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不相信小廠
來自Canalys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云計算增長勢頭強勁,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規模增長45%,總計達到274億美元。且未來5年仍將保持25%的年復合增速。
正常來說,在一個快速成長的行業里,頭部玩家和腰部、尾部玩家應該雨露均沾、共享行業紅利。甚至中小企業往往比大企業更靈活、更加具有彈性和爆發力,但在公有云賽道上卻并非如此。
從已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來看,在整個行業發展蒸蒸日上的同時,中小云廠商卻已經是一片哀鴻遍野。
優刻得2020年1月上市首日開盤價達到72元,較發行價33.23元大漲116.67%,當前的股價僅剩19.29元/股;另一家科創板上市的云廠商青云科技發行價格為63.7元/股,上市后很快就跌破了發行價,當前股價僅有43.46元/股。且兩家企業均在近期宣布了股東減持的計劃。
美股上市的金山云股價最高峰曾達到74美元/股,現在股價為6.34美金/股,僅剩不到1/10。據媒體財聯社報道,金山云在去年年底開啟了一輪裁員,涉及到市場、法務、醫療、數字健康、智慧交通等多個部門。
能達到上市體量的企業,大都具備了相當的規模體量和行業競爭力。但這些實力玩家為何在云計算行業一片欣欣向榮時陷入困頓?
究其原因,巨潮看到云計算行業如今已經卷得相當嚴重——大大小小的玩家忍受虧損“燒錢換市場”,價格戰無休無止。在巨頭的價格戰、資源戰和生態戰中,中小云服務廠商受到擠壓、市場空間愈發逼仄,只能輾轉騰挪,另尋出路。
01 無休止的降價
由于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產品難以形成差異化,價格成為客戶選擇廠商的主要考慮因素。為占領市場、壓制對手,在云計算為數不長的發展歷史上,降價已經成為云廠商的常規操作。
全球行業老大亞馬遜AWS在過去多年間降價近百次,其CFO曾在2016年公開表示“降價是我們的核心策略,我們認為降價是件很平常的事”。
同樣的做法也延續到了國內。光大證券的研報指出,國內行業老大阿里云在2014-2020年每年都有降價舉措,其中2016年更是進行過18輪降價。2016、2017年國內甚至出現過中國移動一元中標溫州政務云平臺項目、騰訊云一分錢中標廈門政務云項目的事件。
面對持續不斷的價格戰,為了爭奪市場和客戶的獨立云廠商普遍不得不選擇跟隨,但隨之而來的代價也十分慘痛。
以優刻得為例,招股書顯示,其五款核心產品機柜托管、UNet(按帶寬計費)、U(D)DB數據庫、云分發(按帶寬計費),2020年相比2018年平均單價的年均復合變動率分別為-19.63%、-3.80%、-18.85%、-2.15%、-25.67%。受此影響,優刻得的毛利率不斷下滑,從2018年的接近40%下滑至不到5%,虧損金額也逐年擴大。
同樣,由于跟隨行業價格戰步伐,金山云和青云科技近年來也面臨著持續虧損的局面。可以說,虧損已經是IaaS賽道內玩家的常態。
即使對于巨頭玩家來說也是如此。大規模的重資產投入和價格戰,拉低了巨頭們的盈利能力。財報顯示,2021年亞馬遜AWS和微軟智能云的毛利率分別在60%和70%左右,而國內的云廠商普遍只有30%左右,和國際一線云廠商相差30%-40%。
然而,跟進價格戰的結果也沒有太好。獨立云廠商仍然面臨市場份額被侵蝕、擠壓的局面,市場地位逐漸邊緣化。
根據IDC報告,金山云曾長期位列國內公有云市場前三,但在2019年后讓位于華為云,成為前五之外的“others”;同樣的,優刻得在2017年曾位居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市占率第五位,2018年也落后進入了“others”之列。自此之后,兩家企業再沒回到前五的行列。
當然,如果換個角度看,金山云、優刻得和青云科技能夠順利上市,獲得二級市場支持,已經稱得上是幸運兒。因為自2018年新一輪價格戰開打后,中小云服務廠商已經很難再從一級市場募資,窗口期已然關閉了。
02 不對等的競爭
不僅是價格戰,還是資源戰和生態戰。
作為一項基礎設施,IaaS云服務屬于重資產運營模式,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其本質是服務器資源的租賃,賣算力、賣存儲,因而邊際成本較低,規模優勢較強。
這種商業模式天然地適合“財大氣粗”的巨頭玩家,一方面是服務器等硬件設備的購置以及IDC租賃、建設等采購規模大,平攤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資金實力越強,越能夠承擔虧損從而以降價的方式占領市場。
尤其是在消費互聯網紅利見頂的背景下,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在to B領域發力,阿里云、騰訊云每年都在數據中心和云計算上大量投入。而另一邊華為在手機業務受阻之后,也將發展重心轉向了云計算。
2020年4月,阿里云宣布未來3年將投入2000億元,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核心技術研發和數據中心建設;騰訊于5月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元,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百度則宣布十年內將服務器規模擴展到500萬臺,相當于投入約3000億元。
