認為2022年是汾酒青花30復興版運作的關鍵之年,青花30復興版會站穩高端占位。
而從估值上看,山西汾酒可以說是受到了市場優待。截至2月16日收盤,公司動態PE在55倍左右,靜態PE甚至達到117倍,在眾多白酒品牌中尤為突出。
這一方面顯示出,市場對山西汾酒保持高速發展仍有相當的信心,6年凈利潤翻9倍的“奇跡”仍有希望得到延續。但另一方面,高估值帶來的壓力也不容小覷。畢竟,“股價太高是上市公司最大的利空”。
在節點財經看來,山西汾酒需要在高估值、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這“三高”之間保持平衡,這是長期穩定發展的保障。資本市場肯給出高出同行的估值,自然是想看到更為漂亮的業績數據,但這不應該以犧牲增長質量為代價。
在袁清茂履新不久后的首次講話中,高質量發展就成為核心關鍵詞之一。可見,汾酒管理層有著清醒的認識,而這應該是汾酒和投資者都希望看到的結果,至于能不能成功挑戰茅臺、五糧液,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