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前的上海周末:一邊紙醉金迷,一邊靠咖啡996
一天早晨,上海人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小區被封了。
在+2+2+2+2看不到頭的隔離期間,他們對于出門的渴望,我隔著1080P的屏幕都能感受到。
“等上海疫情結束,我好想……”的文體,正在社交平臺上大肆流行。
為了探究上海究竟有怎樣的吸引力,我們邀請了 6 個住在上海的年輕人,分享他們關于疫情前過周末的回憶。
以下,就是不同類型青年在上海的某一個周末切片。
01
量化青年
——周六早上8點,我在武康路跑步
量化青年指熱衷于用科技方式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數據的一群人。
他們生活的幸福感 99% 來源于數字化下的高度自律,譬如通常只吃包裝上有卡路里標識的雞胸肉藜麥沙拉、1 天使用 2 次體脂秤、用各種表單來安排和量化自己每一項工作任務 deadline。
周六早上 8 點,在睡滿 7.5 小時后,陳墨在電動牙刷的震顫中醒來,涂好 SPF50+ 防曬霜,戴上 apple watch,他來到武康路跑步。
晨跑路徑非常重要。例如陜西南路、武康路、巨鹿路、思南路,它們大多相連,沿路能看到梧桐掩映中的馬勒別墅、思南公館、巴金故居。大多數人僅用于游覽,完成武康三件套——拍照、打卡、在小窗口前買排長隊買冰淇淋。
但陳墨用來生活。他空腹跑了 8.05 km,均速 5’30’’,通過曬太陽攝入維生素d 0.9g。
圖源:小紅書用戶@菠蘿游世界
晨跑完畢,陳墨回到位于建國西路的合租屋。
他沖了個澡,噴了點木調香水,早餐是全麥面包/燕麥片/通心粉、沙拉/低糖水果/希臘酸奶、歐姆蛋/美式炒蛋/水煮蛋三組食物的無序組合,他邊吃早餐邊記賬和記卡路里。
食材是他在家樓下的小型進口商超買的,不僅方便,產品豐富、陳列精美,還提供各種“小包裝”食品。既適合獨居人士,也讓熱愛可計算生活的人能記錄自己攝入了多少熱量。
11 點,陳墨開始看書,他每周都強迫自己讀完 1 本書、看完 3 部電影。11:20,Apple Watch 提醒他,今日運動量和步行兩個環都已完成任務而閉合。
他拍了張照發了條朋友圈,5 分鐘后,收獲了 2 個贊。
圖源:陳墨朋友圈
02
潮流青年
——吃brunch一定要戴著墨鏡、坐在室外
潮流的關鍵在于,會那么做的人少,但有大批的人正變得要這么做。因此,潮流青年的第一信條是要創造潮流,而不是跟隨潮流,譬如穿比基尼去滑雪、在三亞海灘騎馬。
而在上海,潮流青年一般是這樣的:
圖源: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Frida 不會在家做早餐,她有個西方胃,要吃 brunch。所以,上午 11:25,Frida 出現在了東湖路附近的西餐廳。
穿搭很重要。一襲山本耀司式的黑袍已是舊日的哀傷,現在 Frida 的第一原則是,可以彰顯生活態度與品位的只有 Lululemon leggings 或 gentle monster 墨鏡。
第二原則是,除非萬不得已不要在室內吃 brunch,且吃時一定要戴著墨鏡。
吃完 brunch,Frida 來到西岸打卡現代藝術展覽。
現代藝術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藝術,但對 Frida 只是生活的常態。
所以她不是去看展,而是去參展。她在展廳中凹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她在進行行為藝術,在為藝術品進行本土化改良。
而 Frida 究竟懂不懂藝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碰巧和 Frida 等潮流青年逛了同一個展,你能花同樣的錢看到兩個現代藝術展。
03
液體青年
——上海咖啡館數量、夜生活指數,都是全國第一
2021 年,上海有 6913 家咖啡館,全國第一;截至 2020 年底,上海擁有酒吧 2018 家、有演出的 livehouse 396 家,2021夜生活指數綜合排名,上海全國第一。
在愛聚會人格的液體青年心中,上海無疑是座欲望都市,只要愿意花錢,就可以買到多巴胺。
落日西沉,白晝告終,西比要攝入酒精了。因為健身,他平時只吃草,但周末的晚上,他要獎勵自己一頓液體炸彈大餐。
他周末的晚餐一般有個固定流程:先去 Alimentari(一家意大利餐廳),倚在桌角,喝著白葡萄酒,品著冷切肉。從法蘭克福學派談到齊澤克,都是他和朋友在觥籌交錯間信手拈來的活。
再去清吧,喝三杯當季特調,停留在飄飄然的賢者時刻。
圖源:西比朋友圈
最后,邀請朋友回家續攤。
一群人圍坐在地毯上,中間擺一堆威士忌,旁邊擺放一圈兒各種樂器。連喝帶聊,整整聊一宿。高興的時候就來一段,一個人停下來,另一個人就操起東西來玩了。
有時候,喝到爛醉了,他們揮得了武士刀,還摔得了古典跤。
過去,西比會用一年在英國留學,用一生的朋友圈懷念倫敦。如今,他在朋友圈感慨道: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上海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她都與你同在,因為上海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圖源:網絡
