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業的投資信心,快歸零了
今年春天開始的奧米克戎疫情,擴散范圍之廣、管控烈度之大、引發的連鎖效應之強,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近日,高力國際對與地產相關2,318個企業、開發商運營商和投資方代表進行了調研,反映上海的各類企業在疫情當下,對市場信心的真實態度。
問卷顯示,59%的企業對今年總體經濟和市場走勢持負面態度,表示“比較不樂觀”或“不樂觀”。
其中,消費品行業的消極態度占比達到了67%,僅有不到9%的受訪者持“樂觀”或者“比較樂觀”態度。
高力國際《2022年市場信心調研》 | 2022.04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被問及“您或公司是否會增加或縮減在中國的投資?”時,36%的餐飲服務類公司受訪者選擇了“大幅減少”、64%選擇了“不變”。
高力國際《2022年市場信心調研》 | 2022.04
也就是說,選擇今年擴大投資的餐飲老板數量是——0。
疫情籠罩,餐飲之殤
從2020年疫情陰影中走出來的餐飲業,在過去一年,恢復得并不一帆風順。
2021年,盡管全年整體疫情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但零星散發的病例,以及時不時的堂食禁令,使得全國餐飲收入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比2019年下降1.1%,兩年平均下降0.5%。
而伴隨著傳播能力更強的奧米克戎毒株的出現,疫情封控導致的收入滑坡,把這些還沒徹底恢復元氣的老板們,直接打趴下了。
我們做了個不完全統計,從3月以來,除了重慶以外,所有的18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都在全市或局部區縣范圍內采取過較為嚴格的管控措施。
其中,除了武漢以外的所有城市,都在一定范圍內,實行過一周以上的“堂食禁令”。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全部的4座一線城市都未能幸免,且北京和上海目前仍處于該政策之下。
一組網絡數據,顯示出疫情對于餐飲各業態的無差別全面打擊:
奈雪的茶4月同店業績為21年同期的五成,較2月下降超過10%;
喜茶4月銷售額環比下降10+%,較2月下降20%;上海121家門店中,118家暫停營業;
Manner咖啡392家門店中,4月在營門店僅94家,4月銷售環比下降60%,較2月降60+%;
Tim Hortons咖啡4月銷售額環比下降30+%,較2月降30+%;
太二酸菜魚4月全國營業額同比下降48%;
海底撈火鍋,五一節假日翻臺率下降40%。
銳減的收入,將原本凈利率就不高的大量餐飲商戶,直接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一位在蘇州擁有多家點評高分門店的老板,從2月就開始暫停堂食,幾乎一路延續到了五一假期。在此期間,外賣帶來的銷售,僅僅只有日常水準的15%。如果疫情再持續,過往多年積累的利潤都會在今年泡湯。
網傳上海隱溪茶館的老板發朋友圈吐槽,“每月虧1,000多萬,已經連虧2個月了,看不到盡頭。”
網傳隱溪茶館創始人朋友圈 | 來源:網絡
美食博主韋嗯Wayne在微博上表示:“上海好幾家大牌餐廳在出售股份,還有米其林餐廳尋求銀行貸款,看能不能再撐一個月不閉店。”
韋嗯Wayne微博截圖
個體老板勉力支撐,跨國巨頭同樣陷入掙扎。
星巴克的報告顯示,其在中國市場覆蓋的225座城市中,第一季度有72%的城市經歷了疫情沖擊。進入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國有約1/3的門店處于暫停營業或只能提供外賣外帶服務的狀態。
這使得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14%。
而在百勝中國的12,117家門店中,受封控措施影響,3月有平均超過1,700家家門店暫停營業或無法堂食;4月這一數字上升到了3,000家,其中50%為暫時停業狀態。
暫停營業的肯德基門店 | 來源:網絡
在一季度經調整凈利潤同比狂跌56%的基礎上,百勝中國說,“如若新冠肺炎疫情未能于5月和6月得到顯著改善,我們預計第二季度將錄得經營虧損。”
實體消費,同遇冰霜
餐飲老板并不是唯一的受傷者。從2020年的疫情以來,旅游、航空業就處于痛苦的漩渦中,而比之更慘的,是電影行業。
影院作為密閉空間,在各種暫停營業的政府公告里都“百分百首當其沖”。如同上文圖中統計,除了重慶,所有一線、新一線城市,都有影院在近3個月內都被關停過。
4月11日,全國影院創下了今年最低的營業率——39.79%。
隨著4月29日北京出臺“五一假期全市影院暫停電影放映活動”的通知,在丟失京滬兩大票倉的情況下,今年五一檔期的全國電影票房,比起2021年暴跌了近80%。
空蕩蕩的影院 | 來源:網絡
餐飲失血、影院敗退,極其依賴線下客流的購物中心,也在今年迎來了無比強烈的寒流。
