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界的海底撈”侵權了 小放牛向海底撈致歉
“炒菜界的海底撈”終究是侵權了,小放牛與海底撈的紛爭也告一段落。
5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就此事采訪了目前北京惟一一家小放牛門店,其工作人員表示,店內已撤掉了有關“海底撈”的標語。同時,小放牛市場開發人員向記者稱:“服務”也將是小放牛發展的重點,待市場等因素允許后依舊會拓展北京等市場。其實地方品牌在大本營發展穩固后想走向全國,品牌知名度是“硬傷”。
作為地方性品牌的小放牛同樣存在此挑戰,因此與海底撈的“捆綁”被業內看作是“造勢”之舉。如今,小放牛如何找準品牌定位,將是走下去的關鍵。
小放牛店內未撤掉海底撈相關標語前的門店情況
抹掉海底撈影子
隨著“海底撈”訴“小放牛”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案的宣判,小放牛發出了致歉聲明,表示將嚴格履行人民法院的判決,并將以此為戒,依法經營。5月15日,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小放牛在北京地區的唯一門店,其門店工作人員表示,店內早已撤掉了海底撈的相關標語。與此同時,小放牛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該品牌所有門店中都已沒有關于“海底撈”內容的標識。
雖然小放牛解綁了“炒菜界的海底撈”,但押寶“服務”則沒變。致歉聲明顯示,小放牛將繼續履行“服務不滿意免單”的承諾。北京商報記者從大眾點評上看到,小放牛北京首店上傳的圖片中將原來的“炒菜界的海底撈 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宣傳標語刪去了“炒菜界海底撈”,僅保留了“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字樣。由此不難看出,小放牛繼續走在“拼”服務的路上。
關于小放牛的未來發展與規劃,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河北小放牛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其公司市場開發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底撈企業一直是學習的榜樣,接下來小放牛依舊會秉承服務至上的理念,堅持“服務不滿意免單”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體驗,“服務”也將是小放牛發展的重點。關于門店布局方面,對方表示:未來等待市場等因素允許后依舊會拓展北京等市場。
據了解,河北小放牛前身是北斗星餐飲有限公司,1991年品牌初建,2013年公司進行品牌形象升級戰略,品牌升級為“小放牛”,以河北菜系為主。2020年開始布局北京市場,正是 “炒菜界的海底撈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口號讓這個走出“家門”的新面孔在熱搜上逛了一圈。也正是這個口號,海底撈認為小放牛在餐館裝飾及微信公眾號中使用“炒菜界的海底撈”字樣,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便將小放牛訴至法院。
知名度是“硬傷”
的確,作為地方餐飲品牌的小放牛,和其他想要打破品牌區域化走向全國市場的品牌一樣,想要快速打開市場,便需要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
從定位上看,小放牛和海底撈所涉及的菜系不同,但從侵權的口號中直接表達出服務標準對標海底撈。雖然對于使用“炒菜界的海底撈”字樣,小放牛認為是從顧客的評論中提煉出來的,為了表達對海底撈的崇敬和學習,而非攀附海底撈。但在業內看來,其口號為品牌“造勢”的意味濃厚。
尤其是在去年2月,小放牛在北京開出首店,原本熟知度并不高的小放牛以“炒菜界的海底撈 服務不滿意免單”的口號活躍在多個社交平臺,當時在大眾點評的通州美食熱評榜上排名第一。從消費者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到,消費者被上述口號所吸引前來體驗的居多。
和君咨詢合伙人、連鎖經營負責人文志宏認為,小放牛在河北市場雖然有一定知名度,但步入其他市場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知名度問題。小放牛此前使用“炒菜界的海底撈”口號等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營銷策略,以此借助海底撈的影響力來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引起消費者關注。
找準品牌定位
無論小放牛“對標”海底撈的初衷是什么,這波操作的確帶來了一定熱度。但也有觀點認為小放牛進行了反向營銷,為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既然“炒菜界的海底撈”已經成為過去式,如何繼續講好故事,提升綜合競爭力則是小放牛接下來要思考的重點。
“服務對于餐飲企業來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決定其發展的唯一要素。”文志宏指出,若想長遠立足于市場,小放牛還需通過產品結構和定價找準品牌定位,并通過清晰的定位和品牌文化探索更多發展空間。“產品、菜品、服務、環境等因素都可能成為餐飲企業發展的亮點,小放牛是否適合押寶服務仍有待觀察。不過,為消費者帶來更好更具特色的服務,也是小放牛提升品牌核心競爭力的途徑之一。”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表示,相較于“模仿”其他餐飲品牌的做法,餐飲品牌在獨立發展時應具備獨特的個性、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以此獲得消費者重視。事實上,提升服務已經成為大多數餐飲品牌的共識,僅僅依靠服務很難獲得較大的競爭力。因此,小放牛還需在食品安全問題、產品口味口感、門店環境與消費者體驗等方面再突破,區別于其他品牌,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小放牛而言,接下來需要加固競爭壁壘,在現有的優勢中提升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服務”檢驗了公司管理體系和機制的完善度,這也是押寶服務的重要支撐。而從產品而言,小放牛在北京市場已經進行了創新,以融合菜為主,滿足更廣泛的消費需求。不過,在餐飲產品同質化背景下,這類菜系或者菜品不易“出彩”,如何將其產品與消費者達成共鳴是得到正向口碑的關鍵。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