04
熱血漫青年
——別人都說上海人work-life balance,但我全年24小時無休
會將工作對生活的痛苦壓迫,視為成長的一群人。他們經常安慰自己手上拿的是熱血漫主角劇本——受盡苦難終會走上人生巔峰,因此被打擊、被 pua 得越狠,他們越覺得自己該努力、該奮斗、該拿命去拼。
周六晚上 11 點,陳簡還在工作。
他的本職工作是策展人&藝術家,與大眾對這一職業的想象不同,他 996 ,周中項目點往往在郊區,偏僻,條件也差。他在灰撲撲的工廠里昏天黑地工作。
周末的工作應酬偏多,一整晚都要喝酒、勸酒、social,陳簡酒量不好,他借口去上廁所,躲在格子間里,揉了揉太陽穴,給女朋友 Makima 發了條消息,“已累垮。”
圖源:陳簡朋友圈
Makima 看到消息了,她沒回。這一整周她都在加班,平均每天睡 5 小時,這一天她喝了 4 杯咖啡,抽光了 1 顆電子煙彈。
她有點累了,給朋友發了條微信,“我如果選份月薪 10k 的工作,會讓我輕松很多吧。”
過了一會,她收到了回復。
圖源:Makima
05
5G青年
——上海大量且分布集中的網紅店,提供了豐富和便利的vlog素材
為了周末過得體面,在朋友圈有圖可發,5G青年的每個周末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他們不一定是美學博主、小紅書網紅,但一定是認為“這周周末出去玩如果沒拍到美美的照片、沒攢出可以用的 vlog 素材,就白出門了”的人。
奔奔在小紅書上只有 29 個粉絲。但對于周日,奔奔首先想到了是:出門拍照。
出門拍照,就要拾掇自己,就要洗頭、涂護發精油、刮腋毛、抹身體乳、敷面膜、邊看教程邊化妝。再從一整面墻的衣柜掏出數件衣服反復搭配,直到衣服在床上堆成小山。
穿戴整齊后,奔奔會在落地鏡前自拍幾張,她把身體凹成各種姿勢,直到拍出滿意的照片。
圖源:小紅書
奔奔家住在上海外環。
為了“進城”去市區過周末,她早上 9 點起床準備,11 點從家附近的地鐵站出發,到北外灘就過飯點兒了。
盡管出行成本高昂,但奔奔不需要精心計算、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因為上海的網紅打卡地主要就集中在外灘、法租界。
最近,在小紅書中搜索“上海郁金香拍照”,相關筆記有 4300+ 篇。因此,奔奔周日中午抵達北外灘后,先去找郁金香合影。
圖源:小紅書
再在外灘附近找條小叉路,這里每棟建筑都有自己的腔調,隨便一拍都像電影情節。
忙碌一天回到家后,還沒完,奔奔又換了一套慵懶家居服,補了下早已斑駁的底妝,抹掉姨媽色口紅,改涂了個豆沙色。
她擺好三腳架后,修長的手穿過柔順的發絲,挽了一個松散的發髻,把電腦背景換成了熒光藍/粉,碎發被襯得又透又亮。
這是一天中最完美的自拍時刻。
發照片需要選在下周的某個工作日,分三組,連發四張/六張/九張,配文“??”“??”“??”。
圖源:奔奔朋友圈
06
生活家青年
——上海好吃的餐廳,不止米其林、黑珍珠
他們的偶像是五郎叔、森山大道,他們的愛好包括但不限于跟著企鵝吃喝指南探店、在林蔭道上騎共享單車,還有按快門、按快門、按快門。
周日早上 9 點,大餅就來到了一家小眾點評飲食店吃早飯。
所謂小眾點評飲食店,指的是口味上用心、差異和珍貴,但沒有精致裝修、熱情服務,在各種資本與營銷的連鎖網紅店所壟斷的環境中艱難生存,老板兢兢業業干了幾十年,沒準哪天就倒閉了的寶藏小店。
圖源:網絡
選擇小眾點評,是因為大餅心里有一絲匠人情節。在她的眼中,像匠人那樣,一生只追求辦好一件事,是一件特別神圣的事業。
這在更深層面也暗含了大餅的一套生活哲學:
我大費周章地尋找美食,也是在尋找風土人情、世相人心和人生體味。盡量地吃好東西,就是在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歷,人生就會充滿美好的細節。
圖源:大餅
吃完飯,大餅坐地鐵回家了。
她單手扶著欄桿,單手拿著書看,微微低頭露出修長的脖頸。書的種類只有一個要求:只要不是機場成功學就行。
或者觀察地鐵上形形色色的路人,再用 2 倍焦距拍張兼具故事性和創造性的 live 照。
圖源:大餅
最后的話
雖然有相當多的年輕人在別人邀請自己周末出去玩的時候,經典回答是“為什么要出門?是手機不好玩還是睡覺不香?”但從疫情時期上海人在社交平臺上的發言來看,年輕人依然有走出家門、享受都市生活的欲望。
一方面,從采訪回答來看,上海在飲食、文化、城市景觀、公共建設等方面,都很好地滿足了年輕人的娛樂需求。
但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后時代,出現了對 996、內卷的反思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作出了共同的選擇:人生很短,周末 48 小時更短;我糊弄加班可以,敷衍自我不行。
至于要如何面對疫情時期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憂心忡忡與心有不逮,“只要想起天天如此,心頭便下滿了雪”,我們借用羅翔老師的話來鼓勵各位:
“能做的不多,但更多地愛你的家人、鄰舍,做好你當下的工作,對你遇到的每一個人傳遞善意與祝福。我們不要抱怨,不要放縱,更不要陷入絕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