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創冰雪計劃今年赴港上市,已經搭建好上市架構
孫宏斌是否像王石一樣喜歡滑雪,外界并不知曉。但他看好冰雪生意,確是人盡皆知。
冬奧會前夕,孫宏斌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組九宮格圖片,并配上文字:“2021霸屏央視,做冰雪融創會持續努力。”哪怕這場盛會結束,他仍在不遺余力推動融創冰雪的上市進程。
據樂居財經獨家獲悉,融創冰雪正在積極籌備上市,已經搭建好了香港上市架構,計劃今年赴港上市。
但講好冰雪故事并非易事。前車之鑒的是,作為房企界的一股清流,主講冰雪故事的房企奧山控股,兩度上市擱淺。而2020年年末,房企老大哥萬科撤銷冰雪事業部,將其并入酒店及度假事業部。
眼下,孫宏斌如何講好屬于融創自己的冰雪故事?
老孫很是聰明,他明白倒下去的那一批玩雪場生意的人,“死”在了肩上擔子過重。
所以,融創冰雪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融創文旅城自己的重資產項目里面,做大室內冰雪項目,做強金字招牌;另一方面,尋求合作方,做室外雪場運營的輕資產管理輸出,以此進一步擴大版圖。
融創摸索了整整五年的冰雪故事,是否能讓資本市場信服?或許今年就能見分曉。
上市架構顯形
今年冬奧會進行時,融創官網上的新聞資訊,靠前位置的幾條都與冰雪業務相關。
2月25日,融創冰雪旗下熱雪奇跡體育品牌發布會在京舉行。活動通稿中有一句話吸引了外界的注意,“熱雪奇跡體育品牌發布,標志著融創冰雪將由此為起點正式開啟冰雪業務戰略化、品牌化發展的全新篇章。”
據樂居財經獲悉,融創冰雪上市主體為熱雪奇跡(四川)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熱雪奇跡”),且已搭建好了香港上市架構,其背后全資股東為雪悅(香港)投資有限公司。
熱雪奇跡成立于2021年底,注冊資本1000萬美元,法人為融創文旅集團總裁路鵬,曾用名熱雪奇跡(海南)文化旅游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于3月31日更名。
根據一份雪悅(香港)投資于2021年10月29日遞交的注冊申請表顯示,其成立于2021年10月29日,是一家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Snow Joy (HK) Investment Limited,路鵬為董事,背后由JARWELL LIMITED100%持股。
為何孫宏斌眼下如此執著帶冰雪業務上市,而不是整個文旅板塊?
截至目前,融創暫未披露2021全年業績,外界僅可以參看2021年中報數據。去年上半年,融創文旅業務收入26.1億元,同比增166.3%;管理利潤4.4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2.2億元;客流量約7201萬人次,同比大幅增加約102.9%。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報數據中并未披露冰雪業務具體運營情況,僅寥寥數語。這也給傳聞其冰雪業務上市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位接近融創內部的人士稱,“冰雪是融創文旅里面最優勢、盈利能力最高的業務,雖然沒有在業績報中披露具體業績收入,但去年營收同比增長40%,單項目財務內部收益率可以達到15%-16%,遠遠高于開發商買地賣房賺到的錢。”
目前,融創冰雪團隊在積極布局北京和上海兩個大城市,這也是老孫今年冰雪卡位必須要進入的城市。據一位華北開發商透露,包括融創、華潤、富力、五棵松等8家公司正在競標北京昌平某項目。
在今年房企、物企上市熱度熄火之時,孫宏斌卻逆勢想把融創冰雪送進資本市場,其意圖有著多重考慮。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分析稱,一方面,是他認為融創冰雪發展到了可以上市的地步,也希望通過上市促進該業務自身獨立發展;
另一方面,融創也希望通過分拆融創冰雪上市來打造另一個可以與融創中國本身相互呼應的資本平臺,無論對于優化與提升融創整體的流動性還是市值都是十分利好的,尤其在當下融創遭遇流動性危機并在努力自救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自2021年10月以來,融創通過股權配售、大股東借款、資產處置等途徑總計回籠資金超300億元。
這部分資金需要應對即期債務償還。1月,融創如期償還兩筆合計約42.5億元債務,包括一筆33.15億元境內可回售私募債,一筆9.36億元境內ABS。據接近融創的消息人士表示,2022年一季度,融創方面已無即將到期公開債務。
但眼下是冰雪概念公司上市的好時機嗎?