全城靜態管理超過40天后,北外灘都開始長草的上海商業,仍然“獨守空房”,清冷得像一張張效果圖。
5月初的上海南京西路 | 來源:網絡
而4月30日傍晚的北京西單商圈,沒有靜態管理,但同樣安靜得完全看不出假期的痕跡。
4月30日的北京西單 | 攝影:Charlie
匯納科技旗下的匯客云數據平臺監測顯示,2022年五一期間, 全國購物中心場均日客流16,145人次,同比2021年五一下降43.5%。
客流的衰減直接反饋到銷售額上。
根據“城市數據團”的研究分析——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四月時的消費比去年同期低50%。
太古地產的報告顯示,一季度,除了開業不足一年的上海前灘太古里,太古在內地的購物中心全部出現業績同比下滑。
項目 | 出租率 | 零售銷售額增長 |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 100% | -3.7% |
廣州太古匯 | 99% | -7.8% |
北京頤堤港 | 99% | -11.9% |
成都遠洋太古里 | 97% | -3.3% |
上海興業太古匯 | 98% | -27.7% |
上海前灘太古里 | 90% | / |
記得去年參加廣州太古匯10周年慶典時,項目團隊最自豪的一點,是自開業以來連續37個季度實現業績同比增長。而這一次,是廣州太古匯11年來首次出現營業額負增長。
我有個微信群,3月份之前,都是各種商業與消費領域的專業討論;
4月份,變成了上海同胞們吐槽與曬菜的陣地;
5月份,在安靜了快10天,看著一個個小區陷入靜默之后,有人冒出一句:
“感覺我對行業的信心,歸零了。”
謹慎觀望,惆悵迷惘
在明確堅持“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毫不動搖的政策下,最快速地進行“靜態管理”“提級管理”是目前最為有效地控制和撲滅疫情傳播的方式。
但封多久、封多少,則依賴于各級政府對于其管控能力、經濟期望、政治發展等多重維度的考量。層層加碼、逐日加碼盡管不被提倡,但實踐中卻已可觀察到大量案例。
因此,面對時刻存在的管控、封停風險,就不難理解從品牌商到購物中心,對今年的發展,基本都持觀望或者消極態度。
4月10日的戴德梁行《疫情下Retail分享報告》顯示,除了高端腕表和奢侈品之外,其余品牌幾乎都傾向于更謹慎的選址策略,商務條件上明確要求純扣甚至裝補。
戴德梁行《疫情下Retail分享報告》 | 2022.04
而在實體商業的另一端,相對于2020 年疫情初爆發時,全國上百個購物中心主動為租戶減免租金的局面,今年上海主動響應租金減免號召的開發商和運營商,顯著減少。
全斯美德對上海重點區域的數十家代表性商業、商辦類項目業主做了調研,除了市屬國企之外,大部分企業對于租金減免這一提案,表示觀望甚至否定。
全斯美德疫情影響報告 | 2022.04
從維持企業正常運作的角度出發,兩邊的做法都無可厚非,但一邊想要裝補和純扣,另一邊則對現有租金都寸步不讓的局面,最終大概率是會走向一拍兩散的結局。
根據世邦魏理仕4月發布的《新冠疫情對上海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報告,對全年的各類型物業市場都給出了負面預期:
零售物業市場預計空置率增加8~10%;平均租金上漲0~1%;
倉儲物流市場預計空置率增加10~15%;平均租金上漲2~3%;
寫字樓市場預計空置率增加18~20%;平均租金下降0.5%~0%;
商務園區市場預計空置率增加16~17%;平均租金上漲0~1%。
一位在資本市場叱詫風云了20多年的前輩對我說,“深挖洞廣積糧,啥都不要干,活過這幾年”。
或是希望,或是感傷
我的讀者們大多知道,我是個偏樂觀的人,在什么樣的態勢下總會有覺得想去干、值得去干、可以去干的事情。
找一些事干,確實是在疫情、封控、以及各種負面消息之下,仍能保持健康的方式之一。
動態清零并不意味著全域靜態管理 | 來源:CCTV
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宏觀政策的剛性、市場現狀的嚴峻并不會因為個人的心態調整而變化;尤其當我考慮到今年公司要實現的經營目標和投資計劃,以及要給員工和股東兌現的承諾時,樂觀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我相信大上海保衛戰一定能打贏,但沒有人知道,哪天才是勝利的日期;
我相信這波疫情一定會過去,但沒有人知道,下一次又會出現在何時何地;
我相信生產生活秩序一定會恢復,但沒有人知道,比開門更早來的是不是倒閉;
我相信抗疫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但沒有人知道,信心和消費力還剩殘血幾滴;
我相信終有一天會欣欣向榮,但沒有人知道,多少歲月會在徘徊中蹉跎滿地。
鄭州“最慘火鍋店” | 來源:網絡
希望幸運到能撐過疫情的,還能有“堅持”的信念;希望不幸沒撐過去的,至少保有健康的身體。
半是希望,仍難掩感傷;猶自盼望,神州處處能聞五月花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