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鮮”不適合“電商”?還是“生鮮電商”走岔了路?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特約專欄作者吳明毅
生鮮到底適不適合電商?答案是肯定的。但當下似乎走岔了路。——題記
近日,“生鮮電商”又成行業焦點,然而此次并非“攻城略地”亦或“上市敲鐘”,而是“被約談、追債、閉店、裁員”…有業界媒體預判這為其潰敗之始,但在我看來,雖然“敗局已定”但并非“路不對”,而是“走岔了路”。作為一名行業從業者與生鮮電商深度用戶,談幾點個人感受與思考。
一、什么是“生鮮電商”以及“誰在使用”生鮮電商
由于從業關系,我接觸生鮮電商算是非常早的,從最早大潤發的“飛牛網”到后來阿里推出的“淘鮮達”及后續一系列生鮮電商、社區團購平臺都有涉獵過。在我看來,“生鮮電商”實則就是當年“實體電商”的超市版,莫看相關平臺將其概念包裝得多么高大上,其實不過就是“超市貨品在線選購與配送到家”,相信這應是絕大多數使用者的認知。因此,其用戶使用的原因幾乎不外乎兩點——
方便(懶)與實惠。
所以,“生鮮電商”的用戶也呈兩極分化趨勢——“年輕家庭”(外賣用戶進階版)與“偏老年客群”。
如若與老人同住或“常回家看看”,那么就一定會發現“偏老年客群”(55-65歲客群為主)是生鮮電商多么重度的用戶。以我父母為例,當下生鮮相關品類購物不外乎兩大渠道——周邊社區會員生鮮超市、生鮮電商。且二老幾乎下載了各大生鮮電商平臺,每天“全力薅羊毛”,并且他們還有一個“群”,幾乎都是同齡鄰居,每天交流的話題也不外如是并以此為樂。
其實對于他們這個群體而言,倒真不是只為了圖便宜,更是一種“樂趣或交際話題”。退休在家的他們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所以逛逛超市如同遛彎,更像是一種健身運動,因此但凡能在周邊超市購買的(同價格)東西,他們都會選擇“線下遛彎購物”,所以留給“生鮮電商”的只能是“被薅羊毛”,且是“群體性薅羊毛”。
以此言之,作為子女其實應該感謝這些生鮮電商平臺,因為它們著實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父輩們的無聊時光,提供了不少談資、驚喜與歡樂。但之于忠誠度,卻聊勝于無,一旦價格優勢不再或“不大”,將毫不猶豫的舍棄(視之為“占內存”),因為此時的他們更注重健康(遛彎逛超市)。
年輕家庭客群使用則主要源于“便捷”,絕大多數是因為“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確實沒有時間。價格因素究竟有沒有影響或占多大影響?個人而言,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在于“薅羊毛”,而在于“拼單”,主要因為“滿額免快遞費”,故為了拼單而多關注特價品罷了。
因此,之于生鮮電商,只要做好這兩點就已足夠,但反觀這兩點,都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投入與較低的“護城河”,無法構成核心競爭力。
二、“燒無止境”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確如所料,“生鮮電商”不是“一般的燒錢”,且有些“燒無止境”。據相關媒體及財報報道——
叮咚買菜2021年全年財報顯示,其凈虧損總計達64.29億元,同比擴大超2倍,近三年的虧損金額累計近115億元;
每日優鮮從2018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累計虧損金額達到了99億元,僅2021年前三季度的虧損就已突破30億元。
但“如此燒錢能燒出個未來”嗎?綜上分析,“很難”——
1、其用戶根本談不上“忠誠”,不是“為利而來”、就是“因懶而來”,“目的性”看似很強其實又沒多么強,故幾乎沒有什么品牌(平臺)意識;
2、生鮮損耗實在有點大,毛利實在有點薄,較之超市其他品類更甚,加之電商平臺人力等各項投入更多,反而成本更高;
3、社區超市、便利店、品類店等愈發多元、豐富,搶占市場;
4、生鮮品類“信息不對稱性及價值”極低,不太存在什么“平臺效應”(可與“途虎”等汽車保養品類作對照);
5、“生鮮電商平臺”在一定程度上與“外賣平臺”是競爭關系,此消彼長,且隨著年輕家庭愈發“懶”的趨勢,“在家開火做飯”比例可能越來越低,“外賣”占比越來越高,而外賣也有跑腿服務,故“水果品類”也可在外賣平臺選購了。
綜上,其實個人對于生鮮電商能否“燒出個未來”是略悲觀的,且預計“一停就死”。尤其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收縮(可看一下近期中概股行情),一旦斷“奶”,或許轟然倒塌,但之于消費者而言,其實并無什么影響,這才是最大問題,值得深思。
三、“破局”之道
難道“生鮮電商只有死路一條”?其實不然。它其實與“外賣平臺內核”非常類似——只要“人還懶”,它就有市場(但不能太懶,如果人太懶,那么就全被外賣取代了)。但有一個問題相關生鮮電商平臺須深刻思考——
最終能不能取代超市(或其生鮮品類)?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的。除了超市品類更全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超市目前作為商業項目最為基礎與標配的主力店,隨著各類購物中心的不斷加密,超市只能越開越多、越開越近(離消費者),而大眾還是要逛商業項目的,總要去超市走一下,這樣就會消耗較多需求;另一方面,逛超市還是一種“家庭生活樂趣”,尤其“生鮮電商”對應的“家庭客群”,試想都能在家“開火做飯”了,自然也不算太懶…
如若相關推理無誤,那么“生鮮電商平臺”的定位就應是“線下實體店的延伸與補充”,即大眾認知的“超市線上訂貨配送版”,而非獨立平臺,如若妄圖做成一個“獨立王國”,幾乎是死路一條。
所以,對于“生鮮電商平臺”,第一條破局之道——依托于線下實體店生存發展,比如“淘鮮達”模式,將周邊超市線上;又比如“盒馬”,線下店鋪就是一個前置倉、流量池。但有一個核心前提——“根本”是線下實體,絕非“線上平臺”。
另一條破局之道是“類似網約車與團購之路”,即最終只有一家,形成相對壟斷,再依托巨大流量需求,倒逼上游供貨商更優價格,加之深化“會員模式”(儲值),形成資金沉淀池,維持其“護城河”(價格優勢)。但在目前國家“反壟斷”大潮下,此路似乎難以走通;另一方面,由于資本市場疲軟,背后資本能不能撐得住是一個大問題,個人預判“沒有線下大量線下實體作為依托(且以線下為根本)的生鮮電商平臺,幾乎都會被整合、洗牌”,沒有生存空間與存活可能。
大潮退去,方知誰在裸泳。當下“資本大潮”已開始退去,“裸泳者”將大量涌現,相較孤注一擲,不如“及時止損”,我想這正是當下所有“資本投資者”的心聲吧!望有啟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