業內人士表示,成功上市只是個發行條件抉擇的問題,如果任何條件都能接受,孫宏斌或者干脆不發行新股不融資而采取貝殼那樣的介紹式赴港上市。所以,上市成功僅取決于是否符合注冊條件,此次融創冰雪登陸資本市場的成功概率還是很大的。
輕資產的故事
孫宏斌打算將哪些冰雪公司打包裝進熱雪奇跡,一同赴港上市?
據樂居財經獲悉,熱雪奇跡旗下僅1家全資子公司“熱雪奇跡(四川)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間接持股企業有20家,這些公司幾乎都是在2021下半年至2022上半年注冊成立的。可見,融創對于冰雪業務上市之急切。
其中,18家為熱雪奇跡100%全資持股,包括融創在廣州、成都、海南、武漢、哈爾濱、青島等地的冰雪公司;僅2家為合資企業,分別是成都熱雪時代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和成都熱雪時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借由這兩家合資企業,外界也可以窺見融創冰雪的部分朋友圈。
其中,成都熱雪時代體育由熱雪奇跡和北京泰瑞智杰體育產業有限公司各持股70%和30%。后者為一家公關咨詢公司,在滑雪活動領域頗具實力,與眾多知名雪場建立良好關系,背后老板為劉雨軒。
而成都熱雪時代旅游則由熱雪奇跡和銘星冰雪體育運動(北京)有限公司各持股70%和30%,后者所屬行業為體育,經營范圍包含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等,背后大股東為李子欣。
但也不是所有帶“融創冰雪”四字字樣的企業都能被裝進熱雪奇跡中。
例如,青島融創冰雪體育文化發展和哈爾濱融創冰雪文化體育發展目前還在哈爾濱銘晟商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銘晟商管”)旗下。銘晟商管背后由深圳融創文化投資有限公司100%持股。
除此之外,廣州融創雪世界作為華南目前最大的室內滑雪場,該項目運營管理方“廣州銘晟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也屬于銘晟商管。
眼下融創的雪世界在全國多座城市陸續開花,是萬達做的“嫁衣”。五年前,因收購哈爾濱萬達文旅城,孫宏斌正式入局冰雪產業。老孫不僅接手了萬達的冰雪項目場館,還在次年悉數接過了萬達的冰雪項目管理團隊。
目前,融創已開業運營9家雪場,包括6家室內雪場,3家室外雪場,另有嘉興、深圳、西安等地多個項目在建,其計劃整體戰略布局35家室內雪場。截至2022年初,其在運營室內滑雪場總面積42.2萬平方米,運營項目年客流達249萬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融創雪世界不僅僅滿足于打造冰雪運動場,而是會相應地做成涵蓋商業、休閑度假等多種消費場景的綜合型休閑娛樂目的地。
但眾所周知,文旅產業具有投資大、回血慢的特性,冰雪業務業務亦是如此。如此巨額的投資,融創冰雪業務是如何對外擴張的?