在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當中,中小云服務玩家顯得渺小無力。以優刻得為例,去年通過定增募資近20億元,用于青浦數據中心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已經是難得的大動作了,但與互聯網巨頭在云計算上的投入規模相比,幾乎不值一提。
面對這種不對等的競爭,起初中小云服務玩家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憑借在特定行業的深耕,建立了技術優勢,因而獲得了一些垂直客戶的歡迎。此外,由于國內企業數字化水平偏低,它們普遍承接一些定制化項目,提供線下的解決方案,這些碎片化的需求以前是大廠所看不上的。
但很快,隨著互聯網大廠將to B作為重要戰略,阿里云、騰訊云等頭部玩家開始大量投入人力財力、迅速切入到各行各業,甚至比中小玩家還要下沉和瑣碎。
從音視頻、游戲到電商,從智慧城市到智能交通,從文旅到養殖業,頭部玩家不計成本地進入一個又一個細分領域,提供各種定制化、本地化的服務,搶占中小玩家們的一畝三分地。這個過程不僅是價格戰,還是資源戰和生態戰。
在參與一些大的政企客戶的項目時,阿里、騰訊、華為往往并不是單獨出售IaaS服務,而是提供整套生態方案,例如阿里可以在方案中整合阿里云、支付寶、釘釘、高德等技術、產品、服務和資源,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沒有生態支持的中小玩家則只能單打獨斗。
隨著云計算行業內的價格戰不斷推進,競爭不斷升級,中小云服務廠商面臨的市場環境也逐漸惡化,能夠輾轉騰挪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03 被丟失的信心
資本市場對幾家云計算中小廠商已經基本失去信心。
如前文所言,隨著互聯網大廠將to B作為重要戰略,阿里云、騰訊云等頭部玩家開始大量投入人力財力,搶一些臟活兒、累活兒。中小云服務商此前的一些打法,包括深耕垂直行業、提供定制化服務等已經很難再有奇效。
財報顯示,優刻得2021年的營收預告增速為18.46%,金山云去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為37.52%,青云科技2021年的營收下滑了0.75%,它們的收入增速都沒能跑贏行業平均水平。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市場份額,三家企業都沒有出色的表現。
這可能也是資本市場為何對三家企業失去信心的原因。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保持投入和增長的平衡的同時,找尋到成功的破局之路,成了擺在中小云廠商面前最大的挑戰。
有觀點認為,混合云、多云部署等市場可以為國內第二梯隊的云計算廠商提供成長空間。尤其國內的政府和大型實體企業重視數據資產的安全,普遍對混合云甚至私有云更感興趣。
不過混合云、多云部署的蛋糕,中小云計算服務商未必能享受到多少紅利。有業內人士告訴巨潮,企業客戶會在多云之間切換,但一般也會傾向于價格最低、搭配資源的頭部廠商。玩家一旦退出了云服務商的主流梯隊,想要逆轉局勢很難。
此外,云越私有,項目實施就越重。雖然客單價高一些,但人力成本也大幅提升,留給云服務商的利潤反而更低。許多獨立云廠商接這類訂單,屬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以優刻得為例,2020年其混合元、私有云及其他業務的毛利率僅有16.8%和14.38%,利潤率較為微薄;且由于公有云業務仍然占營收的3/4左右,因此混合元和私有云業務很難拉動整體營收的增速。
將云與大數據、AI相結合,推出綜合式產品,也被認為是一條重要的差異化路徑,擁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優刻得2019年即提出要拓展多元化產品的經營策略。財報顯示,優刻得2019年已經有了80款產品,其產品覆蓋的企業用戶也已過萬。
不過,這部分業務短時間內仍然很難提升規模。冰鑒科技研究院研究員王詩強告訴巨潮,優刻得目前在多元化產品上的嘗試賺的都是辛苦錢,想盈利以及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比較困難。
國內云計算市場本身足夠大,客戶需求也多種多樣,頭部企業雖然競爭力強大,也仍然會有部分得以留給行業小廠的空間。只是小廠們能否靠這些夾縫中的需求快速增長、奪回市場,則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04 寫在最后
中小云廠商加速失血之際,行業的競爭態勢也在起變化。今年以來,各家巨頭企業對云的態度正在降溫,從過去不計成本地扶持,正在轉變為自負盈虧。這對于中小云廠商來說是個難得的好消息,它意味著在一些定制化項目、行業解決方案上,巨頭的擴張步伐將有所收斂,而中小玩家的施展空間得以擴大。
但云計算廠商們還沒到追求利潤的階段,云計算市場的比拼還遠未到終局。阿里集團前副總裁劉松曾表示,2019年時云計算企業只承載了全世界所有IT投入的10%,還有90%的拓展空間。因此未來3-5年(2022-2024年),云計算廠商的規模導向肯定大于盈利導向。
在此背景下,規模化的投入和價格戰很難停下。云計算廠商當下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并不穩固,可能下一階段就會被對手侵蝕。中小云廠商的挑戰也依然嚴峻:要在巨頭的夾縫中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始終是事關其生死存亡的必答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