這一點上,孫宏斌很聰明,他有兩套不同的打法。一方面,借助融創文旅城的全國化步伐,做大自己的室內冰雪項目。尤其在南方,打造室內冰雪場,能擺脫環境天氣對項目造成的季節性壓力。
相對于室內雪場的重資產運營,融創的室外滑雪場均為輕資產輸出模式,輸出運營管理。據了解,2021年末至今,融創文旅先后與橋山集團、河北旅投集團、北文資產達成合作,運營打造北大湖滑雪度假區、金山嶺國際滑雪旅游度假區、長白山和平雪場及南山雪場等。
當然,在重資產的冰雪文旅城項目上,合作也是融創冰雪對外擴張的路徑之一。2020年11月23日,深圳融華置地以底價127.1億元拍得位于沙井街道的A301-0575宗地,標志著融創中國大灣區總部攜世界級冰雪文旅項目正式進駐深圳。
資料顯示,深圳融華置地成立于去年11月,注冊資本達70億元。在股權上,融創文旅、珠海華發房地產開發各持股51%、49%。而該宗地將建設融創華發深圳冰雪文旅城,此項目也被列入2021年寶安的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182.9億元,計劃2026年12月完工。
然而,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份網傳會議紀要顯示,地鐵、萬科等公司擬成立一家投資基金,參與接收融創華發·深圳冰雪文旅城51%股權。據樂居財經了解,目前融創出售股權一事仍在洽談中,并未最終確定接盤方和簽署合同。
賣文旅城,融創并非沒有先例。今年年初,融創選擇將武漢項目“甘露山文創城”部分股權出售予合作伙伴。
1月17日,武漢融創武地長江文旅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權發生變更。浙江武越置業持股比例由50%上升至85%,長沙融創匯房地產持股比例由50%下降至15%。股權穿透可知,浙江武越置業為武漢城建下屬公司,長沙融創匯房地產為融創下屬公司。
換言之,融創將融創武地長江文旅城35%股權轉讓予武漢城建。據樂居財經獲悉,融創武地長江文旅城在武漢開發項目為地處黃陂的武漢城建融創甘露山文創城。
早在2020年4月,武漢城建、融創中國與黃陂區簽訂武漢甘露山文旅城項目投資建設合作協議;緊接著當年9月底,武地長江文旅城以底價29.23億,競得現場掛牌的P(2020)100-P(2020)103四宗黃陂前川地塊。
甘露山文創城由融創攜手武漢城建共同打造,定位為世界級一站式文旅綜合體,規劃用地面積1.1萬畝,總投資700億,建成后將是全球規模最大冰雪娛樂綜合單體,中西部最大主題文旅項目。自2020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已完成投資60億元。
眼下,“節衣縮食”已成為大多數房企的主要經營目標,當此前巨額投資已成為壓力或負擔,轉手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務。
“沉重”的冰雪
事實上,融創冰雪業務并非個案,放眼整個地產行業,萬科、萬達、奧山、世茂、復星旅文、仁恒置地等都曾躬身入局。在今年第24屆冬奧會下,伴隨眾多資本的進入,中國冰雪體育真正迎來超級風口。
2021年最新數據顯示,國內冰雪行業市場已達到5788億元,較2020年增長了51.88%。另外,國家體育總局在《冰雪運動發展規劃》中提出,至2025 年,直接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超過 5000萬,并且帶動 3 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1萬億元
但講好冰雪故事并非易事。前車之鑒的是,作為房企界的一股清流,主講冰雪故事的房企奧山控股,兩度上市擱淺。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5月13日,奧山控股只有1個正在運營的滑冰場,其余3個冰雪場還在開發建設中,訓練費和入場券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
較少的冰雪項目,帶來的收入微薄,甚至不及總收入的零頭。2016年-2018年,奧山冰雪運動及娛樂業務的收入分別為225.5萬元、868.4萬元和295.4萬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17%、0.56%和0.16%。
一邊是主講“冰雪故事”的奧山控股上市擱淺;另一邊,作為房企老大哥的萬科更是撤銷冰雪事業部。
2017 年,萬科成立冰雪事業部,其成為萬科集團戰略發展的獨立業務。彼時,王石表示“對萬科來說,無意介入體育產業,但進入了滑雪,那么要做就要不忘初心,為我們奧運會貢獻一番力量,萬科在做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然而,2020年末,萬科撤銷了冰雪事業部,將該業務和團隊并入酒店及度假事業部。此前,萬科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滑雪營業收入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比例較小。
據媒體報道,目前萬科在吉林、北京、呼和浩特等地經營了5家滑雪場,除吉林萬科松花湖度假區和北京萬科石京龍滑雪場外,其余3家滑雪場均為輕資產管理輸出模式。
雖然雪場投資和運營成本高、回報周期較長,平均回報周期為5-6年。但不可否認冰雪運動是一門有流量的好生意,它可以產業勾地,通過發展冰雪項目,低價獲取周邊的住宅土地,從而銷售住宅來盤活資產。
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動輒巨額投資的基礎上,如何運營好項目本身冰雪資源,產生持續可觀的收入才是關鍵所在,賣房并不是萬能的“解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